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生字,理解“张口结舌”、“惊叹不已”、“点睛之笔”等词的意思,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
4.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5.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培养遇事爱思考、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说说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一些成语故事,摘抄一些成语故事的寓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自相矛盾》,,明白成语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成语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自相矛盾》。
教学难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所在,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资料链接:《自相矛盾》见于《韩非子?难一》,也见《韩非子?难势》。写的是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盾都能戳破。旁边的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一、预习导学
1、熟读《成语故事》,至少3遍,做到正确、流利。家长评价:
2、比一比,再组词。
矛()买()锐()壁()逼()
茅()卖()悦()臂()副()
3、查《成语词典》,写出下列成语的词义和寓意。
自相矛盾:字面意思:寓意:张口结舌:字面意思:寓意:
4、写出几个你知道的成语故事的名称,并写写它们的寓意。
二、课堂研讨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成语接龙”,愿意吗?
2、看来同学们掌握的成语还真不少呢!不管是生活中,还是书本上,我们常常要用到成语,到底什么样的词才能称为成语呢?(课件出示,揭示成语特点)
3、有很多成语都是由一个有趣的故事演变而来的,今天我们就学习《成语故事》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反馈字词预习情况。
2、指名读3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内容。
3、这些成语故事只是单单的为了讲故事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要让我们去感悟体会)
(三)精讲《自相矛盾》
1、同学们,这是一个写得很精彩的故事,既有人物语言,也有人物动作、神态,刻画得有声
有色,你能和同桌合作,读好这个故事吗?
2、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①“夸口”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而“夸口”?
“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看图指一指。)
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
地读出来。
②正当他说得唾沫四溅之时,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看看插图,此时这个楚国人是表情,周围的人又是什么表情呢?
③课文用了一个词,是“张口结舌”,你能表演出来吗?刚刚还夸夸其谈的的楚国人,此刻
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呢?
④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大声地读寓意)
在生活中,我们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或是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谁
愿意说一说。
3、复述《自相矛盾》。
三、当堂训练:
1、楚国人这样夸自己的盾:“。”他又这样夸自己的矛:“。”如果你就在旁边,会想:。
2、《自相矛盾》中的楚国人张口结舌,这是因为,现在人们常常用“自相矛盾“来形容。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习字册。
2、把成语补充完整。
()口()舌惊叹()()()牙()爪电()雷()()()之笔自相()()()()充数()龙()睛
3、按要求写成语(至少3个)
①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②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③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夸口-——张口结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明白其中的寓意。
2、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练习背诵《画龙点睛》。
教学重难点:
精读《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明白其中的寓意。
资料链接:
《滥竽充数》见于《韩非子?内储说上》。写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
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其中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
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
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见于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上画了四
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
便乘风飞去,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健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
容更加生动传神。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成语词典》,写出下列成语的词义和寓意。
滥竽充数:字面意思:寓意:画龙点睛:字面意思:寓意:
2、用“”画出《滥竽充数》中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认真地读一读,练习用“不
要??而要??”口头造句。
3、熟读《画龙点睛》,能背出来就更棒了,家长评价:
二、课堂研讨
(一)精读《滥竽充数》
1、谁来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说说“滥”、“竽”“充”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可进行比较:a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b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练习朗读。
3、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多..
的傣禄。”
“居然”什么意思?如果你是南郭先生的同行,你可能会想?南郭先生又会怎么想呢?
4、看插图,南郭先生后来又怎么装不下去的呢?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5、如果你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对于今天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6、出示成语寓意,大声读一读。
(二)学习《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
(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2、“点睛”的结果怎样?
3、“游客们惊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在想象、说话训练中领悟故事的寓意)
4、张僧繇“点睛”的作用是什么?
5、“点睛之笔”在现实中的运用是什么?
(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
“滥竽充数”)
6、读课文。读出感情变化:奇怪——不信——佩服
三、当堂训练。
1、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①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总是??②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不要??而要??
2、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他最后逃走是因为。你想对他说:“。”
②霎时间,只见,,被点上眼睛的龙。游客们,无不张僧繇的。
四、巩固练习。
1、背诵《画龙点睛》,家长评价:
2、阅读《成语词典》中关于“寸阴尺璧”的解释,回答问题。
【寸阴尺璧cùnyīnchǐbì】寸阴:日光的阴影移动一寸,指极短的时间;璧:古代一种扁
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一寸光阴比一尺璧玉更可贵。形容时间宝贵。三国·魏·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说:“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1)“寸阴尺璧”中“阴”的意思是。
(2)词典一般对成语的出处、典故都酌情引述,“寸阴尺璧”这个成语出自,通过画线的这段引述,我们知道古人。
(3)用“”画出这个成语所比喻的意思。
(4)与“寸阴尺璧”意思相近,都是形容时间宝贵的成语有、等。
3、仓皇逃走的南郭先生以后的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围绕一定的中心续
写作文“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4、语文实践活动:和你的好朋友利用双休日时间,编辑一份“成语小报”吧,还可以在班级
互相交流、评比哦!(选做)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总是装
不要??而要逃
画龙点睛奇怪——不信——佩服
教材分析:
课文《成语故事》,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健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在教学时,应注意这样两条:第一是将这三则故事看作一篇课文去进行整体感知。让学
生从而发现这三则故事的相似之处,明白这类课文的基本特征,为日后的举一反三做好准备;第二是让学生读明白故事和寓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故事的词句入手,读出词句所讲述的故事,并从故事中抽取蕴含其中的道理,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理性逻辑思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