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10”语言的连贯(二)

文档属性

名称 “决胜2010”语言的连贯(二)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13 18: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决胜2010”语言的连贯(二)
第一部分
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能力,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一种是笔答填充题;一种是选择题,又包括选择序号和选择文字两种。从题料看,描写、叙述、议论和说明性语段均可成为连贯性试题的题料,其中描述性为考查热点。
解答语言连贯题,需要兼顾一个中心话题、合理的语序和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三个方面,具体说来,就是话题一致,前后呼应,层次清晰,句式同一,符合语境,音节和谐,语气协调。
一、描写性语段
描写性语段是句子连贯题中最常见的考查 形式,解答时,一般从描写对象、描写内容、描写 角度、描写顺序、事物特点、段落结构等方面人 手。
[例1l 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 整的一段话。(2005年全国Ⅲ卷第18题)
①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⑥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解析] 这是一段描写性文字,描写中心是 一个叫“札兰屯”的小城,描写内容有小河、屋舍、 丘陵等,描写顺序是由城中到郊外的空间顺序, 描写角度有近观、远眺和俯视。③句提出了描写 对象,应放在前边,①句是对描写对象的紧承性 描写。②句和①句构成顶真式衔接,从俯视的观 察角度可选定④句在②句后,从描写顺序可选定 ⑤⑥排在④句后。答案是③①②④⑤⑥。
[例2]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1999年全国卷第6题)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 这是一段描写性文字,描写内容是杭州的六和塔、江岸和江面的景色,观察点是疗养院。由“去年夏天”可知这是回忆过去,据此排除①句而选定②句。由观察点和句式结构的相应性可排除④句而选定③句,由“江岸后面是…” 的结构形式可排除⑤句而选定⑥句。答案是A。
二、记叙性语段
记叙性语段是仅次于描写性语段的测试题料,解答时,一般要考虑记叙对象、记叙内容、记叙顺序、记叙结构等方面。
[例3]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广东卷第5题)
①人类世界所创造出来的奇异图案浮露在鼎身上,各种图腾以一定的秩序排列着,构成一个无言的小宇宙。
②饕餮的脸孔、凤凰的姿势、龙虎的纹身、鱼兽的混种、牛羊的肢体……幻觉的、写实的、神话的或者生活的
③沸腾的铜、锡、铅合金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了青铜器的配方,一旦倒入“陶范”中,就会形成设计者心中的器物
④沸腾后的冷却使溶液成为一个厚重的鼎,在合金形式的锁扣下,鼎身周围凝塑出各式各样的图像
⑤铜的性格,因为锡与铅的加入而默默改造了,熔点降低而冷却后的硬度增加
A.④②①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④②①.
[解析),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③句提出了叙述对象,是铜、锡.、铅合金构成的青铜器,应放在首句位置,由“因为锡与铅的加入”可知⑤句是对叙述对象的紧承性叙述,应排在③句后。① 句、②句;④句是叙述内容,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其中②句是分说,排序成④②①。答案是D。
[例3] 填让给下面画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005年湖南卷第6题)
澄河产瓜鱼, 背部有细骨一条,烹制后骨亦酥软可吃,极鲜美。这种鱼别处其实也有,有的地方叫水仙鱼,北京偶亦有卖,叫面条鱼。但我的家乡人认定这种鱼只有我的家乡有,而且只有文游台前面澄河里有。
A.长四五寸,通体雪白,莹润如羊脂玉,无鳞无刺
B.通体雪白,长四五寸,无鳞无刺,莹润如羊脂玉
C.长四五寸,通体雪白,无鳞无刺,莹润如羊脂玉
D.莹润如羊脂玉.长四五寸,通体雪白,无鳞无刺
[解析] 这是一段描述性文字,描叙对象是 “瓜鱼”,描述内容有体长、色泽、构造和别名等。本段描述采用了事理逻辑顺序,先描写体长,后描写色泽,据此可排除BD两项。“莹润如羊脂玉”和“通体雪白”构成了比喻,应连在一起,得出答案A。
三、议论性语段
用议论段做句子连贯题的题料比较少见,解题时一般要明确文段的论点或中心句、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等;
[例4)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2005·年辽宁卷第5 题)
①.每一种话语体系,都代表了特定的视界。
②.我们说了上千年的古话,说了上百年的洋话,被迫形成了一种优势:说洋话,古人说不过我们;说古话,洋人说不过我们。
③.用洋人的视界看古事,用古人的视界看洋事,都可能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东西。
④.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
⑤.我们可以有两个视界,两个既.有重合之处,又有独到之处。
⑥.更何况还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新事。
⑦.创新来源于新发现,或者看到了新东西,或者看到了旧东西的新空间。
A.②①⑤③⑥④⑦
B.①⑤②③④⑦⑥
C.⑦④②①③⑥⑤
D.①⑤③⑥②④⑦
[解析)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本段的论证结构是总分式,②句是总说,①句紧承相接,⑤ 句、③句是分说,可确定②①⑤③句相连,据此排除BCD三项。答案是A。
(例61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人横线处。
(2005年浙江卷第24题)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 ——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③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 “会意”的内容。
④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解析]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议论对象是 “象形字”,②句提出议论对象,应放在首句,由 “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可知,④句是对②句的紧承议论。由“这即是说”可知③句是对①句的阐释,应排在①句后。答案是②④①③。
第二部分
2007年湖南卷“语言知识及运用”部分由前一年的4道题变为5道题,新增的第5题是一道语言表达连贯题。下面,我们且对2007年湖南卷第5题作一简要分析。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
某校邀请著名学者刘教授来校讲学,在向全校师生作介绍时,校长的话中有这样一段:“刘教授是我校的校友,他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成果丰富,贡献卓著,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A.这既是他本人的荣耀,也是敝校的荣耀
B.这既是他的光荣,也是我们学校的光荣
C.这既是本校的自豪,也是他本人的自豪
D.这既是他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
此题不仅考查了语言连贯这一考点,还对学生提出了语言表达得体方面的要求,实有一箭双雕之效。此题A项中“敝校”一词与前面已出现的“我校”语体特点不符;C项主次关系颠倒;D项中“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一句用语过重,脱离实际,也属于表达不得体。故答案为B。
由此,我们可初步了解湖南卷语言表达连贯题的考查特点:①规范性。材料选择不偏不怪,贴近学生生活。②综合性。命题者有意识地将这一考点与其它考点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综合的命题趋势。③传统性。考查形式依然采用传统的客观题型。
下面是笔者总结出的解答语言表达连贯题的四个基本原则,在讲析过程中结合了2007年其它省市中考题的4道典型例题,期盼能让同学们有更直观、更透彻的理解。
一、事理的逻辑性原则
无论叙事、状物还是说理,在行文时都要遵循生活的逻辑、自然的逻辑和思维的逻辑。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事理的逻辑,就必然会影响到语句的连贯性。
例如安徽卷第4题: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
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
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
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
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Z
A.②①④③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⑤③①④ D.①④②⑤③x
【解析】此题上下句之间环环相扣,其事理的逻辑性十分鲜明。解答此题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圈画出那些勾连起前后句的关键词句。在这段议论性文字中,②是中心观点,可以将它判定为排序的首句;⑤是对②中“一种信念”的具体解说,自然应紧承其后;③是由⑤中的“世界是合理的”这层意思引申而来的,突出强调了“这个信念”在“数学研究”中的独特性;①④的思路就比较明显了,两句先后阐明的是“信念”由“古代”到“现代”的简要发展过程。
【答案】C
二、说明的有序性原则
任何一段说明性文字,都应该是有序的。要把意思说清楚,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说明,这样才能让人看懂,看明白。
例如辽宁卷第22题: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写序号即可)
①科学家为了迎接“挑战”,根据超导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原理,让轮子和钢轨“分离”,发明了高速磁悬浮列车。
②磁悬浮列车在正式运行之前,还需要有一个依靠轮子行驶一段距离、时速达到100千米以产生足够大的磁场的启动阶段。
③磁悬浮列车由于不存在轨道对车轮的摩擦阻力,因而可突破传统列车时速300千米的极限。所以,这种新型列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④传统列车提速有一个极限——时速300千米,超过它,就会造成车轮和钢轨的剧烈摩擦,从而引发严重事故。
⑤它利用磁极相同产生的排斥力大于地球引力使车辆向上悬浮,并利用磁极相异产生的吸引力驱动车辆高速前进。
序号:           。
【解析】与一般的语言连贯题比较,此题的文字量很大,考生如果不能抓住材料中隐含着的说明顺序,就可能理不出头绪,造成失误。先从整体来看,④讲的是“传统列车”,①②⑤三句讲的是“磁悬浮列车”,③讲的是这种新型列车的“发展前景”,这里有一个由过去——现在——将来的说明顺序;再从具体环节来看,⑤是对①中“完全抗磁性”原理的解说,有一个解说关系,②是对磁悬浮列车运行原理的进一步解说,其中的“还需要”是个关键词组。细一推究,①⑤②之间的说明顺序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答案】④①⑤②③
三、话题的统一性原则
所谓话题统一,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相互有紧密联系,围绕着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人、一个事实、一个场景或某一思想观点,前后各句的话题应当保持连贯统一,这样才能使文章读起来顺畅。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话题转换出了故障,语言就会出现紊乱。
例如2007年宁夏卷第21题: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 , , , 。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解析】解答此题的难点是④的位置的安排,但倘若掌握了“话题的统一性原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此题的①②③的主语都是“他”,④的主语是“思维”,和横线处前一句中的“身体”一样,“思维”也与主语“霍金”构成领属关系,故④应放在最前。另三句的排序就简单多了。通过分析,我们可根据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寻求→发现→震动”,依次排出后边三句的顺序为①③②。
【答案】④①③②
四、结构的对应性原则
语言不仅要讲究内容的美感,而且也要注重结构的和谐一致。在前一句话中,前面提出某个内容,后面往往也按照前面所提起的,分别加以说明、描写、阐释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我们倘能发现它们结构上的对应关系,便很容易判断其先后次序。
例如2007年全国卷Ⅱ第18题:
把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① , ② ,人口不过二十万, ③ ; ④ , ⑤ ,枕着清澈的多瑙河水, ⑥ ;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奇才的小城,莫扎特让城中一木一石无不浸润音乐的魅力。
a.面积不过八十公顷
b.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城
c.偎倚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
d.这是一个迷人的小城
e.却有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f.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解析】细心的考生应当能发现,这组文字中的③和⑥后有两个分号,这意味着此文段是由三个排比句构成的。从内容来看,三个句子依次讲述了小城“古老”、“迷人”(当然,二者哪一个在前还需作一思考、判断,但其难度不大)以及“孕育了音乐奇才”的特点。依据结构的对应性原则,①与④处应该填写以“这是一个”开头的b与d句,③和⑥应该是前面②中的“古老”以及④中的“迷人”的具体化。通过句子的前后对应关系,我们可迅速找到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答案】b a e d c f
比较2007年湖南卷和其它省市卷的特点,湖南考生应该明确:尽管语言表达连贯题型有种种变化,但我们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还是应当把精力重点投放在客观题型上,并在解题时遵循以下步骤。
1.综观全局,把握中心。一道语言表达连贯题往往就是一段完整的话,它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解题时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要把握题干,把握这段话的中心意思。
2.划定区域,界定重点。因为一段文字表述中总有一些是主要信息,一些是次要信息,所以我们在把握中心的基础上,还要能根据前面的一些规则来辨别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从而界定出文段的重点。
3.确认性质,找准思路。这是解答语言表达连贯题最重要的一步。确认题目的性质,就是要看清命题者的思路,确认是上述4种原则中的哪一种,准确探索出命题者的思路。
4.理清头绪,准确表达。做好题目之后,可再将选好的选项或是修改后的内容代入到原文中,重新理清一下文段的头绪,检查一下前后文的语意是否衔接连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