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 (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7 12:3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9月22日? 总第20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3.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五、理清脉络,整体把握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练习分段,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涵。)
六、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
3.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谭千秋——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第二课时(9月23日? 总第21果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唤醒回忆?
1.引: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过渡: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对文本内涵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铺垫课堂情感基调,披文以入情。)
二、浏览课文,理出主线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引生交流,媒体出示相关三处语句。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引: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三段动人的文字。引生齐读。
(设计意图:高年段的学习,应当注重提炼阅读理解的主话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迅速抓住文本主要内涵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抓住线索,理解感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媒体出示第一次描写姿势的语段: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引: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引导学生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引: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指生交流:情况十分危急,点: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相机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引: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引: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指生交流,同时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引: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镇定、冷静、遇到不慌张……)点: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引: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引: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点: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师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引导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3)小结: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引生齐读4—7自然段。
【此处上课时修改为:出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让生读读,并引出问题:这些是什么描写?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些?在引导学生交流的同时,明确知道环境烘托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把体会写法与理解文本内涵结合起来。】
(设计意图:紧扣主人公的动作这一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感受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人格,同时体会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的烘托作用。)
2.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引: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你能捕捉到一个关键的词吗?生说,师点出:震撼!
(2)引: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引: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点: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师引: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引: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引: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引: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引: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5)引: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此处上课时修改为:出现三段外人的话语,让生读,然后引导问:为什么不直接正面写谭老师怎么怎么样,而要用别人的话,并且三次之多?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的告诉学生侧面描写的作用,这样的方式更能深刻领会写作方法,对人物的体会更深。】
(设计意图:此部分的学习,同样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同时小结体会文章运用侧面描写的作用。)
3.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师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练笔训练: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小结板书: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朗读训练: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师点: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设计意图:运用音乐渲染,创设氛围,引导学生抓住最后的姿势进行交流抒发情感,把学生的情感烘托到一个高度,再结合朗读训练以达到内化,创设课堂的高潮。)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师总结: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师引: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以点盖面,延伸到所有具有高尚师德的老师身上,激发学生的爱师、敬师情感。)
五、作业布置,收集资料
1.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完成《天天练》。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布置,引导学生双基训练,并训练他们收集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以生为重? 临危不惧
爱与责任
教材简析
本课根据发生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好教材。文章细节描写细腻,环境及场面烘托到位,也是引导学生体会一些写作方法的范例。
教学后记
??? 第二课时的教学,在上课时我进行了精选,把重点落实在体会三次描写“最后的姿势”上,引导学生品读关键的词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通过一次次的感悟朗读,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结合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的写法体会,较好地突破了文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