《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学会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读中感悟。
3、能正确认识数据在课文中使用的作用。
4、通过文本的理解,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和认识数据使用的作用。
2、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体会谈迁面临厄运那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并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介绍《国榷》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①齐读课题;②读的再坚定一点;③有力一些;④读出双拳紧握的感觉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主人公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他很早就立下了一个志向——
3、教师介绍:(出示图片)这是流传千古的明史巨著《国榷》。关于它,课文第三自然段是这样介绍的。
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读句子)
二、一用“新《国榷》句”,扣“原先”,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一写〈国榷〉的艰辛历程。
1、这是文章中很重要的句子。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发现问题。由“原先”这个词语(显示红色),你想到了什么?
2、原先的那部《国榷》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指名读。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用心读句子,你会发现这些数字也会说话,用心默读,哪个数字让你很有感触?
(2)交流,相机点拨:(在交流过程中指名读)
20多年——20多年来,他没睡过一个好觉,没吃过一顿好饭,没穿过一件象样的衣服,谈迁吃了多少苦,又有谁知道呢;?? 读
6次修改——反复地查证、修改,内容在不断地充实;谈迁为《国榷》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 读??
50多岁——二十多年啊,他从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老人,他把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都用在编写明史上了;? 读
500多万字——这可真称得上是一部“鸿篇巨制”了。? 读
(3)从这一组组数据中,我们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编写《国榷》的来之不易,感受到了编写〈国榷〉的艰辛,此时的数字仿佛都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们带着感受,读出有生命的数字吧!??? 齐读
3、二十多年,几千个日日夜夜,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吧。
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自由读这段话,读出了什么呢?
“一点”说明什么?(数量少,内容少,微不足道)为了这“一点”谈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走了一百多里路)
多少路?一百里等于50公里,相当于从万集到淮安的距离。谈迁就是靠着两条腿艰难地跋涉了一百多里路,为的是获得一点史料。
把“一点”和“一百多里”这两个词对比着读,你读懂了什么?(谈迁为了写出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哪个字告诉我们谈迁付出的代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竟”体现了谈迁有着坚定的信心。)
你能把它读好吗??? 指导读好句子。
4、由这“一点”的来之不易,我们可以想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是多么艰难。20多年,近8000个日日夜夜,为了完成《国榷》谈迁是怎样度过的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
出示:
为了完成《国榷》,他(经常顶着烈日,冒着寒风去查找资料);
为了完成《国榷》,他(经常一写就是一个通宵,不知疲倦);
为了完成《国榷》,他(熬红了双眼,熬白了头发,熬出了一身疾病)……)
为了完成《国榷》谈迁熬红了双眼,熬白了头发,而支持他一路走来的是——信念? (学生齐读)
6、再读句子,体会数字的作用。?
三、二用“新《国榷》句”,扣“新写”,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意志。
1、出示句子: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指名读句子
这次老师在“新写”上加了色,由这个词语,你又想到什么问题呢?
2、讨论:为什么要新写?(请你默读课文第二小节,寻找答案)
3、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是偷走了什么?
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间什么都没有了,这对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怎么能不是致命的打击呢?
4、引读:所以他——“茶饭不思“,所以他”夜难安寝“,所以他”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
书稿被偷,下落不明,此刻的谈迁内心怎样?(无比痛苦)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痛不欲生、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他茶饭不思,那他思的是什么?他夜难安寝,辗转反侧,望着沉沉的黑夜,他又在想什么呢?(想《国榷》,想编《国榷》时的艰辛)
为了《国榷》,我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熬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
为了《国榷》,我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家中却始终家徒四壁啊
为了《国榷》,我抄一点史料,常常还要走一百多里路。
(4)想着想着,谈迁不禁老泪纵横!这是怎样的热泪?(伤心的泪,痛苦的泪)?????? 读
6、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难怪当时的谈迁仰天长叹: “噫,吾力殚矣!”(指名读。)我的力气用尽了。
一个无比坚强的老人也发出这样的长叹,打击有多大可想而知。
7、然而,纵使不吃不喝能找回原稿吗?纵使不眠不休能改变现实吗?纵使流干眼泪能逆转命运吗?(不能)
8、是啊,当厄运来临时,唉声叹气也好,痛哭流涕也罢都无济于事。对此谈迁明白吗?从哪里看出来?? 指名读
9、是的,谈迁很快就挣脱痛苦,当时的他对自己说——
出示:吾手尚在,宁遂已乎!?? 指名读
我的手还在,难道就这样算了吗?当时的他仰望苍天,纵情高呼,一起读:——吾手尚在,宁遂已乎!
10、是什么原因让谈迁很快就挣脱痛苦?力量的源泉就来自于坚强的信念。?
出示 :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读
所以他紧握双拳:——? 吾手尚在,宁遂已乎!????? 学生说
①是啊,信念是力量,信念是勇气,信念是希望。是坚定的信念一直在支撑着谈迁,这是——指题齐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②此时此刻,站在你面前的仅仅是一位一袭破衫的老人吗?齐答:(不是!)
此时此刻,站在你面前的仅仅是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吗?齐答:(不是!)
那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坚定信念、不向挫折低头……)10、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也一定涌起对老人的一种情感,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佩服、敬仰)
5、出示: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指导朗读:读出决心,读出信念。
四、三用“新《国榷》句”,扣“更加翔实、精彩”,细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可是,20多年的心血,500多万字,从头再干谈何容易啊!但是,为了百折不回的信念,谈迁在努力!在奋斗!
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1、让我们第三次读这个句子,从“更加翔实、精彩”,你想到了什么。
2、同学们,让我们再把心沉下来。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去看看这位5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人,是如何从头编写这部史书的。边读边画出能够打动你心灵的词句,等会儿来谈谈你的感受。
分步出示几幅画面:
① “为了使这部史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
“特地”说明谈迁有着一丝不苟的态度。
②“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自由读,哪些词触动了你的心弦?
四处寻访,广泛搜集——搜集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多听多了解多比较,以辨真伪。
亲自考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明史“翔实可信”。)
出示: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这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漫天的风沙中艰难地行走,饿了____,渴了____,累了____ 。口头练说);
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 再读。
③ “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一袭破衫”可以看出他日子过的极为艰苦。“终日奔波”。说明他一天到晚在外奔跑,非常累。
读了这句话,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______,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_______,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_______,他一袭破衫,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最后引读: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这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他都在奔走、忙碌,一句话——?? 读
④ “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面对孤灯—— 不怕孤单 ,独自一人每天工作到深夜
“奋笔疾书”:那是谈迁在与时间赛跑,在与生命赛跑,他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他毕生的宏愿。)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这位衣衫褴褛的老人,——? 读
狂风吹不倒他,风沙压不垮他,困难挫不败他,因为他心中始终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
5、引读:
正是有这种坚定的信念,所以59岁的谈迁——
正是有这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所以他——
正是有这种坚定的信念,所以他——
正是有这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所以面对孤灯,他——。
所有这些为的都是——完成《国榷》,因为这是他的——信念(齐读)。
5、过渡::“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见彩虹。”终于,经过几年的奋斗,新的〈国榷〉诞生了。
出示:“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指名读
同学们,现在你对 “翔实、精彩”有什么新的感悟吗?
(翔实、精彩的背后是艰辛和执着;是奉献和给予;是精益求精;“不可多得、明史巨著、名垂青史”是对谈迁奋斗一生的最好回报。
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对谈迁说,让我们把心里的话都融入到我们的读声中去吧。? 齐读
小结:正是因为谈迁有了坚定不移的意志,他才从厄运中走出来而名垂青史。这正是:?? 厄运不改男儿志,从头再来垂青史。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升华认识与情感。
1、读着谈迁的故事老师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些名字:贝多芬、海伦.凯勒、霍金、司马迁、张海迪、桑兰……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都和谈迁一样遭受了厄运的打击,也都和谈迁一样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凭着这份信念,他们让生命之花开得格外绚烂。
2、这也正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蒋光宇先生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出示句子:“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齐读)
3、是啊,“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4、板书:信念在,希望在
5、同学们,信念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信念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滋润我们干渴的心灵;信念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我们航行的方向……大地可以因为四季而改变色彩,江河可以因为山势而改变走向,只有信念不可动摇。让我们从小就树立坚定的信念,让我们的人生时时处处充满希望之光!? 再读。
7、谈迁是可敬的,他没有被厄运打垮,因为他心中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因为他敢于从头再来。让我们怀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着《从头再来》的歌声一起朗诵这首送给谈迁的小诗吧!
出示:? 二十余载成巨制,
??? 一夕之间化云烟。
??? 厄运不改男儿志,
??? 从头再来垂青史。
8、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因为谈迁而久久不能平静,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词语吧,相信你会读得更有滋味。
出示:
刻苦好学家境贫寒四处奔波立志编史
满心欢喜家徒四壁下落不明化为乌有
茶饭不思从头再来四处寻访一袭破衫
终日奔波年老体弱奋笔疾书名垂青史
板书设计:
谈迁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信念在
两次编写明史——《国榷》(104卷 500万字)
??? 名垂青史?? 希望在
教材分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简单地介绍了谈迁的志向以及他为写成《国榷》付出的努力。第二部分2-3自然段,具体写谈迁在遭受到原稿被偷的厄运后,重新奋斗最终写成《国榷》的事。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充分地体现出了谈迁的信念就是打不垮的信念,为下文揭示有关信念的道理打下了一个强有力的伏笔。最后一部分第4自然段,点明题旨,揭示信念的力量。文章意在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向学生传递:信念能够让我们永远心怀希望,而打不垮的信念就能助我们成功。这篇课文虽然语言比较平实,但是语言背后人物的精神却熠熠生辉,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最后一句“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倒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全文最需要学生咀嚼体味的一句话。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通过运用数据来表现人物对信念的执着,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反思: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在教学课文中,我对文本做了这样的处理:
首先出示文中重点句子: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多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抓住这句话中的“原先”,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原先的《国榷》是什么样子的?以此为切入口进行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然后抓住关键句中的“新写”,问:你从新写二字中又想到了什么?生:为什么要新写呢?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感悟厄运。
最后抓住关键句中的“更加翔实、精彩”,问:你又从更加翔实、精彩中想到了什么?生:为了更加翔实、精彩,谈迁是怎么做的呢?感悟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备课过程中我自认为是从整体出发,抓住关键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感悟和探索。也对文本进行重新梳理,便于理解。可在与许校长交流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我在备课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疏忽了。
【诊断分析】
1、没有认真钻研教材。体现在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单一的手段来让学生理解课文,全篇都是用找句子,抓关键词进行分析,而忽略了文章中更多更好的资源。如第三自然段中讲述谈迁为了更好的完成《国榷》而四处奔波。文章描述了三幅画面,对于类似画面描述的段落用找关键词分析显然是不合适的,用想象和有感情地朗读才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更深入细致地走进文本,抓住关键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式。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只有我的问话,学生的答语,却不见师生之间应有的平等对话。因为担心学生悟不到,说不好,我只顾着抓住自己的问题带领学生理课文,却忽视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交流。我错误地把课堂预设成为教师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错误地将自身的“引导”转化为“主导”,将学生的主导错误地转化为被动地“接受”,严重阻碍了学生真情的喷涌,个性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