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上(4)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作者是 , 代诗人。(1分)
2.请简要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这样写有何妙处?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4.本文选自????????????? ??,是由南朝????????? 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1分)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骤????? ???????? (4)未若柳絮因风起6.翻译下面句子。(2分)撒盐空中差可拟。
7.文中“內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2分)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3分)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
9.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分)
(1)席上食菱? 食:??????(2)欲以去热也? 去:??????????
(3)仕于南方? 仕: (4)席上啖菱 ?啖:??????????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其人自护其短。
???????????????????????????????????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11.北人食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分)
??????????????????????????????????????????????????????????????????????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招待我们。母亲说:“您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好,好,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就买啥。”
②?到菜市场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受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12.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
(1)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
(2)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
13.“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
①
②
③
14.第6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15.这篇散文写得很感人,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蝙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麒亦责之。蝙蝠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辩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⑩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加灵巧自如。
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鱼。
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的确,蝙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6.简析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3分)
17.下列诗文对蝙蝠特点的描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曹植《蝙蝠赋》:“行不由足,飞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毛族。”
B.葛洪《抱朴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C.清人蒋世栓《费生天彭画赠百泉》:“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D.范成大《蝙蝠》:“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18.选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
五、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石猴为学长生之道,漂洋过海,历尽艰辛,寻访十余年才遇到菩提祖师,学到真本领。他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乙】菩提祖师教会了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他是位好老师;唐僧虽然没教给悟空什么本事,但他指引悟空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最后成了佛,他也是位好老师;如来佛把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让悟空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明白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可以做他也是位好老师。我发现,身边的老师也各有特点,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
19.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是 (人名)。(1分)
20.读书爱思考就会有很多收获。从这两个片段来看,该同学的收获是什么?(2分)
21.你在读我国的古典名著时,一定也闪过思想的火花,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2分)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上(4)参考答案
1.李商隐 唐
2.这首诗既描写了诗人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来日亲友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亲友团聚的期盼之情。
3.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来反衬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4.《世说新语》,刘义庆????5.(1)內集:家人聚集在一起。(2)文义:文章的义理。(3)骤:急。(4)未若:不如。????6.跟把盐洒在空中差不多。????7.围绕“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等词即可。????8.主观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如:认为撒盐空中好的,从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形态来阐释理由,这是形似。认为柳絮因风起好的,从神似,意蕴的角度阐释理由即可。?参考示例:“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9.(1)吃(2)除掉、去掉(3)做官(4)吃
10.(1)那个人自己隐瞒自己的短处.(2)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1.示例1. 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示例2.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道:“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2.(1)看到儿子偕妻儿回家看望自己。(2)觉得儿子懂得了事理。
13.(1)陪母亲买菜。(2)听母亲诉说。(3)牵母亲过马路。
14.对比手法。突出了母亲爱子的感情之深。
15.(1)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和“我”牵着母亲过马路这两次牵手。(2)要孝敬老人、父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6.点题,引出说明对象;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3分。意思对即可)
17.B
18.举例子、打比方。列举了兔唇蝠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进一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分。说明方法能答出“举例子”即得1分,作用阐述恰当2分。说明方法只答“打比方”,作用阐述恰当,本题只得2分)
19. 吴承恩
20.该同学明白了两个道理: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要善于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
21.示例一:关云长看重兄弟义气而千古流芳,吕布不讲信义而遭人唾弃。所以做人要讲信义。示例二: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诗的立意是最要紧的,不能因词而害意。我想,我们写作文也是一样的,要把立意放在第一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