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九下(6)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九下(6)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7 16:4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九下(6)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分)
(1)何处望神州( ) (2)悠悠( )
2.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3.词人借古代英雄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4.本文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是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1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志虑忠纯( )
6.作者深情回顾先帝“叹息痛恨”之情景有何深意?(2分)


7.作者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对国家事必躬亲,最后鞠躬尽瘁,万古流芳。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8.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2分) 上联: ; 下联: 。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选自《后出师表》)
9.请用“/”给文中下面的句子断句。(1分)
此 操 之 失 计 而 汉 事 将 成 也。
10.文中哪句话表现出诸葛亮对北伐的态度。(2分)
11.依据此文和你对诸葛亮的了解,简单地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2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
阎连科
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呢。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和理愿。
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我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我要到外面的世界走走和看看。
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家那院的温暖里。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
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
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
这首诗,有啥儿意味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窗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
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当然呢,写不写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终于离家出走、独自走了很远的路,经过了很多事,遇上了很多的艰辛和奇遇,它们都被我一一征服后,我成了站在山顶上的一个大人物。
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走小路,过村庄;在村头遇到了土狗追着我跑叫和撕咬;遇到了哪村的一匹惊马从我身边飞过去,弹起的灰尘落在我脸上,我都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异。我是要离家出走的人。我要和李白一模样,独自登上那很少有人爬到山顶的九皋峰,我当然不能有任何的惊惧和担忧。我就那么独自沿着东山下的村庄走,不和人说话,不和人来往,旁若无顾,视若无人,就到了九皋山下那条“牛瞪眼”的小路上。
山在头顶,我在山下,正南的太阳烧在我的发梢上。我知道我不久就要登上九皋山,爬上主峰振臂高呼了。我要站在峰顶上,让风吹着我的头发和衣服,环顾四周,略思片刻,最后把我的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用我最大的嗓子对着天下唤: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走过了两个村庄后,到了第三个我三姑家住的梁疙瘩村,就有意绕过村庄,从村旁一片庄稼地里穿过去,沿着沟崖小道,攀着荆棵野榆走了很远的路,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山顶时,以为峰顶到来了,诗也可能到来时,我可以站下回望,首先振臂高呼口号那一刻时,却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我们彼此一望,都怔着惊着了。
他竟是我要躲要闪的三姑夫。
三姑夫就那么如在那专门等我一样出现了。
我呆在崖头边儿上,三姑夫看着极吃惊的我,很快平静下来连问了我三句话:
“你怎么在这儿?”
“是你三姑让你来这儿找我的?”
“走,我们回家吃饭去。午饭都错过时辰了。”
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前功尽弃地被我姑夫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赶着日落和黄昏,就带着我下山和过河,又把我送回田湖了。
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地收兵结了尾。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还未及最后登上宣誓台,就被人从梦中叫醒了。现实总是比梦想和理愿有力量,少年明亮美妙的梦,被现实一碰即破后,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座山,再也没有可能在那山顶李白待过的地方坐坐与站站,高举着胳膊大唤了。
我的少年就这样了,还是那时候的李白好。
可我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就那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口和李白分手了。(有删改)
12.文章记叙了少年时代的“我”一次出走经历。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出走的经过。(4分)
“我”不愿窒息在家庭的温暖里,决定离家出走→???????????? ???????????????????????????
→???????????????????? ???????? ????? ?→??????????????????? ??????????????????????????????。
13.欣赏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4分)
14.文章多次写“我”欲站在峰顶“振臂高呼”的愿望,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5.“我”渴望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写一首好诗,但最终“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你认为“我”的成长与李白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谈谈。(4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有删改)
16.根据文章内容填空。(3分)
(1)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2分)
(2)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1分)
17.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3分)
18.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3分)
五、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变色龙(选段)
“我也知道。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
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居然有人养这种狗!这人的脑子上哪儿去啦?要是这样的狗在彼得堡或者莫斯科让人碰见,你们猜猜看,结果会怎样?那儿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断了气!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
“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过这样的一条狗。”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带到
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19.小说通过多次描写“军大衣”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轨迹?(1 分)
①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
②巡警说在将军家见过这样的一条狗: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③收场:……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①???????? ?→②?????? ?→③狼狈不堪(或尴尬难堪)。
20.探究选文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写出你发现的结果。(2分)
21.警官奥楚蔑洛夫对案件的判断顷刻逆转,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 分)
??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九下(6)参考答案
1.(1)眺望(2)形容漫长、久远
2.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3. 词人借对三国时期孙权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孙权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4. 三国
5.(1)倾覆,衰败(2)坚贞(3)罚(4)忠诚无二
6.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
7.示例: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这启发我们做人要懂得感恩,应该忠心耿耿;做事应该尽职尽责,竭尽所能。
8.进谏入理提三议;决心重情为一人。(宽对即可)
9.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11.忠于刘氏父子,决心兴复汉室,有智有勇。 【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12.“我”想和李白一样爬上九皋峰(写一首诗),成为大人物→“我”即将爬上主峰振臂高呼→“我”被三姑夫强行送回了家(梦想破灭了)
13.文中画线的两句话都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使用了“鼓荡”“发酵”等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现了“我”不安于现状、好奇、浪漫、草率、幼稚等性格特点。
14.文章运用反复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我”追求梦想、渴望成长的愿望。
15.李白是少年时代的“我”的榜样,是“我”追求梦想的精神动力。“我”最终没有找到李白,明白了现实总是比梦想有力量。寻找李白的经历是“我”人生的一次历练。
16.(1)六朝时期陶瓷上刻印或模印的文字?? 唐代陶瓷书法
(2)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
17.文中瓷板书画创作与纸上书画创作进行比较,说明了因材质、料性不同,创作者的技法也不同,突出了瓷板书画创作比纸上书画创作更有难度、更显功力。
18.(1)对陶瓷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了解;(2)能根据瓷胚特点运用技巧;有一定学养。
19.示例:①惊慌失措(或吃惊胆怯);②心惊胆颤(或懊悔恐惧);意思对即可。
20.①人物语言能够反映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和心理,使人物形象变得立体可感;②通过语言描写,让人物进行自我刻画,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推动情节发展。意思对即可。
21.示例: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对狗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物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增强了讽刺力量。符合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