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比较·探究《乞丐》课件(幻灯片14张)+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比较·探究《乞丐》课件(幻灯片14张)+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7 20:35:43

文档简介

课文导入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在地狱中,众鬼魂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看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竟无法放进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可是在天堂之中,天使们也围着桌子在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到食物就送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
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很简单:助人其实也是助己。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是在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今天,我们将学习屠格涅夫的《乞丐》,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和散文诗的特点;
1
2
3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用词准确的特点;
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
屠格列夫: 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把握时代的脉搏,敏锐地发现新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屠格涅夫写作的主要特点。屠格涅夫的风格简洁、朴素、细腻、清新,富于抒情味。他的忧郁气质,又使作品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散文诗是屠格涅夫晚年表述自己思想感情的最重要作品。最初,他寄出稿子以后,有点惴惴不安,怕评论家不喜欢,读者看不懂。后来,渐渐发现在读者中,尤其在知识分子中得到了好评,甚至受到托尔斯泰的赞扬,使他十分高兴。
作者简介
污秽
脓疮
呻吟
颤抖
chàn
huì
nóng chuāng
shēn yín
读准字音
红肿的两眼含着泪水,嘴唇发青,
缠着破烂的衣服,浑身污秽的脓疮……
他把一只浮肿、又红又脏的手伸给我。
乞丐拿他的红肿的眼睛注视着我的脸;
他的发青的嘴唇微笑了。
穷困潦倒、污秽不堪;
从侧面突出了我对乞丐的尊重、善意的可贵。
外貌描写及其作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动作神态描写及其作用
他呻吟,哀求一点施舍。
我伸手搜我的衣袋,我把袋子摸遍了
他也捏紧我的冰冷的手指。
我慌张起来,很不好意思,我把他那只
颤抖的脏手紧紧地握住。
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在颤动。
为了起码的生存,已抛开自尊。
有紧张、有期待。
很仔细、很窘迫。
把乞丐当作平等的人的发
自内心的歉意和尊重。
内心的激动的流露,
是一种无言的感激。
合作探究
“兄弟,原谅我,我什么都没有。”
“兄弟,哪儿的话!”他低声说,
“我谢谢你这个——这也是周济啊,兄弟。”
以兄弟互称,表明了彼此之间亲密的感情交流,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语言描写及其作用
合作探究
词语比较与探究
合作探究
文章比较与探究
“我”路遇乞丐,虽无钱施舍,却给予了他真诚的同情,平等的尊重。在“我”给予他真诚的同情、平等的尊重的同时,“我”也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
课堂小结
主题探究
1. 完成同步练习;
2.预习鉴赏·评论《陈小手》。
课后练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比较·探究《乞丐》

《乞丐》这篇文章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这是一篇写得很凄美的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衰老的乞丐呻吟着向一位一无所有的人乞讨,一无所有的人用空无一文的手握住了乞丐的手,给予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爱和理解。屠格涅夫的这篇《乞丐》仅200字不到,但描写细微,栩栩如生地将一个被贫穷折磨得如此饥饿、潦倒的乞丐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个活生生的乞丐形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家和散文诗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用词准确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搜集有关屠格涅夫及其作品的资料,下发给学生;阅读相关鉴赏文章,制作相关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在地狱中,众鬼魂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看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竟无法放进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可是在天堂之中,天使们也围着桌子在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到食物就送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很简单:助人其实也是助己。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是在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今天,我们将学习屠格涅夫的《乞丐》,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二、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等。
三、字词巩固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污秽( ) 脓疮( )( ) 呻吟( )( ) 颤抖( )
四、品味文章中描写手法的作用
1、学生在文中划出人物描写的笔墨。
2、学生诵读交流。
3、明确:
(1)外貌描写:
红肿的两眼含着泪水,嘴唇发青,缠着破烂的衣服,浑身污秽的脓疮……
他把一只浮肿、又红又脏的手伸给我。
乞丐拿他的红肿的眼睛注视着我的脸;他的发青的嘴唇微笑了。
(2)动作、神态描写:
他呻吟,哀求一点施舍。
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在颤动。
我伸手搜我的衣袋,我把袋子摸遍了……
我慌张起来,很不好意思,我把他那只颤抖的脏手紧紧地握住。
他也捏紧我的冰冷的手指。
(3)语言描写:
“兄弟,原谅我,我什么都没有。”
“兄弟,哪儿的话!”他低声说,“我谢谢你这个——这也是周济啊,兄弟。”
4、这些描写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学情预测〕学生容易忽略对乞丐的外貌描写实质上也是对我的侧面描写,关于侧面描写的常识要适时复习。
(1)外貌描写:
红肿的两眼含着泪水,嘴唇发青,缠着破烂的衣服,浑身污秽的脓疮……
他把一只浮肿、又红又脏的手伸给我。
乞丐拿他的红肿的眼睛注视着我的脸;他的发青的嘴唇微笑了。
——穷困潦倒、污秽不堪;从侧面突出了我对乞丐的尊重、善意的可贵。
(2)动作、神态描写:
他呻吟,哀求一点施舍。——为了起码的生存,已抛开自尊。
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在颤动。——有紧张、有期待。
我伸手搜我的衣袋,我把袋子摸遍了……——很仔细、很窘迫。
我慌张起来,很不好意思,我把他那只颤抖的脏手紧紧地握住。——把乞丐当作平等的人的发自内心的歉意和尊重。
他也捏紧我的冰冷的手指。——内心的激动的流露,是一种无言的感激。
(3)语言描写:
“兄弟,原谅我,我什么都没有。”
“兄弟,哪儿的话!”他低声说,“我谢谢你这个——这也是周济啊,兄弟。”
——以兄弟互称,表明了彼此之间亲密的感情交流,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五、比较、探究,深入理解主题
(一)词语比较、探究。
1、学生自主思考:乞丐向我哀求的是“施舍”,我却给予他“周济”,这二者有何区别?
2、讨论交流。
(希望借此题引导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两个词的内涵的了解可能不够到位,教师可从词的感彩上加以引导。)
3、明确:“施舍”有恩赐之意,内含对受者的鄙视,而“周济”则指一种平等的帮助,内含对受者的尊重。相比而言,“周济”更显善意。乞丐认为他得到的是“周济”,说明他内心对我所给予的尊重与善意的感受与感激。
4、如何理解“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弟兄那里得到了周济”?
5、学生前后交流研讨。
(本题的解答已涉及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可能无法准确的体会。借助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相启发、补充。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及导语分析解读。)
6、师生交流明确:
因为他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为可贵的信任和爱。是的,本来施舍者为没有东西施舍给乞丐而感到羞愧,但他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而是用平等的、诚恳的态度向乞丐表示歉意,这种态度使他与乞丐之间的关系平等了。于是,乞丐也感到了满足,我们从乞丐的话里能够体会出他对真正的爱心和同情的理解与感激。任何施舍都是对等的,任何帮助都是互相的,当施舍者施予他人物质的帮助时,他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这种回报是多样的,一声谢谢,也是一种温暖,一种回报。其实人是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满足的。
(二)文章比较、探究
1、学生思考:《乞丐》中的“我”对待乞丐的态度和《孔乙己》中人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你,会如何对待这样的“苦人”?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前一问的回答应该会较为到位;后一问,可鼓励学生说真言、抒真情。但对待“苦人”的态度要注意防止走极端,重在引导学生培养对弱者的真诚的同情心,但也要引导学生不要滥用这种同情。)
3、明确:“我”给予乞丐的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真诚的同情与善意,而人们对待孔乙己却是无情的嘲弄与漠视。
教师补充:同情是一种美德,它是由爱与互助的本能派生出来的一种感情。真诚的同情能给弱者和贫穷者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帮助还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人的心灵中撒下了爱的种子,使一个人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灾难、自私、冷漠之外,还有一种温暖和关怀。这种温暖可能对给予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对被给予者来说却能享用一生。但是,同情之爱从表现形式而言,往往体现在强者对于弱者、富者对穷者、社会地位高的人对于社会底层的人之间,这就难免夹杂着一种“恩赐”、“施予”的色彩。同情如果有了这种色彩,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情之爱,反而成为一种表演或炫耀。我们常说“同情心”,同情与“心”相联,才是一种真同情,与“心”无关的同情是令人厌恶的,因为没有“心”的同情,往往对被接受者来说就构成了人格上的不平等。虽然有时接受者迫于生存压力也会无奈地接受这种同情,但在精神上他会感受到强烈的屈辱,例如大家熟知的“嗟来之食”的故事。此外,同情之爱是一种善良的美好的情感,但必须是对真正需要同情的人施用才有意义。如果不分是非,不辨真伪地滥用这种同情,不仅会危害社会,也会危害自己。《伊索寓言》里农夫和蛇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对那些恶人、坏人滥施同情,你可能是发自真心的,但毒蛇却会借助你的同情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适得其反,失去了同情之心的意义。
(三)明确主题。
1、学生自行归纳。
2、教师总结:“我”路遇乞丐,虽无钱施舍,却给予了他真诚的同情,平等的尊重。在“我”给予他真诚的同情、平等的尊重的同时,“我”也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同步练习中本课练习;
2.预习鉴赏·评论《陈小手》。



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比较·探究《乞丐》同步练习
(
基础知识达标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困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①)、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搜索自己所有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②)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③)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可感谢的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   那儿得到了   。

  1.“红肿”“冰冷”“战栗”都是用来形容手的,请将它们分别填入文中标序号处。
  ① 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
  2.通读全文,领会文意,然后在结尾句中的方框处各填一个词。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那儿得到了□□。
  3.“我”和乞丐握手的基础是什么?
  4.“这也是恩惠啊”中“这”指的是什么?
  5.结尾句有何深意?“我”从“老人”那里到底得到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不超过30个字)。
  “我”从那位“乞丐老人”那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
课后能力
提升
)

阅读两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袁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表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王连一块手帕也没有……
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采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剐见怪,兄弟;我什么也连有带,兄弟。”
乞丐邵时缸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黄伟经 译)
?
?
白菜汤 屠格涅夫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之后,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得有盐呢。”
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巴金译)
?
1.选文中的乞丐和农妇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2.《乞丐》中“我”称乞丐为“兄弟”,《白菜汤》中地主太太在心里暗称农妇为“她们这种人”,这两个称呼分别表达了“我”和地主太太怎样的感情?“分)
3.下面是同一个句子的不同译文,阅读后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①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②(他)两片青色的嘴唇浅浅一筻——他也紧紧地捏了捏我冰冷的手指。(王智量译)
(请任选一句,说说加点部分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我选???句。
(2)①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②贵妇人见她站在茅屋中间的桌子前面,用右手(左手无力地耷拉着)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从熏黑的陶罐底里舀取稀薄的菜汤,一勺一勺喝进肚里。????(张守仁 译)
(句中加点词“吞下”和“喝进”,你认为哪一个翻译得更好。请结合上下文谈谈理由。)
4.《乞丐》中的“我”能与乞丐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白菜汤》中的地主太太却无法理解农妇喝白菜汤的行为。有人批评地主太太缺乏同情心,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你的意见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8~12题。
乡村先生
吴长海
①进学校的第一天,老师用灌水笔在我们的拼写本的封面上郑重地写上姓名、性别。看着平素“毛蛋”“妮子”随意称呼的我们有了正儿八经的“尊姓大名”,原本一同割猪草捏泥人连穿衣打扮都差不多的伙伴被分成两个阵营,内心很是兴奋了一阵子。带给我们这份别样兴奋的是周老师,村小学里唯一的老师,乡亲们都称他“先生”。
②先生是村子里的人物,在附近十里八村也是个重要的角儿。先生手抡毛笔就像巧媳妇穿针引线般轻巧灵便,让远近的乡邻都啧啧称赞。先生还有个绝活:把竹筷在炉火中烤上一阵子,蘸上墨汁就能写出漂亮的诗文。村子里甭管谁家娶亲嫁女上梁开业贺寿出殡,都请先生题写字联,先生一向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记得二黑哥结婚时,先生题写了“吹箫弄管庆引凤,鼓瑟鸣琴贺乘龙”的喜联;小光叔开酱坊时先生撰写了“国家无将边难靖,人家无酱饭不香”的妙联;村里辈分最长年纪最大的刘爷爷驾鹤西归时,先生书写了“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的挽联。到了岁末年初,先生更是竭尽才智撰写春联,给乡村旮旯披上文化的盛装。
③先生是民师,前些年的工资都是由村里“提留”供给。村民都知道先生照看几十个娃不容易,年底时都自觉地把“提留”钱交到村支书手里。每年正月初一,不少家长会带上孩子和好吃的去当面感谢先生,先生拗不过就收下来,收下来的好吃的最后还都分给了孩子们。有一年冬天,大雪把教室房顶压塌了,孩子们都被先生接到家里围炉而教,那教学氛围与清华导师陈寅恪“师生蚁聚一堂”的教学趣闻好有一比。
④先生不是科班出身,却十分尽责敬业。先生每天和我们一起到校,我们朗读课文时,他在看书,样子专注得像是要考学。我们读二年级时,先生开始让我们背《唐诗》、抄《宋词》,当时不明白先生这样做的意图。多年后,喜读诗书的我惊喜地发现村里很多只有高小文化的叔伯姑嫂茶余饭后在一起谈笑风生,时不时就会蹦出几句古诗文,想必这和早期接受先生的诗词教育是分不开的。
⑤先生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苹果的故事: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味美形佳无污染,在市场上很畅销。有一年,高原上突然遇到一场特大的冰雹,把结满枝丫的大红苹果打得遍体鳞伤,人们都认为杨格将损失惨重。但杨格却意外地发现,被冰雹打击后的苹果,味道变得格外清香扑鼻,酽浓爽口。杨格立即组织员工如期将苹果装箱发货,并在每个纸箱里放进一张纸片,上面写道:“这批苹果独具一格,只只带‘伤’。但请看好,这是冰雹打出的疤痕,是高原地区苹果的特有标记。这种苹果,果紧肉实,具有妙不可言的果糖味道。”面带疑虑神色的买主们当场品尝了样品,果真不假。从此,杨格的高原苹果闻名遐迩,畅销不衰。先生说“出身山乡的你们要争取做一只带有疤痕的高原苹果”。
⑥先生的话让我们有了长久奋斗的动力和方向。此后,我们中的很多人被比做凤凰,飞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读者》2012年第2期)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先生说“出身山乡的你们要争取做一只带有疤痕的高原苹果”,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了本文以后,你认为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学生的“我”,多年后回故里拜访先生,要写一副对联赞誉先生,请你替“我”写一下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①红肿 ②战栗 ③冰冷
 2.兄弟 恩惠
 3.彼此都是能理解对方的人。
 4.“我”的言行所体现的同情心。
 5.老人对“我”的充分理解。得到了坚持生活信念的力量。
课后能力提升
1.乞丐的不幸在表现在他贫穷、有疾病、衰弱、孤独,农妇的不幸表现在她失子、丧夫、贫穷、孤独、不被人理解。??
2.“我”称乞丐为“兄弟”,表达了“我”对乞丐的同情、理解、尊重、愧疚。地主太太称农妇为“她们这种人”,表达了地主太太的惊讶、不解、轻视(不屑、轻蔑)。
3.(1)示例:我选①句,“紧握”是紧紧地握着的意思,用在这里,表明乞丐听到我称他为“兄弟”后,内心充满感激,忘记了自己乞丐的身份,把“我”当成了兄弟。
我选②句,“紧紧”表明他感受到了“我”的同情和尊重,内心充满感激;“捏了捏”表明他顾及到自己的身份,担心自己肮脏的手弄脏了“我”。这也是对“我”的一种尊重。
(2)示例一:我认为“吞下”翻译得更好。因为“吞下”写出了农妇很吃力但很努力地咽白菜汤的情景,这更能表现她失子后的悲伤和对放了盐的白菜汤的珍惜。
示例二:我认为“喝进”翻译得更好。因为这句话是以贵妇人的视角来写,她无法真正理解农妇当时的悲伤和真实的生活状态,所以她眼中的农妇是从容地“喝进”白菜汤。
4.示例一:地主太太缺乏同情心,因为她看到失去儿子的农妇喝白菜汤,不但没有安慰她,还责备她心肠硬。
示例二:地主太太是有同情心的,因为她得知农妇的不幸遭遇后,便在农妇儿子下葬的那一天主动失望农妇。
示例三:地主太太有同情心,但她无法真正走进穷人的世界。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她无法理解农妇喝白菜汤的行为,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5.【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的概括能力。可结合文中先生为村里人写的结婚喜联和开业的贺联等概括。
答案:先生为村里人题写字联。
6.【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应抓住“疤痕”“高原苹果”的比喻义来理解整句的含意。
答案:生活的磨砺在你们身上留下了印迹,虽然你们在外在条件上不能跟城里的孩子比,但你们应努力学习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变得内涵丰富。
7.【解析】此题考查语段的作用。该语段位于篇末,应从收束全文,揭露题旨的角度来思考解答。
答案:写先生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使我们成材成人,表达了对先生的感激之情,以此收束全文,点明题旨。
8.【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应从②③④⑤段记叙的事件入手来分析。
答案:先生是一个有学问、有爱心、平易近人、尽责敬业、教育有方的人。
9.【解析】此题考查对对联的拟写能力。应注意对联的格式和要求,抓住文章中体现的先生的特点来拟写。
答案(示例):才高德隆化愚顽 尽责敬业育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