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下(15)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下(1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01 12: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下(15)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诗句“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加点“足”的意思是( )(1分)
2.“丰年留客足鸡豚”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2分)
3.最后两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4.《卖油翁》作者是欧阳修,北宋著名政治家、______家。唐宋_______ 之一。
5. 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2分)
6.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凭什么作出这样的评价?(2分)
7.“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睨”换成“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2分)
8.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3分)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1分)
妻 子 衣 食 仅 自 足 而 已。
10.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2分)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
11.选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2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目 光
李汉荣
①依我看,我们积攒的,主要是一些目光。
②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往事时,心上和身上会有温暖或滚烫的感觉?那肯定是我们的体内,存放着温暖或滚烫的目光。
③为什么我们记起某些场景时,心上和身上会有被碎玻璃扎伤的感觉,甚至会有锥心刺骨的感觉?你锁定这些场景,在深处找寻,一定能找到几束凶狠、敌意的目光,或者找到几缕失望、忧伤、悲凉的目光。从这些目光里,你会想起谁让你受到伤害,你又让谁受到伤害。
④几十年里,我见过的人少说也有几百万了,而能留在记忆里的,不过是那些欣赏、柔软、关切、智慧或恶意、冷漠的目光。它们像流星雨或火山灰,都存贮在你内心的岩层里了。几十年下来,我见过了多少生灵?在记忆里藏得最深的,还是那些与我交换过目光的生命。我曾与大槐树上的花喜鹊交换过问候的目光。我制止了上树捉鹊的猫和捣鹊窝的人。它们与我交流,总是温热的目光和喜悦的语言,让我的心充满喜悦。
⑤身体老了轻了,我们的生命却反而越来越重。那些好的目光,如宝石珍珠,存放在内心最重要的房间,我们经常于静夜抚摸它们,回味它们,被它们再次照拂,同时又为无法再次回到那些眼睛面前,表达谢意和敬意,而感到遗憾和痛心;而那些不友好的目光,恶意的、冷漠的,虽说时间已稀释了它们的份量,然而记忆还是时常被它们袭击,就如同跋涉过水深火热,双腿乃至浑身的骨头,难免被风湿性疼痛折磨。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比我们的理性要精确得多,理性接纳了的,被理性过滤掉的,身体和心灵都悉数收藏,而且原汁原味原质。假如你能勘探你身体内部的江河湖海和崇山峻岭,你将惊异它浩瀚的沉积和收藏,而藏得最深,保鲜保真最好的,正是那一脉脉、一束束、一道道目光。
⑥人生的质量,除了身体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储存的目光的质量。
⑦圣人体内,一定存放着高质量的目光。这样的目光,如水如雪,如雨如棉,如黑夜的灯、冬日的炉火,如妩媚的青山、雨后的草叶,如月光里展开的大海深沉而博大,如闪电穿透长夜又无声地消融于长夜……我读《论语》,读《庄子》,读佛经,读列夫?托尔斯泰,读到了他们眼睛里的目光,以及内心里储存的目光。圣人从目光的丛林中走过,从生灵的泪雨血河里趟过,他们的眼睛望见了苦海的深处,望见了生存莽原上伤痛的背影。同时,他们的眼睛又与长夜远处、星空高处某个神圣的目光对接,于是,一种深达海底又接星辰的伟大心胸展开于他们体内,发自于人的内心却蕴藏了宇宙般深广思想和爱意的目光,终于降临世间。
⑧于是,我经常问自己:
⑨你的体内该存放怎样的目光?你渴望收藏的那些好的目光是在陆续凋零,还是在陆续生长?你如何在紫外线等有害射线频频伤害的大地上,捕捉并珍藏那些美好的光线?穿过日渐破败的森林,你怎样寻找种子那暗淡的目光,在长久地与它对视之后,你是否播种它,并祈祷在雨过天晴的早晨,看见一株嫩芽,噙着泪珠,表达着胆怯的希望?于是,你重新确认,备受欺凌的大地并没有掉头远去,她仍在这里,她用伤口做眼睛,辨认着那些再次向她走来的人们,向她投来怎样的目光?
⑩我又该向生活,向历史,向覆盖着坟墓、陨石和青草的土地,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那瘦瘦的溪流、细细的泉眼投去怎样的目光?你看,无家可归的燕子,怯怯的降落在我的阳台,怯怯的,以公元前的方言,试探我的心思,试探我对春天的态度,我该用怎样的目光问候它或者冷落它?欢迎它或者拒绝它?我该向那山路上跋涉的身影,投去怎样的目光?我该向雨夜里的灯火,投去怎样的目光?我看见那棵柳树,它的每一根手指都在传递一种古老而单纯的情思,它嫩绿的眼神,那点化过《诗经》、照拂过唐诗、抚慰过宋词的眼神,又投递到我的身体上和心上,那么,我该向它投去怎样感恩的目光?
?是的,我收藏着来自历史、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人群的各种各样的目光。
?同时,我投去的目光,也将被收藏,被某棵树收藏,被某朵花收藏,被某条河流收藏,被某盏灯收藏,被夜半的某颗星收藏,被近处或远处的某个心灵收藏。
?就这样,我们的目光,改变着白昼的光线,也改变着夜晚的品质,甚至,或多或少地,改变着宇宙的质量……
12.作者为什么说“身体老了轻了,我们的生命却反而越来越重”?(4 分)
13.李汉荣的散文“意气贯通,浑然天成”。试以本文结构为例,谈谈你的理解。(4 分)
14.文章选取“目光”这一具体表情来阐释人生感悟,这一思维视角的妙处何在?(4 分)
15.最后两段文字的含义是什么?(4 分)
?
?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人贵立志
人贵立志。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反观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官吏,一心只追求一己之利,在国 家危难之时,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何谈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 真欲立志,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 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并为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7.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8.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立志”的理解。(3分)
五、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19.选段中的“他”是 。(1分)
20.请结合原著,简要说说“他”的性格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1.原著中还有哪个情节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说明理由。(2分)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下(15)参考答案
1.足够,丰盛
2.“足”字用得好。“足”是足够、充足的意思,赞誉了农民的热情好客。
3.是归途中的想象(虚写),表达诗人对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4.散文,八大家;?
5.卖油翁。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6.评价是:“无他,但手熟尔” 是凭他倒油的经验作出这样的评价的(以我酌油知之)。
7.不行。“睨”表示斜眼看,不以为然的意思,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其它词,表达不出这种含义。 
8.示例: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9.妻 子/ 衣 食 仅 自 足/ 而 已。
10.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11.生活艰苦,发奋读书;做官后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贬职后刻苦自勉,自诵名言以自勉。(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及概括的能力。)
【翻译】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2.因为①我们的生命积攒了诸多的目光。②好的目光被我们存放,并常常照拂我们的身心,我们又因无法对其表达谢意和敬意感到遗憾和痛心;不友好的目光时常袭击我们的记忆。③被理性接纳了的和被理性过滤掉的,身体和心灵都悉数收藏。意思对即可。
13.示例一:文章结构自由舒展,取材纵横古今中外,包揽人情世事,而以“目光”这一意象为焦点,步步推进,水到渠成,自然形成严密的结构。
示例二:文章总体上从“目光”的重量和质量来展开篇章。先说我们的生命越来越重是因为存放了诸多的目光,其中包括了不同质量的目光。在此基础上,再谈存放目光的质量与人生质量的关系。两者具有内容上的承接和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示例三:述说“目光的质量”时,“存放目光”是涵养善美的品质,是思想基础;“投送目光”是以善美的心灵对待周围的世界,是付诸行动,二者构成基础与发展,思想与行为间的因果关系。意思对即可。
14.①建立起“目光”这一具体表情与内在思想品质之间的联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灵魂的折射。所以写“目光”就是写心灵,写思想,写品质。②“目光”与具体生活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将具体形象的目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而表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感悟,既避免了空洞说教,又不落俗套,使文章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15.示例一,一个人以真善美的心灵对待他人和自然万物,那么,他人和自然万物就会变得真善美;我们大家都以真善美的心灵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质量就会变得更好更高。示例二,作者渴望用真善美涵养人们的心灵,表达了对真善美品质的呼唤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16.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2分)
17.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分)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2分)
18.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围绕中心,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应从小就要立志,立志就应立大志。立志了还要去努力去拼搏去实现梦想。
19.祥子
20.最初是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最后变成一个自甘堕落、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的市井无赖。
21.示例:《骆驼祥子》中“曹家遇险”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理由:此情节描绘得波澜迭起,人物心理通过细微动作暴露无遗,充分表现了不解灾难根源的祥子的绝望心情。此情节是祥子命运转折的关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