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八上(6)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 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1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是 时期 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1分)
5.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请你说说“能改”的条件是什么?(2分)
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青蛙能跳出逃生;若将青蛙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地加热,青蛙舒适地在水中游玩,最终被与前次试验相同的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讲的什么道理?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3分)
8.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2分)
上联:
下联: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学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①弈,下棋。数,指技艺。②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③援,引,拉。
9.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1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0.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的意思。(2分)
。
11.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2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飞翔的学费
马德
①风中飞舞着的是我的成长,你的爱。
②初秋的天,有些热。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
③“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然后扭头蹒跚地往回走。父亲年轻时开山炸石,一块石头砸在脚背上,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④“小二,你等等。”没走出多远,父亲在背后喊他。他问:“怎么了,爹?”“爹还是不放心你的学费哩。”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缝在衬衣口袋里的钱,鼓鼓的,也硬硬的。这些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借筹来的,不知跑了多少山路,也不知说了多少好话。
⑤“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父亲像是和他商量,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把钱塞进袜筒里,这样穿在脚底下,是不是更安全?”
⑥父子俩坐在山路上,小心翼翼地拆开缝在衬衣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把钱分成两堆,极认真地塞进他的袜底,再穿上鞋,系紧鞋带。与父亲再次分别后没走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脚底下又滑又湿——钱大概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⑦找了一个山峁,他坐下来,慢慢脱下鞋,又小心地褪下袜子——他吓了一跳:由于汗水浸泡,再加上脚底的磨蹭,上面几张钞票已严重变形了。他慌了,赶紧脱下另一只鞋,迅速扯下袜子,抽出里边的钱。那一刻,吓坏了的他有些手忙脚乱,这时,一阵风刮来,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处飞了起来。
⑧他赶紧四下里寻找,一直找到下午,仍然有500元钱不见下落。放弃寻找后,他果断地把剩余的钱重新装进衬衣口袋里。然后捂得紧紧的,奔向车站。
⑨一直到大学校园,他都紧紧地捂着那个衬衣口袋。交了学费,他便没有一分钱生活费了。他没把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学校,他只是说,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勤工俭学。学校很爽快,除了在食堂给他找了份兼职外,还减免了部分学费。
⑩开学典礼后,他给父亲写了封信,信里说,一路上,乘汽车,换火车,都很顺利。大学不错,系里的老师对他也不错,一切都好,希望家里不要挂念他。信寄出去不久,就收到了回信。父亲说,前些日子有人说,一个学生的钱被风刮跑了,有人说是你,爹不相信。爹说,这事不会发生在咱娃身上,爹对你放心着哩。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歪歪扭扭回了这么几行字,信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
霎时,他泪流满面。
12.文中多采用对话形式,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请结合文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分析一下父亲的形象。(4分)
13.生动的描写常常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彩折射。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他额头上的皱纹一道一道舒展开来,蓄积在其中的汗水,没遮拦地滑了下来。
(2)一张张的钱,就像四散了的魂魄,他赶紧四下里寻找。
14.钱被风吹散后,他一直找到下午也没能把全找回来,到学校交完学费后连生活费都没有了,可他为什么不在信中把实情告诉父亲? 父亲在给儿子的回信中为什么说“儿子,你长大了”?(4分)
15.文章开篇语言简洁干净,只交代了天气状况,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文章的结尾和开头一样简洁至极,这样结尾是否太突然?请分析一下其中的妙处。(4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6.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3分)
17.下面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来源:学科网]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该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1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可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再到双语幼儿园、“小升初”选拔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4分)
五、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善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名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位置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1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文段的内容。(1分)
20.你知道“螳螂精心设计的作战计划”是什么吗?请写下来。(2分)
21.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螳螂的习性。(2分)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八上(6)参考答案
1.行 早春美景
2.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3.准确地描绘出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4.战国 儒
5.(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条件是应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教训并不断的改进。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启示:围绕“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逆境时要乐观勇敢、坚强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8.身贫贱经磨砺能担大任;境坎坷受挫折终做高官。(宽对即可)
9.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0.虽然他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郊果却不及那个人。
11.做任何事情,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译文】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来说),只是小技艺,但是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拉起弓去射它。(他)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一起学习,效果却不及那个人。能说是这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如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12.从“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可以看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细心、关心儿子的人。“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这是父亲在征求儿子的意见,可见父亲对儿子的尊重。
13.(1)写出父亲帮儿子藏好学费后觉得放心、轻松、满意的心理。(2)写出钱被风刮飞后他无比惊惧、焦急的心理。
14.(1)家里本就贫困,这些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凑来的,所以他不想让父亲挂念和难过,他要用自己的劳动勤工俭学来解决困难,表现出他十分懂事。(2)因为父亲在家已经听说儿子的学费被风刮丢的事,但儿子在信中却说一切顺利,父亲明白儿子是不想让自己担心,懂得了担当,所以说儿子长大了。
15.(1)突出天热,为下文写“他”鞋里的钱被汗水浸湿做铺垫。(2)这样结尾不突然。这样结尾既写出他读完父亲的回信后内心的酸楚、感动、愧疚等复杂的心理,又有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的效果,让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收到感人至深的妙处。
16.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和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据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据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17.A(3分)
18.略(言之成理即可)(3分)
19.本段文字主要记述了螳螂捕食的情景。
20.对于螳螂奇怪的姿态,蝗虫过于害怕,甚至往前移动到螳螂可以攻击到它的范围以内,螳螂就毫不客气地用自己的“掌”击打蝗虫,再用两条锯子用力把它压住。
21.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例如: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