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并通过了解少年向吴王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的用意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了解课文历史背景、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
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爱好和平的人们都不愿意看到。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少年机智地用一个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你们还记得这位聪明的少年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课。
【设计意图: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激发学生读书与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二、 品析文章第1自然段。
?1、引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大臣们为什么要反对吴王攻打楚国呢?
课件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思考: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到底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3、过渡:大臣们纷纷劝说起吴王来,请你说说大臣们是怎样劝说吴王的?(学生想象发言)
【设计意图:教学中营造出的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不断迸发。学生的个性得以凸现张扬,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4、尽管大臣们百般劝说,可是结局怎样呢?引读句子
?出示句子:“谁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思考后?说说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指导学生朗读,请同学扮演吴王,感受吴王的专横与固执。
5、过渡:看来吴王是心意已决呀,可是就是这位固执、专制、独断专行的吴王竟然在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品析文章第2—12自然段(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要求:
(1)认真读课文2-12小节,想一想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
(2)少年劝说吴王与大臣们的劝说有什么不同?你是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
3、课件出示螳螂捕蝉图。?
这就是少年所讲故事中的情景,故事中有蝉、螳螂、黄雀,请同学们在仔细看这张图,蝉、螳螂、黄雀当时分别是怎样的动作与神情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此刻它们各自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1)交流看到的、感受到的:
(2)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3)学生自己发挥想象?,交流各自心里的想法。
4、过渡:蝉、螳螂、黄雀一心想把眼前的猎物给美美地享受一顿,可结局怎么会是这样呢?????
?(1)出示句子:“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指导学生认真朗读,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地读好书,在读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矫正思辨,明晰感情。朗读训练不是简单的“教读”,更重要的是自主“悟读”。】
(3)分角色朗读,指名扮演少年、吴王
5、过渡: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恍然大悟”就是说?(突然明白了什么,醒悟过来了)吴王究竟明白了什么呢?指名学生说说。
6、小结:是呀,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幸亏吴王及时醒悟过来,否则可真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呀!
四、总结
?1、学习了《螳螂捕蝉》这则语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2、结语:是啊,为人处事我们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呀!”,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居安思危,考虑周全,深思熟虑,思前想后,记住“三思而后行呀!
五、拓展练习。?
1、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大家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 (课件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教学的训练,更是为了引导学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感悟,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思维。并且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从多角度去评价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因为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感悟、欣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
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拓展延伸,对放飞学生想象,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有利于学生读书思考,品析词句,实现迁移,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设计思路:
《螳螂捕蝉》一课讲述了吴王不听大臣的劝说,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楚的念头。教学时引导学生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本设计意在体现以下观念:一、突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体现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分角色对话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三、倡导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收获。?
教学反思:
?????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吴王准备攻楚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可是大臣们都不能劝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有一个少年却通过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教学紧紧抓住这一疑惑进行,以悬念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带着这一疑惑进行自学,抓住少年给吴王所讲的故事来体会少年讲故事的用意,从而明白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看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的道理,知道做事要全面考虑,要做到深思熟虑,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在教学少年所讲的故事时紧紧抓住故事中螳螂、蝉、黄雀的心理来教学,使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的同时走进了课文、融入了课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而教师循循善诱指导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螳螂捕蝉的故事也就不再停留在一开始的表面认识上了,而是能够联系吴王要攻打楚国这件事,分析其利弊,并能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少年的智勇双全。在教学的巩固练习中,有意识地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去总结课文,这实际上又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要从多角度看问题。课后的拓展练习也可以认为是这节课的另一创新之处,教师将简单的复述课文,稍加变化,以故事的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以续编故事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以吴王自述的方式,提高了对学生复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