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 启发谈话:(出示桂林山水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图片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图片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像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桂林山水。
4、读题。请同学们想想,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自己用字典查出意思,实在不明白的词语在第六环节可提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对课文不明白的地方。
4.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桂林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山。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5.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3)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本课生词较多,大多数生词,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后,稍作一些指点。
下面为学生可能不明白的词语解释:
拔地而起——拔:超出、高出。课文指桂林的山,仿佛突然从地面冒出来似的。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波澜壮阔——澜:大波浪。课文中指大海中的波浪雄壮浩大。
形态万千——形状、姿态多种多样。
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
水平如镜——水面平静明亮,像一面镜子。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无瑕——瑕:玉上面的斑点。没有斑点。
云雾迷蒙——云雾缭绕,使景物隐隐约约,让人看不清楚。
峰峦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雄壮而高大。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色彩明丽——色彩鲜明而美丽。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三、作业布置
1.同学们自己选择喜爱的自然段摘抄下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2.尝试用新学的词语组句,看谁掌握得多掌握得好。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⑴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⑵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来源:学*科*网]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让学生进行讨论,师生交流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
(1)通过范读、指名读、师生引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 na.真清啊 na,真绿啊 ya)
(2)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翡翠是指绿色的硬玉,无暇的翡翠通常是很宝贵的玉石,作者用无暇的翡翠比喻漓江的水,不仅写出漓江的水是绿色的,而且表达了作者对漓江水的喜爱不亚于对无暇翡翠的喜爱。
创造性联想的训练:
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让学生模拟作者写法,口头练习“赞赏——描述”的方法
当同学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 )啊!( )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一面镜子。
五、图学文,读文披情:
过渡语: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再划词,研赏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片。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板书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奇、秀、险。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5. 按“赞赏——描述”男女分开读。接下来请女同学把第二段有感情地读一遍,男同学要认真仔细地听女同学朗读,边听边看课文。女同学读完男同学再读一读,老师看是女同学读得好,还是男同学听得好。
过渡语:听得真认真,读得真好!让老师陶醉在你们朗朗读书声中。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刚才我们用看、读、划、想的方法,学习了第二段,下面请你们用这种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第三段。
(1)生自学第三段。
(2)师: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做一个汇报,当你们站起来发言,作汇报的时候,先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再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
(3)交流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为什么喜欢?指导朗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读的时候应一个比一个比一个读得重。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生每说一句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山的秀、险。可以点名读,也可两人竞赛朗读。
(4)师:这些句子确实写得好,那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用得很好!为什么?生回答。(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且多处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5)师: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赏”了桂林的山水,作者说他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和他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独具静、清、绿特点;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独具奇、秀、险特点。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特点。(板书)
七、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欢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锻炼口才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喜欢写作的同学,仿照二,三自然段写公园的花或校园的树等一个片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师生讨论.
(1)师:漓江的水美不胜收,桂林的山独具魅力。我决定带一台摄象机去把这美景录下来,到底是拍摄山呢?还是拍摄水呢?谁帮我出个主意。
(2)师:失去桂林的山或失去桂林的水,桂林都会失去一半的美。其实课文最后一段告诉了我们答案。
(3)点名读最后一段,生评议。重点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4)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源:学§科§网Z§X§X§K]
先学懂词意:
舟,指小船;
碧波,碧绿的波浪;
画,画卷;
游,游览。
再学懂句意:
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5)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6)全班齐读最后一段:[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在“拍山还是拍水”的争论中,学生自悟出山水依偎、不可割裂的道理,领会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内涵。
4.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有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二、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清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的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山河秀丽、大好河山、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三、利用板书,指导背诵:
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水 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山水
甲 天 下 奇: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山 秀: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四、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说一说,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课后同学们可以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来源:学,科,网]
2、写一写,仿照第2、3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略。
课件23张PPT。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情趣;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谈话导入 刚才看了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谁能来赞一赞桂林山水。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初读课文澜瑕攀峦泰骆驼罗障兀绵lánxiápānluántàiluòtuóluózhàngwùmián认读生字自学课文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自由讨论1.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3.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 )再——( )后——( )”先总起再分述后总结(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同学们请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自学批注拔地而起——拔:超出、高出。课文指桂林的山,仿佛突然从地面冒出来似的。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波澜壮阔——澜:大波浪。课文中指大海中的波浪雄壮浩大。
形态万千——形状、姿态多种多样。
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
水平如镜——水面平静明亮,像一面镜子。词语点拨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无瑕——瑕:玉上面的斑点。没有斑点。
云雾迷蒙——云雾缭绕,使景物隐隐约约,让人看不清楚。
峰峦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雄壮而高大。
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
色彩明丽——色彩鲜明而美丽。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词语点拨 学习第一自然段: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启发谈话 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启发谈话课文: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船底的沙石。课文: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船在前进课文: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知识点拨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重点词句
1、漓江的水真( )啊!( )得……
2、教室里真静啊, 。
随堂练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1、比较他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2、这三个分句组成了一个排比句,要读出递进语势力
(声音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3、体会运用的修辞手法(排比,比喻) (水时:感觉上 水态: 视觉上 水色:用比喻突出它的可爱)知识点拨 (1)哪些词句能看出桂林的山“甲天下”。
(2)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圈出概括特点的词。
(3)想想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出桂林山美的?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4)写泰山与香山,是为了什么?
自学第三自然段泰山香山桂林山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一带的山。想想课文写桂林的山,为什么要写这些著名的山水?作比较知识点拨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
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
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知识点拨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fá)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的山和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知识点拨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分。资料补充1、说一说,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课后同学们可以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写一写,仿照第2、3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