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上(16)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上(1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31 20:3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上(16)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曹操,与其子 、 并称“三曹”。(1分)
2.请赏析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分)


3.阅读这首诗后,在写作手法方面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作者蒲松龄是 朝著名文学家, 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1分)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狼洞其中(柴草堆) B.屠自后断其股(狼)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场主积薪其中(麦场)
6.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各画一处)(2分)
(1)后 狼 止 而 前 狼 又 至 (2)其 一 犬 坐 于 前
7.联系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一狼径去”去了哪里,有什么目的?(2分)
8.文中哪个字说出了狼的本性?对此,作者是怎样看待的?(3分)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分) (1)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2)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 )
10.“友人”与楚人绝交的原因是什么?(2分)
11.结合内容分析文中的“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蛙声入梦
包利民
村庄的夏夜,是青蛙的舞台。稻花香里,蛙声一片,永远是田间最动人的声音。
那一年,和叔叔在村南的大草甸上打草,夜里,就睡在临时搭起的窝棚里。南面不远处,就是松花江的大堤,北面便是广阔的大草甸。劳累了一天,在窝棚里躺下,盈耳便是远远近近的蛙鸣,细听之,似可分辨每一只青蛙的声音,稍一分神,便成合唱,震撼着整片草原。会有某个时刻,所有的蛙鸣同时停歇,仿佛约好了般,一片深远的宁静,便从梦里醒来,片刻后,蛙声再起,才又沉沉睡去。那短暂的静,如蛙们换曲的间歇,如一张唱盘两首歌间的空白,缓冲着一种难言的情绪。
或者有月亮的晚上,辗转难眠,便爬上江堤,看月照流水,蛙声依然将我包围。岸边,时常传来蛙跳入水的声音,如曲幕中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半圆的波纹荡漾开去,呼吸着秋草的味道,身心便与蛙鸣月光融为一体。
那时在甸子上放鹅,村里的伙伴们都拿着长长的铁钎,只一会儿工夫,上面便串了许多只青蛙,然后剥了皮,架在火上烧烤,他们吃得不亦乐乎。而我却从未吃过,并不是我觉得残忍,不是觉得不好吃,也不是觉得不该吃,在那个年龄,这些问题还不懂得。只是以为那些见惯了的蹦跳于草丛水塘间的青蛙,再看它们被烤得干巴巴的身躯,怎么也提不起食欲来。而有些伙伴的行为,却是的确让我觉出了残忍,他们有时并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为了玩耍,把青蛙剥了皮,却仍自活着,将其放入水塘里,看它们游到几时才死去。那时还担心,这么多的青蛙死于非命,夜里终会一片死寂了吧!可是,每一个夜里,蛙声都会透窗而入,伴我一枕香甜的梦。便也放了心,那么大的草甸,青蛙应该是捕杀不绝的吧!
离开家乡的时候,大草甸还在。后来,多年以后,来到一个山区的城市,周围都是山岭围绕,林木丛生,河流交错,碧草丛生。住在城市的边缘,很有一种乡村的氛围,隐约有了一种在家乡的亲切。初来时满怀希望,隔绝多年的蛙鸣,终于可以再度在梦里唱起。可是却没有。在夏天,在秋天,望向野外的夜里,总会有着手电的光亮闪动。我已经知道,那是捕蛙人。虽然严令不让捕蛙,可在这林区,产的是林蛙,据说味极鲜美,而且价极昂贵,所以禁之不住。所以在那些美丽的夜晚,它们再不敢鸣叫,怕引来杀身之祸。是的,我只愿去想它们不敢叫,却不敢去想,它们已将近灭绝。
也许林蛙不会因捕杀而绝,可是寂寂的夜里,想来它们也是数目寥寥。回想故乡的大草甸,那些充耳的千百万只青蛙的合鸣,也只能在梦里出现了,而梦外,是无边的冷清与寂寞。那一年回到故乡,大草甸早已消失,代之的是无际的稻田,农药泛滥。夏夜里,稻香一片,蛙声却是散散落落,不成曲调。我知道,心里的故乡,永远也回不去了。
难道,难道蛙声一片的夜晚,此生再难重逢?重逢的只是往事的喧闹重叠着今日的清冷,童年的那些蛙们,永远在岁月深处唱歌,歌声穿透时光的河流,入我夜夜失落的梦。所以有一天,在野外散步,看见一只青蛙跃出草丛,我跟了它整整一个下午。看它寂寞独行,听它低低鸣叫,竟让久经风尘的我,盈盈的有了满眼的泪。???
12.文章第②段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青蛙的鸣叫,有什么作用?(4分)
13.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文中“岸边,时常传来跳入水的声音,如曲幕中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半圆的波纹荡漾开去、呼吸着秋草的味道,身心便与蛙月光融为一体”一句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4分)
14.小时候村里的伙伴们都将青蛙烧烤着吃,“我”却不吃,是因为“我”那时就觉得残忍而坚决不吃,还有别的什么原因吗?(4分)
15.“我”为了在现实中寻梦,做了一件什么事?有了什么新的感受?(4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熬”的境界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 。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例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17.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熬过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累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如神助的境界。
18.如何理解结尾段“岁月熬人也树人”这句话?(3分)
五、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
19.选文出自古典名著《 》,作者是 。(1分)
20.唐僧不愿将袈裟展示给别人看的原因是什么?(2分)


21.我们从孙悟空与唐僧在展示袈裟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有怎样的不同?(2分)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上(16)参考答案
1. 曹丕 曹植
2..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表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
3.示例:这首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发挥想象、借景抒情,即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这种写法值得我学习。
4.(1)清 聊斋志异
5.C
6.(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
7.去柴草堆后面;目的是想从柴草堆中打洞从后面来攻击屠户。
8.“黠”;作者认为,无论禽兽再怎么狡猾,都不如人体聪明。它们的狡猾,只会增加人们的笑料罢了。 9.(1)恰好,恰逢(2)通“值”,价值
10.楚人正穿着自己被人偷走的鞋子。 11.当友人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立即就主动上门向楚人道歉,请求对方原谅, 勇于承认错误,这是难能可贵的。由此看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译文】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而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12.通过对动人的蛙声的赞美,衬托出周围自然环境的宁静,表现了作者对蛙鸣这田间动人的声音的喜爱之情。
1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蛙的跳水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自然。
14.不是“我”觉得残忍,只是因为见惯了那些跳于草丛水塘间的青蛙,再看它们被烤得干巴巴的身躯,怎么也提不起食欲来。
15.有一天,在野外散步,看见一只青蛙跃出草丛,“我”跟了它整整一个下午。感受到由于没有过去的蛙声一片,孤单的不仅仅是“我”,青蛙也只能“寂寞独行”,使主题更加深刻。16.C
17.D
18.这句话是对中心论点的总结、升华,意思是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是一场艰苦的修行,持久的忍耐,但只要你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最终会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
19.西游记 吴承恩
20.怕引起贪婪之心,惹祸上身。
21.唐僧:谨慎小心,做事深思熟虑。孙悟空:毛手毛脚,无所顾忌,好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