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无言之美直击中考
一、阅读
朴素美
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舍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③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关于清淡之中。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能将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再次,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当我们知道某个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杀的。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关,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微词典】[1]喧宾夺主: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2]抹杀(shā):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能作为第③段的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
B.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培根
C.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黑格尔
D.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4.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二、核心素养专练
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走进墨香书法”活动,请你完成练习。
材料一:汉字书法是汉民族独创的,它以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材料二:汉字书法以“文房四宝”为工具书写情感,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颜真卿作品的“庄严正直之美”、苏东坡书法的“潇洒飘逸之美”和毛泽东书作的“大气磅礴之美”都是例证。
材料三:三幅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
(1)请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房四宝”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口语交际题)根据设置的情境,完成练习。王明:马上就中考了!哪有时间练习书法?还不如多背几个英语单词!
李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亮:李华说得对!时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应该参加这项有益身心的活动。
参考答案
一、1.朴素也是一种美。 点拨:本题运用【中心论点“四看一析”法】。可以看文章题目,“朴素美”就暗含了一种观点;可以看文章开头段,开篇就给出了观点,接下来是对这个观点的证明。
2.以朴素为美,讲究外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着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种既重视外在美义重视内在美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美的。
点拨:扣住“以朴素为美”和“懂得美”两个关键词来理解含义。
3.B 点拨:第③段作者从三个方法分析了朴素是一种美的原因,作者认为朴素美在色调、形式简单,美在不经雕琢、自然,美在人们透过外表看到内在美。B项意思与此相符。ACD三项分别解释了美的重要意义,如何审美,要善于发现美,与朴素美无关。
4.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第④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点拨:分析文章论证思路首先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同时结合论证中使用的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的角度(正面还是反面)来分析。
二、(1)汉字书法是富有美感的艺术;汉字书法是书法家一生学识人品的反映;汉字书法字体多样;汉字字体风格各异。 点拨:根据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美感的艺术”“学识人品的反映”“不同字体”,从这几个方面来概括即可。
(2)笔墨纸砚
(3)示例:你这样说是不对的。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练练书法,劳逸结合,既可以提高书写能力,又可以培养性情,传承中华文化,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你们说对吗?
点拨:根据语言情境,了解对方观点,从合理安排时间和练书法是一种休息的方法且对文化课学习有一定的好处等方面来回答。
15.无言之美课后检测
一、课内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
⑤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这句话讲得通俗一点儿,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⑥意既不可以完全速之以言,“和自然逼真”一个条件在文学上不是做不到吗?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截一点,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⑦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1.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内涵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沉默是金。
4.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训练
(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了价值观的导引与奠基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唯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永不变节。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从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又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主探究
1.(山东青岛)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意思是陶渊明并不在意衣裳被夕露沾湿,他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中的这两句诗,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绝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C.《过零丁洋》一诗,写诗人看着寥落的群星,面对飘飞的柳絮,望着漂荡的浮萍,想到国势危亡,不禁为报国无门而悲伤沮丧。
D.“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客”指漂泊在外、旅居他乡的游子,与《约客》一诗题目中的“客”含义不同。
2.(贵州安顺)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片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D.④②③①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训练
1.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孔子所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2.示例:同意。因为这是美学的基本原则,如果说谎了,就不能说出我们想说的话。
3. D 解析:D项中“沉默是金”表达的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处事方式。
4. 因为文学是以言达意的,而意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所以文学本身不能完全传情达意;退一步讲,就算文学能够做到,却会大大削弱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这也是文学家不愿看到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回答本题要从两个角度作答:一个是文学不能完全达意;另一个是假如文学能够完全达意,则会对文学作品带来巨大的危害。
二.课外拓展训练
1.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或第①段首句)。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提炼。提炼中心论点,要根据具体的内容,看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论述的。有时候论点就是题目,也有可能出现在开头一段或是结尾。本文围绕题目作深入论证,因此题目即论点。
2.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内容与第①段“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了价值观的导引与奠基作用”的句子相照应;第②段从论述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第④段从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3.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首先判断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从“如”字可知这是举例,因此是举例论证。结合上下文可知,本段是总分总关系,因此举例论证是为了证明本段的第一句话,最终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4.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补写论据与仿写句式的能力。所补事实论据论证的是“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这个分论点,这样的事实论据很多,形式是“名句+典范人物”。
三、1 C 解析:《过零丁洋》一诗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不禁为报国无门而悲伤沮丧”错误。
2 B 解析:通读各句,选段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青芜如毯”与“绿茵遍野”相照应,“雨”和“千缕缤纷”相照应,秋花与“红叶清风”照应,冬雪与“玉田琼屋”“洁白”相照应。
15.无言之美预习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着想( ) 栩栩如生( )
譬如( ) 两两相称(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舍
不舍( )
宿舍( )
臭
臭味相同( )
铜臭味( )
巷
深巷( )
巷道( )
号
呼号( )
号角( )
3.根据拼音写汉字。
缥miǎo( ) pín( )蛾眉
寂liáo( ) 惨qī( )
4.形近字辨析。
qǐng( )刻
qīng( )倒
一fú( )画
fú( )射
一fù( )手套
5.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附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铢两悉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4)__________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6. 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作者是__________,安徽桐城人,__________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__________》《西方美学史》等。
7.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阅读本文,在了解了作者的观点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zhuó xǔ pì chèn
2. shě shè chòu xiù xiàng hàng háo hào
3.缈 颦 寥 戚
4. 顷 倾 幅 辐 副
5.(1)附着,依附。 (2)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3)尽致 (4)信手拈来
6.朱光潜 美学 谈美
7.(1)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2)①摄影家的相片能包罗尽致,做到了“和自然逼真”;而美术家的图画加入了作者的人格,所选的是部分的理想化的实物。②美术家的图画比摄影家的相片更能引起人们浓厚的美感。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