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预习+随堂+检测):14.山水画的意境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预习+随堂+检测):14.山水画的意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7 10:56:49

文档简介

14.山水画的意境预习检测
一、阅读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的新境界谓之“离”。草婴和贺友直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生动的诠释。善于“守破离”,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③守, A 。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的“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④破, B 。齐白石说: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⑤离, C 。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微词典】[1]造诣(yì):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2]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3]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1.请把下列三句话放入文中A、B、C处。(填序号)
①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②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③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2.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④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3.阅读③—⑤段,想一想:下面这个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
昔日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停止他前进的步伐,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饿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核心素养专练
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其中有一幅丰子恺的画(见右图)特别引人注目。请欣赏这幅画,并按要求作答。
(1)请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你对这幅画的主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A.③ B.① C.② 点拨:扣住守、破、离三个字及下文的分析来选择。
2.②总说何谓“守破离” ③分别论述“守”“破”“离”
3.放入第③段合适。这个论据证明了第③段的观点: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点拨:首先概括事例内容,再结合“守”“破”“离”各自的内涵放入相应段落。事例中“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没有停止”“没有摧毁”“没有磨灭”等对应了“守”的长久和吃苦,因此应放入第③段。
二、(1)示例:天空中挂着一弯残月,田岸旁两棵柳树上的柳条随风飘荡,两个农人戴着草帽,在田间劳作。在图画的右上角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题名和作者丰子恺的署名、印章。
点拨:本题运用【漫画内容描述法】。描述漫画画面,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描述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画面上有什么就描述什么,不要加入自己的看法,不宜进行想象虚构,只需把漫画内容客观地描述出来。语言表达要简明、准确且有逻辑性。此题漫画描述应该注意将整个画面呈现出来,包括标题、落款等,再就是描述时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注意描述的逻辑性。(2)示例: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为题,但作者不画古装人物而画现代装人物,通过描绘残月夜,杨柳岸农民的田间劳作,体现了农民的辛劳,表现了丰子恺对普通民众的关心。
14.山水画的意境课后检测
一.课内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1~4段,回答以下问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3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训练
(广东)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大,个子很高,身体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舍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里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意?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阳光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地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在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了一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画:“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偶遇老太太
画像被发现
老太太画花
得知其年龄
“我”的心理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主探究
1.(江苏无锡)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B.“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C.《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是南宋大臣、文学家,他的作品集《文山集》以其号来命名。
D.“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古人对于别人的敬称,指对方;“欲报之于陛下也”中的“陛下”是对皇帝的谦称。
2.(湖北黄石)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品名胜古迹的意蕴……
(1)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盛世 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训练
1.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就有了灵魂。
二.课外拓展训练
1. ①好奇 ②尴尬 ③惊叹 ④羡慕
2.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和花的影响:反映出老太太“心中未与年俱老”。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阅读首段,“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写秋末冬初的藤萝架和春末的藤萝花,形成对比。
3.(1)“瞄”是“眼睛迅速地看”的意思,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赏析时要先解释词语的本义,“瞄”为动词,本义为“眼睛迅速地看”;再点明词语在文章中的引申义;最后结合文章写出这样用词的好处。
(2)“扫”指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意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扫”指快速地看,这一动作生动地反映出老太太的神态与心理,结合后文内容可知她也会画画,且画得很好,“扫”字表现出她的自信。
4.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来分析。
三、1 D 解析:D项,“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
2.(1)示例:画家 就要用一幅长卷来描绘它的鸟语花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根据画线句子的特点,诗人对应的是写诗赞美,再扣住“夏天是个好季节”这个中心句,从画家、作曲家、雕刻家等角度去展开,不难组织出答案。
(2)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注意词性、短语类型要相对。“把酒”对“临风”,“问鲶鱼”对“歌盛世”,后面剩下的相对应,且语意要通畅。
14.山水画的意境随堂检测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惆怅(chóu) 赋予(yǔ)夔门(kuí)
B.渲染(xuàn) 柏树(bǎi) 颐和园(yí)
C.暮霭(ǎi)真挚(zhì) 掠影(lüě)
D.朝霞(zhāo) 熟悉(shú) 沁园春(qì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各自 祟高 关键 独创
B.画意 灵魂 真挚 辉惶
C.朴素 惨淡 意境 有赖于
D.碧空 观查 搏斗 扬州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B.为了迎接首届文化艺术节,小龙和小钱逢场作戏,精心编排了一出话剧。
C.杨绛在散文集《我们仨》中,回顾了一幕幕一家三口尽享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
D.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体会。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我们的先辈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D.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5.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是山水画的灵魂。
B.要深刻认识观察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才能获得意境。
C.中国画不强调“光”,这是不科学的,因为画家要进行长期的观察,时间会影响观察对象的精神实质的表现。
D.画画光有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__________的战士,__________的渔夫,__________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坚守阵地远离世俗
B.坚守阵地远离世俗搏击风浪
C.坚守阵地搏击风浪远离世俗
D.搏击风浪远离世俗坚守阵地
7.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漫步水乡同里古镇,走上古朴典雅的渡船桥,绿水悠悠,小船静卧,暮色渐近,飞鸟相还。渡船桥的桥联很精彩,联云:“春人船唇流水绿,人()渡口夕阳红。”正是眼前之景,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读后让人涌起思乡之情。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不超过15字)
黑板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拍的全是蓝天,而另一张,蓝天之中点缀着几朵白云。老师问:“哪张照片里的蓝天更美?”学生一致认为点缀着白云的蓝天更美。老师说:“是啊,白云衬托着蓝天,从而让蓝天变得更加美丽。那么,白云为什么会衬托得蓝天更美丽呢?那是因为蓝天给白云展示美的空间。”
其实,人际交往的道理也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C项中的“掠”应读lüè。
2. C 解析:A项中的“祟”应为“崇”;B项中的“惶”应为“煌”;D项中的“查”应为“察”。
3.B 解析:B项中的“逢场作戏”,原指卖艺人遇到合适的演习场地,就开始表演。后指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有时也指一种轻浮的生活态度,含有贬义,不合语境。
4. D 解析:A项,语意重复,“停下脚步”与“驻足”意思相同,去掉其中一个即可。B项,搭配不当,“开启”应修饰“人类文明史的大交流时代”;“开辟”应修饰“丝绸之路”。C项,关联词“即使……但”搭配不当,应改成“即使……也”,或者“虽然……但”。
5. C 解析:中国画不强调“光”,这是科学的,因为中国画重在表现观察对象的精神实质,对“光”的要求并不高。
6. C 解析:“坚守阵地”的意思是“坚决地保卫着阵地,不让敌人占领”。“搏击风浪”的意思是“与风浪作斗争”。“远离世俗”的意思是“逃避现实,出家或隐居深山”。这三个词分别与“战士”“渔夫”“隐者”的身份特点相符。
7.归
8.示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4.山水画的意境预习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 掠影( )
夔门( ) 赋予(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鲜明( )
鲜为人知( )

强烈( )
倔强( )
勉强( )
3.根据拼音写汉字。
惆chàng()真zhì()
yí()和园金bì()辉煌
4.形近字辨析。
chóng( )高
私心作suì( )
依lài( )
万lài( )俱寂
暮ǎi( )
和ǎi()
qìn( )园春
分mì( )
5.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浮光掠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朝暮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伤感,失意。
(4)__________: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6.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他以__________成就最高。
7.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认为“光”对中国画中的画松不重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画家怎样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qìn lüè kuí yǔ
2.xiān xiǎn qiáng jiàng qiǎng
3. 怅 挚 颐 碧
4.崇 祟 赖 籁 霭 蔼 沁 泌
5.(1)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2)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3)惆怅 (4)胸有成竹
6.李可染 山水画
7.(1)因为作者认为中国画重在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至于是什么时间的松树就不重要了。 (2)①要注重长期观察;②能把握住观察对象的特点;③要有表现自己情感的强烈欲望。(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