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概意浅层的了解。因此,如果不尽力填补文本的空白,增加课堂的“厚度”,就不会有学生们阅读时心灵的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应当是学生自主“建构”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给”的。
由此,我们就来联系到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抓住核心——“发愤”、“悲愤”“生命写成”,这篇课文我们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酷刑”给司马迁带来的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司马迁从“悲愤交加”中走出来,去发愤编写《史记》呢?怎样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如何用“生命写成”的呢?语文课堂要还原语文的本色,要实实在在地教语文,还课堂于学生,还本色于语文。具体的操作策略可以为:1.精心预设有价值的核心话题;2.引导学生带着话题走向文本;
3.师生、生生展开对话讨论,关注生成,适时引导,灵动解读;4.营造对话中的自由,升华对话中的思想。
教学目标: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抓住字眼“发愤”,入情。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谁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具体地说说在课文中“发愤”是什么意思?指什么事情?
3、指读发愤——态度坚决、意志坚定、义无返顾、不顾一切地读。
二、抓住核心问题,入文。
过渡:司马迁究竟经受了一场怎样的灾难?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着重探讨这些问题。
读书感悟,体会司马迁的饱受磨难
1、首先请大家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和老师发给你的补充材料一,思考并具体地说说:司马迁经受了一场怎样的灾难?酷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
2.同学们,酷刑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所以,一起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投影出示)
3、(音乐响起)师引导激情:……他是含冤入狱,所以他—— 悲愤交加。 所以他几次想——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4、同学们,用你的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 再读读这句话,看看怎么读,才能把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给表达出来。自己先练一练。
7.进一步引导激情(配乐):同学们,司马迁后来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谁来读一读。
因为飞来横祸,司马迁(板书)饱受磨难,这是何等的悲和愤啊!想象司马迁悲愤欲绝的心情,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三、入文入情,感受司马迁绝境中的坚持。
过渡:但后来司马迁的想法是:“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投影出示)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促使他坚强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呢?
1.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和老师发给你们的补充材料二,想一想都有哪些原因?
2.交流、点拨。
3.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他是这样想的?
电脑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这句话的意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读两遍,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现在让我们透过司马迁的这段话走进他的内心,你能不能想到他要怎么样?他要做什么?
4.(音乐起)同学们,你们是善解人意的孩子。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那就是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激励,父亲临终的嘱托,在逆境中奋起的先人的激励,要活出生命价值的信念牢牢地支撑着他,所以他要(板书: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导读:
——设身处地地想想吧,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女同学,请读出一个把屈辱埋藏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的司马迁。
——当他孤身一人,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地呐喊?男同学,请读出一个对天发誓,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把你内心的痛苦、耻辱、决心发泄出来吧。让我们仰对苍天,大声地呐喊吧!生齐读。
5.过渡: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是抑郁而终,做一个弱者,含恨离开人世;还是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做一个真正的强者,永远不被打垮呢?司马迁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四、读写结合,内化、升华。
1.请关注文中那看似抽象的数字。想想看,它意味着什么?
交流点拨,所以,文中说——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2.引导:整整13年发愤写作,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下面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拿出练习纸,选择一组直接写在练习纸上。)小组长发练习纸。(放音乐)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 );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
3)白天,司马迁( );晚上,司马迁( )。
4)注:自己创设情景写。
点评、渲染,电脑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并一起读。
点评、渲染,再读这一句。(课文最后一句)(板书:生命铸就)
3.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和激动之情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同学们,司马迁卑微而高贵的生命在血泪中被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这样赞扬《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书中最好的,没有韵的诗歌)(电脑出示),可见这部《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是多么高。
2.然而,它的延生过程是多么艰难啊,自由、轻声地读下面的词语,它可以勾起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音乐响起,出示下列词语)
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博览群书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 忍辱负重 奋笔疾书
坚持不懈 毕生心血 前无古人 辉煌巨著
3.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司马迁。 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史记》。
4.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长河,去寻觅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所走过的历程吧。齐读词语。
5.总结:这部耗尽司马迁毕生心血的辉煌巨著,这部记载了中华民族2600年历史的巨著,你、我,还有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不应该更多地去了解它吗?
六、布置作业:
1.去六(1)班旁边的楼梯墙壁上的中华文化介绍系列中找到介绍《史记》的版面,细细阅读。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史记》与其中的历史故事,为“说《史记》语文活动”作准备。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饱受磨难
忍辱负重
生命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