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9课《夹竹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文字之美。
2.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3.初步认识对比的作用,通过朗读感受对比的独特表达效果。
4.体会作者由眼前景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学会表现美。
教学重点: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季老对夹竹桃特殊的感情,感受季老的人格魅力——夹竹桃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通过查询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搜集有关夹竹桃的资料,并初步了解季羡林其人、其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产生话题。
课件出示图片(一红一白的夹竹桃):有这样一种花,它叶子如竹,花朵如桃。白的像雪,红的似火,红白映衬,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它就是——夹竹桃。
二、自读课文。
1.它很平凡,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季羡林先生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季先生为什么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
2.【课件出示:】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通过开门见山切入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找准本文的“领”。抓住最后一自然段这一文眼,既找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又理清了课堂教学的思路。】
三、品词析句,感情韧性
1.思考: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坚强不屈……)
【课件出示:】
韧 韧性
韧, “韦”字旁,表示熟的动物的皮,右边刃,整个字连起来就是用一把刀割熟的皮,感觉是柔软的,可又是难以割断的。由此,韧性,往往形容一种事物的性质是柔软而结实。夹竹桃具有韧性,那其实是它所特有的一种性格特点。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儿呢?
2.学生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反复阅读,写下体会。
3.交流:
读书需要交流,有了思想的碰撞,我们才能把书中蕴含的味道读出来。看看夹竹桃在怎样的开放?
(1)【课件出示:】
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a.你从哪儿你从哪儿看出夹竹桃的韧性?
重点体会 “又”。
这是一株怎样的夹竹桃?(百折不挠、不服输)
b.“悄悄地”“一声不响”,这两个词突出了夹竹桃默默无闻、不张不扬的特点。????
c.指导朗读。虽然是不起眼的,不是特别亮丽的,但夹竹桃不服输,永远坚持。它用美丽延续美丽,生生不息,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夹竹桃的这份常开不败、默默无闻,就是可贵的——韧性。
【设计意图:抓住一个“又”字,引领学生仔细涵泳,重锤敲击。在品味中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2【课件出示:】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重点体会“无日不迎风吐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夹竹桃成长中都面临过哪些环境考验?
引读:无论什么日子,无论是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
c.口头想象体验:
在和煦的春风里,你看到了什么??
其他花——( )夹竹桃——( )
在盛夏的暴雨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其他花——( )夹竹桃——( )
在深秋的清冷里,你还看到了什么?
其他花——( )夹竹桃——( )
此刻你看夹竹桃,迎风吐出得还仅仅是枝头鲜艳的花朵吗?(它吐出的是一种精神,是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种笑对困难的豁达。)这就是韧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依托文本语言,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分层次的阅读机会,借助丰富的想象,强化感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使得夹竹桃的坚韧形象在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3) 院子里其他的花又如何呢?
【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a.季先生小院的花不仅多,还很美呢!能用书中的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吗?(花团锦簇、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b.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写了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是写夹竹桃的)
c.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段话是不是离题了呢?(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
【设计意图:对比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重组合教材,将第三、四两小节教学内容进行了比较、合并,学生对文章的层次了然于胸。通过对比,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夹竹桃的韧性这一教学重点。在对比与朗读中,夹竹桃的形象己定格成一幅幅画面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真正做到了“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四、读写结合,感悟奇妙幻想
1.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此”指什么?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读)因为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理解过渡句作用)
2.季先生幻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作者幻想的句子,用“——”画出。
3. 【课件出示:】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配乐范读)太神奇了,美吗?喜欢吗?喜欢就好好地多读几遍。
4.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神奇的呢?(着重理解“袭”“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等词语意思。)
5.练笔: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在朦胧的月光下,在夹竹桃的浓香里,同学们一定也和作者一样沉醉其中,会产生许多幻想。那就让我们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运用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真切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2、让“写”进入课堂,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由花及人,拓展升华
1.补充资料:【课件出示】
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术泰斗”。和文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历经艰难困苦,但爱国家、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他说:好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牛棚杂忆》一书。
同学们,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季先生仿佛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想到自己坎坷的经历。作者喜爱夹竹桃,,其实是喜欢夹竹桃的精神,他要以夹竹桃为榜样,在逆境中不屈服,不放弃!
2.读到这里,我们已然了解为何季先生独爱夹竹桃了,这样的——(引读最后一小节)。
读到这里,我想我们也爱上了夹竹桃,因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们许多幻想,我们爱上了夹竹桃。
3. 读题:最后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愿夹竹桃的精神对你们有所启迪。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仿照课文中反衬对比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一样品质的人或事。
板书设计:??? ????? 夹竹桃
?????? ???? 花期:? 韧性可贵
????????????? 花影:? 引发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