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下(19)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分)
(1)可怜夜半虚前席( )(2)贾生才调更无伦( )
2.贾谊得到皇帝的赏识,作者对此持何态度?(2分)
3.这首诗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两篇短文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 (人名)和 (朝代)的周敦颐。(1分)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惟吾德馨( )(2)可爱者甚蕃( )
6.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2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话的意思。(2分)
8.两篇短文采用了哪种相同的写作手法?分别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3分)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贯月槎
王嘉①
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②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③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④,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⑤,亦谓挂星槎。
(选自《拾遗记》)
注:①王嘉:晋代陇西安阳人。著有志怪小说《拾遗记》十卷。②巨槎(chá):水中浮木,竹筏,船。③海人:航海的人。④一周天:绕天一周。⑤贯月槎:即巨槎,通到月球里的船。
9.结合文章内容,解释“周而复始”的意思。(1分)
周而复始:
10.把“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译为现代汉语。(2分)
11.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王嘉便想象出了一只登月的“巨槎”。这只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当时航海人看到的情形是:(2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节的联想
梁衡
⑴丰富多彩的节日点缀着我 们的生活,也引发了 我们许多的联想。
⑵节者,接也。事物都是接续前进的,有节有序,走走停停,走过一节,再拔一节,这是一个生命动态的过程。这首先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因所处位置不同,就分出二十四个节气。从春到冬节节递进,就这样走过了一年。人的成长也有“节”,从孩童时节、学生时节、工作时节、直到退休后的晚年时节,所以社会规定了儿童节、青年节、老人节,从小到老就这样一节一节度过了一生。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美则美矣,但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如果一直到顶,就不成材,就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在玉米地旁听吧,劈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的交响。
⑶节者,结也。古人在无文字之前就发明了结绳记事。顺顺溜溜的绳子上打了一个结,必是有事要记住 ,平平常常的日子里规定了一个节日,必是有事值得纪念。值得纪念的有好事也有坏事,好事如“八一五”日寇投降纪念日,坏事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好事纪念,是为发扬光大;坏事不忘,是为警惕小心。节是一个社会运行中的坐标。一 个国家规定国庆节,是让国民知道立国不易,忘了国庆日就是忘国;一个民族用最典型的风俗礼习来过自己的节,是提醒同胞不要忘祖。节,是在时间的长绳上打了几个结,叫我们一步一回头,积累过去,创造未来。
⑷节者,截也。它专截取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再以这日子为旗帜,去选择截取一定的地域,一定的人群,从而强化生活中不同的个性。青年人有青年节,老年人有老人节,妇女有妇女节,基督徒有 自己的圣诞节。节有最小者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日,最大者是全地球人每365天过一个元旦节。我有时突发奇想,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宇宙大爆炸诞生的那一日,如果找到了那一天,又找到了外星人,大家同庆宇宙的元旦节,不知会是什么样子。
⑸知道了节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就会格外地珍惜它。节既是时间的概念,就是在提醒我们生命的流失。我曾发问,是谁发明了“年”这个东西,直将我们的生命寸寸地剁去。我们一方面要节约生命,勿使岁月空度;另一方面又要承认节序难违,不强挽流水,而要重在享受生命的过程。节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就是要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群、 多少民族、国家和组织就有多少个节日,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生日。它提醒我们每当 节日来临时不要忘了相互庆贺,邻国国庆要发个贺电,亲友生日要送束鲜花,青年人不要忘了父亲节、母亲节和重阳节 。节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互相联系的纽带,是一个爱的纽结。
?(选自《先方后圆》,有改动)
12.文章第⑵段是从哪三个方面阐明“节者,接也”的。(4分)
13.请结合文章内容,仿照示例对“结”和“截”进行解释。(4分)
示例:节者,接也。是连接的意思。指事物都是接续前进的。
(1)节者,结也。 (2)节者,截也。
14.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第⑸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剁”的妙处。(4分)
15.请根据文中“节的联想”三个方面的内涵解读“端午节”。(4分)
?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汉文化与筷子
杜宣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区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3.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16.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3分)
17.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3分)
18.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五、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蒲志高停了一下,又关切地问:“你看报了吗?说是工人不慎失火!”他顺手拿起一张《中央日报》,指了指一条小标题,又把报纸丢开,“我看这里边另有文章!你说呢?小余。” 余新江浓黑的双眉抖动着,忍不住霍然站起来,大声对甫志高说:“什么失火?是特务放火!我亲眼看见的。” 他记得,当他冲向火场时,遇到成群的人从火场拥来。炮厂的支部书记肖师傅和许多同志都在那儿。两个纵火犯被全身捆绑着押解过来。工人们早把两个匪徒认出来了,他们是总厂稽查处的特务。余新江像怒视着特务一样,看着对面的粉墙。
19.选文出自革命体小说《 》。(1分)
20. 蒲志高后来成为党的叛徒,他出卖了谁?(1分)
21.本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余新江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段举例说明。(3分)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下(19)参考答案
1.(1)向前移动(2)无人能比
2.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3.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4.刘禹锡 北宋
5.(1)能散发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2)多。
6.围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回答即可。(用原文答亦可)
7.围绕“在污浊的环境中生长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而不显妖艳”回答即可。 8.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刘禹锡的志趣围绕“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回答即可。周敦颐的志趣围绕“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回答即可。
9.一圈又一圈地轮转,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10.航海人能望见它的光亮,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像是星星月亮忽隐忽现。(直译或意译均可给2分)。
11.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答错不给分)。
12.宇宙运行的规律;人的成长也有“节”;植物的生长也有“节”。?
13.示例:(1)是打结的意思。指记住值得纪念的日子。(2)是截取的意思。指选择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日子。?
14.“剁”是一个动词,将“年”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流逝之快,无法挽回。?
15.端午节是我国农历的5月5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纪念这个节日是让人们发扬光大屈原的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有着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意思对即可)
16.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
17.不能。从古书知道商代已使用筷子,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
18.用筷子更文明。今日西餐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仍摆脱不了它原始、野性的痕迹。而筷子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是异化出来了。
19.《红岩》
20.江姐
21.示例:余新江浓黑的双眉抖动着,忍不住霍然站起来,大声对蒲志高说:“什么失火?是特务放火!我亲眼看见的。” “余新江像怒视着特务一样,看着对面的粉墙。”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余新江得知特务纵火的愤怒,也表达了它对革命的忠诚,对敌人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