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出师表直击中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④延长,为恶者降年⑤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⑥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注释】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②钳口:闭口不言。③可:岂,哪。④福祚(zuò):福禄,福分。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损,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若主纳忠谏__________
(2)寻亦诛死__________
(3)无为后所嗤__________
(4)以匹夫比之__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帝王深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核心素养专练
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不久前,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见字如面》受众调查
(1)借助材料二,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接受 (2)不久 (3)后人 (4)比较
2.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1)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
(2)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4.示例: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点拨:选文有两段话,第一段围绕“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展开,指出治理国家是君主、臣子共同的责任;第二段将周朝“保八百之基”和秦国“不过二世而灭”对比,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位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哪能不谨慎,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而秦朝恣意妄为,骄奢淫逸,经常动用刑罚,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这难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长福分,作恶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是帝王,凡夫俗子与他们相比,都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颜回、闵损是普通百姓,帝王与他们相比,都以他们的言行为荣耀。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耻笑。”
二、(1)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或24至29岁的占多数,30岁以上的占少数)
点拨:材料二按年龄段分析节目受众情况,其中18~23岁占33%,24~29岁占42%,30岁以上占25%,最后,可考虑以30岁为分界线做总结。
(2)示例:读书给我成长的力量。《童年》中外祖母讲给阿廖沙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故事,让我同阿廖沙一样,获得了以宽大的胸怀,坚强应对生活磨难的力量。
点拨:第一扣住“阅读”,可以写阅读的书目及其具体内容;第二扣住“力量”,可以写从中获得的精神品质等。
22.出师表课后检测
一、课内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题目。
【甲】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下流无耻)
B.由是感激(因此)
C.夙夜忧叹(早)
D.躬耕于南阳(亲自)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A.以头抢地耳
B.以告先帝之灵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至于/斟酌损益
B.陛下/亦宜自谋
C.锦官城/外柏森森
D.两朝开济/老臣心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和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认为先帝驾崩前将国家大事托付于自己的原因之一是自己做事谨慎。
B.【甲】文第①②段作者回顾了三顾茅庐、临危受重任、临崩寄大事三件事。
C.【乙】诗颔联描写祠内的美景,体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
D.【乙】诗颈联高度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寓情于议。
B.【甲】文第②段寓情于叙。
C.【乙】诗首联运用设问的手法,点明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D.【乙】诗的尾联抒情,寄寓了诗人忧国伤乱、怀才不遇的感慨。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乙】诗中有一句诗表明【甲】文中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并未实现,请找出来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训练
一、课外阅读
(湖南长沙)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④,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园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⑦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⑧,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⑨。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②指挥佥事:官名。③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④剽悍:矫捷勇猛。⑤薮泽:湖泽。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⑦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⑧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⑨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主探究
1. (山东聊城)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读过许多描写人间至情的文章,《背影》《再塑生命的人》《爸爸的花儿落了》《秋天的怀念》都主要表达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
B.成语“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C.《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兄弟情深;黄盖上演“苦肉计”,忠义无双。
D.雨果、莫泊桑、罗曼·罗兰都是法国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为《巴黎圣母院》《羊脂球》《名人传》。
2.青春,使我们有了万丈荣光;信念,使我们有了荡气回肠;使命,使我们有了生命的玉液琼浆!班里将要开展以“也说使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请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诠释对使命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学习《出师表》,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进谏方式,现在班主任想请你用这种方法说服班上有厌学思想的同学小刚,你会怎么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训练
1A 解析:A项中“卑鄙”的意思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C 解析:C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意思都是“因为”;A项中“以”的意思是“用”;B项中“以”的意思是“用来”;D项中“以”的意思是“用”。
3.C 解析:“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思是“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锦官城外”是定语,不能在“城”与“外”之间停顿,应在“外”的后面停頓。
4. 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理解情感的能力。“自春色”“空好音”是以乐景衬哀情,故C项中“体现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错。
5. 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选文的①②段都是以记叙为主,记叙中蕴含情感,故A项中“【甲】文第①段寓情于议”错。
6.(1)(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之中闻名显达。
(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7.出师未捷身先死。
二.课外拓展训练
1. A 解析:A项中“通”的意思都是“了解,懂得的意思”;B项中“制”的意思分别是“设计”和“规模”;C项中“信”的意思分别是“实情”和“信任”;D项中“出”的意思分别是“超过”和“发出”。
2. A 解析:A项,代词,他;B项,结构助词,的;C项,语气助词,不译;D项,结构助词,的。
3.(戚继光)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因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
4.“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①军队训练严格;②根据地形摆阵法;③武器装备精良。
戚继光的形象特点:知识渊博,文武双全,坚毅果断,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有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
【文言文大意】
戚继光,字元敬,世袭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家庭贫寒,喜好读书,通晓儒家经典、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大道理。
戚继光到浙江时,发现卫所的军队不善于战斗,而金华、义乌的民众向来矫捷勇猛,于是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因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湖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他)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又)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由此)“戚家军”驰名天下。
戚继光带兵号令严格,赏罚分明,(作战时)士兵没有敢不拼命的。(他)与俞大猷都是名将。(戚继光)在操守方面不如俞大猷,但比俞大猷果敢刚毅。俞大猷是老将,处事讲求稳重,戚继光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屡次击败重要的倭寇,名声更在俞大猷之上。
戚继光经历过南北征战,都有突出的声誉。(他)在南方的战功特别大,在北方则专心致力于防守。他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论军事的人都遵从运用。
三、1.A 解析:《再塑生命的人》表达的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真情。
2.(1)示例:使命,你是繁华喧闹中的一缕清静,让每颗躁动的心灵,有如天高地远、水阔山重般豁达。
(2)略。 解析:语言得体,说理通畅,感情真挚即可。
22.出师表随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疲弊(bì)陛下(bì)陟罚臧否(pǐ)
B.行阵(háng)驽钝(dùn)裨补阙漏(quē)
C.崩殂(cú)恢弘(hóng) 夙夜忧叹(sù)
D.以彰其咎(chù) 妄自菲薄(fěi) 攘除(rǎng)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赞扬) 性行淑均(公正、公平)夙夜忧叹(早)
B.中道崩殂(死)悉以咨之(询问)此皆良实(忠良、诚实)
C.平明之理(治理) 臣本布衣(平民)以彰其咎(公布)
D.咨诹善道(询问) 引喻失义(道理)危急存亡之秋(时候)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深入不毛——吹毛求疵
B.庶竭驽钝——殚精竭虑
C.三顾茅庐——顾此失彼
D.猥自枉屈——猥琐不堪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必能裨补阙漏
B.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也叫“奏章”或“奏疏”。
B.本文是奏章,全文以议论为主,同时在议论中融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C.诸葛亮以敏锐的洞察力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三条建议。
D.《出师表》表达出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6.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2)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5)由是感激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7.指出下列加点形容词的活用现象并写出其意思。
(1)恢弘志士之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贤臣,远小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攘除奸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
(1)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3)在前一段时间,你们班上课纪律很乱,学习成绩很差,你被临时任命为一班之长。对于新上任的你,用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历史经验告诉后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才能政治清明、兴旺发达。
9.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两条歇后语、两个成语。
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
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解析:“以彰其咎”的“咎”应读jiù。
2.B 解析:“良实”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名词,应解释为“忠良诚实的人”。
3.B 解析:A项,“毛”在“深入不毛”中指长植物的地方,在“吹毛求疵”中指皮毛。B项,“竭”都是竭尽的意思。C项,“顾”在“三顾茅庐”中指拜访,在“顾此失彼”中指顾得上。D项,“猥”在“猥自枉屈”中有降低身份的意思,在“猥琐不堪”中指鄙陋卑下。
4. D 解析:A项,“阙”同“缺”;B项,“有”同“又”;C项,“简”同“拣”。
5.C 解析:是诸葛亮向刘禅提出建议。[
6.(1)时候 秋天 (2)扩大 店铺开业 (3)感到痛心、遗憾极端憎恨 (4)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恶劣,不道德(5)感奋激发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7.(1)活用为动词,发扬,扩展。
(2)活用为动词,亲近;疏远。
(3)活用为名词,叛逆、作恶之人。
8.(1)不求闻达于诸侯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4)亲贤臣 远小人
9.故事示例:(诸葛亮)空城计或挥泪斩马谡 (曹操)杀杨修或杀吕伯奢
歇后语示例: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示例: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2.出师表预习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崩殂( ) 陟罚臧否( )
昭( ) 攘除( )
郭攸之( ) 裨补阙漏( )
猥自枉屈( ) 桓()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
(2)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_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_
(4)悉以咨之__________
(5)由是感激__________
(6)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
(7)深入不毛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出师表》的作者是__________,杰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被封为武乡侯,谥号忠武侯。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用文中的六个字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ú pǐ zhāo rǎng yōu quē wǎng huán
2.(1)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发扬光大 (3)给予(4)都 (5)感奋激发 (6)奔走效劳 (7)不生长草木。句中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3.(1)(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旨执行命令。
(2)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4.诸葛亮 政治家 军事家 出师表 诫子书
5.(1)三条建议:①开张圣听;②赏罚严明;③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三条,因为它是这三条建议的核心。 (2)报先帝,忠陛下。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