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下(13)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分)
(3)念天地之悠悠( )(4)独怆然而涕下( )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分)
3.请简要评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本文作者是唐代 家刘禹锡,著有《 》。(1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无丝竹之乱耳( ) (2)无案牍之劳形( )
(3)无案牍之劳形( ) (4) 往来无白丁( )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但表达的角度有何不同? (2分)
7.文中点明主旨的是哪句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8.本文体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请举例简要说明在我国古代还有那些名人也具有这样的品质? (3分)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家,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①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④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向:从前。②冀、雍:古代两个州的名称。③曩:以往,过去。④绝:横渡。
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1分)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甲翁之妻子去乡 ( )(2)是山余亦未登 ( )
(3)愚公年且九十 ( )(4)翌日,二翁偕往 ( )
11.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 周海亮
⑴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⑵那是乡下的冬天,乡下的冬天远比城市的冬天漫长。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大多时候村里会很晚。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里人难得的节日。 ⑶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瑞,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换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⑷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 ⑸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⑹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⑺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唯一的一盏烟已经熄灭,可是我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⑻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换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惨进一种悲怆的调子。他们的认真和耐心让我烦躁。 ⑼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我果真在家里吃掉两个红薯,又烤了一会儿炉子,然后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果然,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⑽我突然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子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⑾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擦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于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于我那顽劣的喝彩,以及我这个唯一的观众。 ⑿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⒀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丝阳光。 ⒁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12.第三段加点的词“小心翼翼”与“任凭”是否矛盾,并做简要分析。(4分)
???????????????????????????????????????
???????????????????????????????????????
13.从人物描写角度对第八段句子“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4分)
???????????????????????????????????????
???????????????????????????????????????
14.结合文意,推断第九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4分)
???????????????????????????????????????
????????????????????????????????????
15.联系全文,赏析文中“我”这一形象。(5分)
???????????????????????????????????????
??????????????????????????????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艾在端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没奶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16文章以《诗经·采葛》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第④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五、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突然,一阵响亮的冲锋号声,在耳边响起。他猛然听出胜利的号声,已经来临。这胜利的号角,多么的接近,多么动人!A终于来了,在最危急的时刻赶来了。党来了。胜利的黎明也来了!
“啊!解放军!”
“A领着解放军来啦!”
B听见一阵狂热的欢呼与呐喊。禁不住满脸须眉颤动,无限喜悦地倾听着胜利的枪声指向山下溃散的魔影……探照灯骤然熄灭了。可是B仍然双手叉腰,张开两腿挺立在鲜血染遍的红岩上,一动也不动。他的目光,仿佛犹自俯瞰着脚下的魔窟。
19.文段选自《红岩》这本书,文中的A是 ;B是 。(1分)
20.请谈谈你对“红岩”二字的理解?(2分)????????????
21.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2分)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下(13)参考答案
1.(3)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4)眼泪。
2.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
3.这首诗句式长短参差,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
染力。
4. 文学《刘梦得文集》
5.(1)指奏乐的声音(2)公文,文书(3)使……劳累(4)来。
6.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情趣高雅;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7.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8.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就弃官回家种田,体会着农耕的闲适与惬意。在《饮酒》《归园田居》等诗中都流露出这种生活情趣。
9.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0.(1)离开(2)这(3)将近(4)一起,一同
11.(1)不服老、老当益壮,有毅力、不怕困难等。(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12.“小心翼翼”刻画出女人因盲走路谨慎的样子,“任凭”则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信任与依赖。
13.以唱、报、鞠躬、唱等一系列动词呈现女人机械而看似重复的演唱过程,再现了她演出的一丝不苟。
14.信守承诺却无人理喻;认真演唱却无人喝采;悲怜妻子的卖力表演;身世之悲。
15.“我”既是故事的观察者又是参与者,盲人夫妻淳厚的形象是在“我”这顽童的独特视角中展现出来的。“我”出自恶作剧的喝采却鼓舞了盲人夫妻,转而促使“我”的成长,彼此辉映,彰显出要 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文章主旨。
16.引出说明对象;(2)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有吸引力。17.人们用艾招百福、辟邪祟、袪害等。18.列数字、举例子、?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艾用于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然后采用了,说明了艾的药用价值。
19.A是华子良 B是齐晓轩(1分)
20.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就像红色的石头一样。
21.红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尽管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任务与产生红岩精神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它仍然是激励我们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仍然是当代青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宝贵资源。(意思达到就可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