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古诗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会描绘意境。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一首是《所见》。作者分别是唐代诗人贾岛、清代诗人袁枚。
2.教师边说边揭示课文题目、两首诗的题目及相应作者。
3.教师读第一首诗的题目,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4.简介作者贾岛。贾岛,范阳(今北京附近)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还俗后,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诗中的字眼儿而茶饭不思,是中唐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有清新之作,作为长江主簿,著有《长江集》。
5.指名读第二首诗的题目,并说说题目的意思。
6.简介作者袁枚。袁枚,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7.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拿笔标出停顿。
8.教师领读课文。
9.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
10.指名朗读课文,了解读正确情况。
1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每首古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12.检查了解。
(1)《寻隐者不遇》。诗中出现的景物有“松”、“山”、“云”。诗中出现的人物有诗人、童子。“隐者”没有出现。诗人是寻访者,他在松树下碰到一个小孩,就向他打听隐者的去向。小孩说他师父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上。山上林深叶茂,云雾迷蒙,小孩也不知道师父在哪里。
(2)《所见》。这首诗所描绘的主人公是一位“牧童”。诗中出现的景物有“黄牛”、“林樾”、“鸣蝉”。这首诗中还写了牧童的歌声和蝉的鸣叫声。诗中描述了夏日里,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兴致勃勃地放声高唱着歌儿。忽然间,他紧紧地闭住了嘴巴,全神贯注地盯着蝉,原来,他想捉住它。
13、学生朗读两首古诗,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寻隐者不遇》
(一)进入意境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1)“松下”交代了地点;“童子”即小孩;“言”即说;“师”即师父。
(2)由“言师采药去”可知,童子是诗人所寻访的人的小徒
(3)由“言师采药去”,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小朋友,你认识我要寻访的人吗?噢,原来他是你的师父,他在哪里呢?你能领我去找你师父吗?
(4)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时的情景,体会诗人询问是的轻松自然、亲切随和和童子的天真可爱、对答如流。
(5)学生朗读“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2.“只在此山中,不知云深处。”
(1)显然,这是童子的回话。由此可以推测出诗人问了些什么?有三个问题:你师父在哪里采药?你能帮我找到他吗?你为什么连师父都找不到呢?
(2)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的语言及各自的语气、神态,体会诗人饶有兴趣和童子的活泼淘气。
3.想象诗人与童子对话后,抬起头来仰望山林、云雾时的情景,体会诗人有些失望,可又陶醉于山林、云雾之中的快意。
4.指名学生朗读“只在此山中,不知云深处。”
5.试述《寻隐者不遇》所描绘的意境。
6.学生自由朗读《寻隐者不遇》,边朗读边想象诗歌的意境。
7.学生齐读《寻隐者不遇》。
(二)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交流,小组交流
3.了解学生自主思考、讨论交流情况。
(1)诗人对隐者非常尊重。
A.隐者虽然隐得深,但诗人执意寻访,似乎不达目的,难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尊重、尊敬。
B.从童子的回答可以推知,诗人不厌其烦的问了童子很多,目的是要找到所要寻访的人。
(2)隐者隐得深。
A.诗人走了很多路,问了很多人。
B.隐者居住的地方无人知晓。
C.诗人寻的结果是“不遇”。D、连童子都不知道师父的行踪。
(3)隐者为什么要隐得那么深?
A.对隐者充满了尊敬,他要亲眼见到隐者,与他畅谈,表达敬意。
B.希望自己能遇上隐者,与他畅饮、畅谈。
C.借寻访隐者的机会,躲避尘世喧闹,享受山中宁静。
4.总之,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其实,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寻隐者不遇》。
三、细读《所见》
(一)进入意境
1.齐读《所见》。
2.解读难点。
(1)林樾:树阴。这里可指树梢。由“林樾”可知,整个树林枝繁叶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阴,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
(2)振:振动。声音能在林间小道上回荡,可见牧童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也可见歌声的响亮,也可见林中的宁静幽深。
(3)忽然:形容时间短,可见牧童反应之神速,动作之敏捷。
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牧童”,交代了《所见》所描写的主人公。
(2)“林樾”,可见其所活动放牧的特殊背景。
(3)“黄牛,点明了牧童放牧的对象。
(4)由“牧童”、“林樾”、“黄牛”构成了一幅人、动物、树木相映成趣的图画。“歌声”更是为这幅图画增添了生趣。
(5)由“骑”、“振”可见,这是一幅动态的图画。
(6)由“歌声振林樾”可以推想牧童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充满着朝气与活力,也可以看出林中的宁静。
4.边朗读边想象“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所描绘的情境。5、“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意欲”,写出牧童的心理活动。
(2)“闭口立”,写出了牧童响亮的歌声戛然而止,树林里只留下蝉儿的叫声。
(3)想象牧童的心理活动。
A、哪个小家伙,在跟我比唱歌的声音响?B、我不妨看看,这家伙量如何发出很响的声音的。C、我要把你捉回家,向你学习发声的技巧。
(4)想象牧童的神态、动作。
A.紧紧地闭住了嘴巴,还屏住了呼吸。
B.踮起脚尖,挺直了身子,昂着头,瞪大了双眼注视着呜蝉。
6.朗读体会“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描绘的情境。
7.试述《所见》所描绘的意境。
8.学生自由朗读《所见》,这朗读边想象诗歌的意境。
9.学生齐读《所见》。
(二)感悟诗情。
1.推测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所见》。
2.学生先自主朗读思考,然后,同桌间交流。
3.了解学生朗读思考情况。
(1)诗人发现,“牧童”、“林樾”、“黄牛”、“鸣蝉”组成的画面非常自然,特别和谐,它是夏日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看到这幅画,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2)诗人觉得,这小孩机灵可爱。看到这个小孩,他仿佛也回到了幸福的童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3)诗人本来在房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当走进树林看到树木花草、牧童黄牛,听到歌声鸣蝉扣,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他要写出《所见》,让大家也分享他的愉悦。
(4)诗人要通过《所见》告诉大家,闭门造车很无聊,走向自然,热爱生活,优秀的作品就容易产生了。
4.学生朗读《所见》,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情感。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所见》。
四、通过相关活动,提升教学效果
1.朗读成诵,抄写默写。
2.建议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或准备演一演,或改一改,或画一画,表现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诗歌意境的体会及作者情感的品味。
3.进行展示活动。
(1)集中时间、地点,请部分学生演一演。
(2)将相关改写、扩写的习作贴于“作文角”,并组织评讲、欣赏;将相关绘画作品展览于“绘画角”,并请作者介绍画意诗情。
板书设计:???
???????????????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所见(袁枚)
???????????????? 松下问童子,????????????? 牧童骑黄牛,
???????????????? 言师采药去。????????????? 歌声振林樾。
???????????????? 只在此山中,????????????? 意欲捕鸣蝉,
???????????????? 云深不知处。????????????? 忽然闭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