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欣赏了哪些景点?从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并画下来。
3、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4、给文章分一下划分一下段落
出示字词:?
浙江??油桐???一簇花???或浓或淡 突兀 / 森郁? 拥挤???[来源:学科网]
孔隙? 仰卧???臀部??? 稍微?????额角?? 擦伤???蜿蜒
石钟乳 依据?? 水源
查自读情况:
(l)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来源:学科网]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3、自学4-7自然段。
/ (1)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来源:Zxxk.Com]
(3)小组讨论交流。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 [来源:学科网ZXXK]
①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②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③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
四、总结全文
/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
五、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 [来源:Zxxk.Com]
六、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略。
课件26张PPT。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4、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目标题目释义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简介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本文节选自《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创设情境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欣赏了哪些景点?从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并画下来;
3.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4 .给文章分一下划分一下段落。整体感知Zhè tún shāo é wān yán
浙 臀 稍 额 蜿 蜒字词积累浙 臀 稍 额 蜿 蜒字词积累字词积累浙 桐 簇 浓 臀 稍 额
擦 蜿 蜒 乳 据 源我会读浙江 油桐 臀部
额角 蜿蜒 稍微
盘曲而上 突兀森郁
或浓或淡 走了一转课文分段第一段(1自然段)
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段(2-3自然段)
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第三段(4-7自然段)
描写外洞孔隙内洞。
第四段(8自然段)
出洞。知识点拨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出洞 四月十四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时间 )(人物)(地点)(事件)学习第一段 读第二段,想想作者在从金华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什么和听到什么? 学习第二段
?
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特点: 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浓或淡感受:一片明艳
学习第二段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重点句子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学习第三段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1、请找出这句话中的两对反义词。宽——窄 急——缓2、模仿造句:
请用“时而…时而…时而……”写个句子。
学习第三段讨论交流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习4-7知识点拨作者在外洞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山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知识点拨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值得观赏。
比较感悟资料拓展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总结全文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