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人人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 能够给生字组词;
(2) 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 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 能够通过仿、续或创编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 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生字识记方法或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 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够注意到写字姿势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 从小就要树立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人人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学唱《爱的奉献》。
教学重点:
1.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初步感知小说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初步感知小说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已经是六年级了,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学生在生字预习上,能找到字形相似的字来区别,掌握。
3、学生能根据提示仿、续编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板书:8 爱之链
记得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爱如茉莉》吗?谁来说说讲的是什么啊?
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里,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万难的力量。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主题《爱之链》。
二、检查预习,初读设疑。
1、解题: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这“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
这“爱”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
2、这篇课文读了好几遍了,你能读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吗?
乔依是本文的主人公,围绕着他,课文写了哪几个人互相关爱的故事?课文的哪些段落 分别写了这几个故事?
相机板书: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车 老妇人多给钱帮助女店主 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
3、课文为什么要用“爱之链”为题呢?
如果一个环代表对他人付出的一次关爱,那么仅仅这三人的互相关爱就能形成这条“爱之链”吗?如果作者所说的“爱之链”并非仅仅由这三人组成,那么究竟由多少人主动付出对他人的关爱才能形成这条“爱之链”呢?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我说爱更是一根心链,栓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
三、学习1~8小节
1、[出示投影片]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黄昏,寒风挟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一条乡间公路伸向远方。这里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一切显得是那么寂静、荒凉。一位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请你自己读一读文章二至八小节。 静静地想一想,谁愿意先来交流一下。
(第二小节“又冷又怕”表现为在冷风中发抖紧张地闭上眼睛)
(第五小节“紧张绝望”表现为荒芜人烟等了一个小时几乎完全绝望)
谁愿意通过朗读把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
指名读——齐读
2、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
交流:1、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体贴、细心)
淡淡的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2、竭尽全力无私助人
第2/5页
“难”:手和脚腕蹭破出血顾不上擦
“冷”: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清水鼻涕流下来
3、[出示第六小节]
来,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乔依的行为会有新的理解。齐读
交流,理解“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不容质疑)
多么质朴,多么纯洁的想法啊。再读第六小节
3、引读6、7 节
所以,当乔依修好车,老妇人满怀感激地一边打开钱包一边问,乔依,他从来没想到,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因此,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
4、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四、学习9-11小节
1、这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
2、自读9~11节
3、[出示填空]
到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 突然想起了,( )。 于是( )。
她还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自说——指名说
还有谁愿意说,说出自己的见解。
4、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齐读9-11小节
五、学习12小节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
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爱之链老妇人留钱帮助女店主爱之链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
六、拓展延伸
1.老师请你再读读课题——《爱之链》,现在你如何理解这根爱之链,请你用简洁而富有创意的图画、文字或你喜欢的任何一种形式来表达你对课文及课题的诠释。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2.上讲台交流展示。
七、总结
1、是啊,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也正是因为同学们心中有爱,才会激情勃发,创作出这么多有创意、有思想的好作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
2、播放《爱的奉献》。
3、结束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大家一起将爱的链条传递下去。
八、作业
1、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2、写自己身边“爱之链”的故事。
【板书设计】
7 爱之链
关爱
乔依 ←————女店主
修 钱
车 留
老妇人
友爱互助,将爱的链条传递下去
【教学评价】
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做到:
1、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文最值得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
如在教学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中,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静心默读,谈谈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在交流时,交流以下三点:一是乔依热心地、不顾一切地帮助老妇人修车;二是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乔依生活的贫困;三是联系课文二、三、五自然段感受老妇人的处境,从而感受乔依对老妇人的关心。这样一来,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被有机地整合起来。
2、深入文本,抓字、词、句
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岂不是回到了传统语文教学误区:死抠字词句了吗?其实不然,对字词句的解读正是建立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的。你想,中国的放块字是多么神奇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情
第4/5页
仇,短短几句话就可含概天文地理,上下千年。如果不让我们的孩子好好咀嚼咀嚼祖国的语言,那岂不是暴殓天物吗?
在引导学生感受乔依热心修车时,通过“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等字词感受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在体会乔依生活贫困时,通过“??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等句子感受乔依的处境艰难。抓住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概述】
《爱之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的第8课。本课是一篇外国文学。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多给钱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事。故事内容赞扬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人人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和音乐渲染等方式或利用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情绪。
2.重视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在考虑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
3、协同合作策略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可以和同伴沟通与协作的过程中逐步完成。
4、总结转化
通过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和经验转化为指导其思想、行为的准则。
【教学反思】
《爱之链》这篇课文并不是特别深奥难懂,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乔依这两件事情,说明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我原本打算还是照着设计好的教案上下去。原来第一课时教案是这样设计的:开始用优美的小诗导入课题,然后设疑而问;再把生字教学一带而过;最后理清课文脉络。一切看上去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然而就在上课前十几分钟,我再次把教案翻开看时,觉得开篇导入的那一首优美的小诗,我怎么读都觉得别扭,丝毫感觉不到它用在这里有什么妙处?这可是经典教案中设计的一个环节呀!我是否要套用呢?仔细一想,不行,我自己都觉得别扭,更何况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于是,我快刀斩乱麻,赶紧改变教案中的导入语。干脆上课一开始就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大大的“爱”字,让不同的学生站起来读,读完让他们说说读这个字时,自己想到了什么?然后在让他们去读课文,相互讨论理解完成。虽说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有些关键的地方,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是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应该站出来,及时地教给方法,及时地指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