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词两首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词两首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7 16: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词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写会课文中出现生字,理解词语。?
? 2.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词的内容,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重点)
? 3.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学过一首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朗诵。
还记得关于词的一些知识点吗?(生回忆,叙述词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词,板书:如梦令 渔歌子。
设计意图:以熟悉的词导入,使学生通过《清平乐 村居》来回忆概括关于词的知识,既丰富了积累,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交流课前预习
(一)交流资料
1、什么是词
2、作者李清照
3、作者张志和
(二)检查朗读
1、自读两首词,读出词的韵味和节奏
2、指读,学生评价
3、齐读,思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作者寄情于山水之作。
三、小组合作学习,理清两首词的大意
1、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
很高兴同学们能在老师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就能理解的这么好,从刚才的交流来看,这两首词确实有相同之处,却又表达了诗人不同的心境,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四、品词
(一)、如梦令
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
同学们轻声读第一首,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3)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
藕花深处
(1)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抓住“误入”、“深处”,体会词人的心情。
(3)朗读。
一滩鸥鹭
(1)想象“一滩鸥鹭”的画面: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一滩鸥鹭”的壮观。
(2)品读两个“争渡”,比较叠句,感受热闹有趣的场面,体会着急欢快的心情。
(3)抓住“惊”:“鸟惊人也惊”,体会“一滩鸥鹭”带来的惊喜,朗读。
3、小结。
此时,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那美丽的日暮图中,与诗人一起陶醉吧“常记溪亭日暮,起……”
(二)、渔歌子
1、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如果《如梦令》描画的是少女的纯洁天真,那么《渔歌子》又是怎样的一幅画?
一幅美丽如画的景:
(读出了美丽)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景色很美)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
2、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鳜鱼( ) 白鹭( )?
( )斜风 ( )细雨
3、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连起来说一说。
4、 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美丽)
5、 很恰当,但是少了点特色。北国的大雪纷飞是美丽,中原一望无际的麦田是美丽,南国的满目的翠绿也是美丽。春天有春天的美丽、夏天有夏天的美丽。所以,美丽这个词有点空洞。我们抓住这里景色的特点来说:
6、 填空:——————的江南
7、所以我们说,这真是美丽的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风,细如牛毛的细雨,真是让人感觉“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8、谁再来读?让我们感受到着美丽的景色。
一份愉快的心情:
1、还读出了什么?
2、感受到作者心情很愉快。
3、心情愉快的时候一般用什么来形容呢?
4、词中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语啊,你怎么就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
5、在一个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吟唱渔歌子)
6、这是在唱歌么?这是在朗诵么?
这是一种怎样的读法呢?(吟诵)
7、学生练习。
8、真是一个悠闲自在的人啊!这份悠闲从词中的一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
一个悠闲自在的人:
9、能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垂钓,真是一件美事,所以作者才高唱: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的“归”是什么意思呢?
10、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的垂钓,没有人打扰,可真是悠闲自在啊!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的心中还有什么疑问么?
(三)、探作者,体会词中的别样深情
1、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来不设诱饵!
2、说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么?
这个作者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呢?
3、猜一猜,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
4、出示张志和的介绍。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都没有找到。
5、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诗,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6、也正是有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所以,整首词明丽俊美,深得人们的喜爱。齐读。
7、甚至,这首词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首诗宛如架在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诵:渔歌子
教学反思:
这两首词虽然每首只有短短的几十个字,但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美妙的、意境深远的画面。如《如梦令》中的“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渔歌子》中的“春光图”、“垂钓图”。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结合欣赏课文插图,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画面,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