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8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8 07:5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
《归园田居》其一
教研组:高一语文组
《归园田居》教案
三维目标:
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在初中时我们都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三。
全班齐背 《归园田居》其 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 ,有种荡涤心灵的享受。
通过已经学习的这些作品,想必大家对陶渊明都有些了解,哪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陶渊明呢?
二、回顾旧知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曾几次退离仕途,41岁时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终老田园,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喜写农村风物表现退隐后的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自然,语言清新,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初读与感悟这首诗。
请一个学生朗读。注意字词的读音。
我们再来听磁带感受诗歌。(听朗诵)注意其中的情感与节奏。
归园田居(其 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从范读中我们知道,(读这首诗歌语速要(缓慢)节奏是二三字)
再请一学生朗读。
全班齐读。

三、解题,把握思路。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从这个归字上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那就请大家带着这四个问题,进行自读与探究
一是朗读课文,二是对照注解自译全诗,三是思考这四个问题。同桌可以讨论。
接下来我们便从这四个问题入手对诗歌进行品读与鉴赏。
四、品读与鉴赏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 樊笼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
那大家看到大屏幕再来回答,作者为何而归?(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2、为何归来?
官场本是个权利相争的地方,有不少人常年习惯于在官场打滚,而陶渊明为何如此地厌恶,他自身有没有原因?用诗歌的话回答。
请一学生回答,自译。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那他归的原因之二便是他的本性使然
所以作者用一个字来解释“误”
据史料记载,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仅仅用一个误字来解释得的吗?
对此你怎么看?大家可结合平日对陶渊明的了解来谈谈
明确:儒学的教育让他内心上有着“大济苍生”的抱负,但仕途不得意,又不愿与人同流合污。特别是二十九到四十三岁的时官时隐生活更让陶渊明更清晰地认识了官场的黑暗,也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才是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也就是发现:要守住内心的宁静与纯洁必须得回到园田中。
诗文中有一句表明这种思想的句子----守拙归园田
这也是作者归隐的第三个原因:为了守住自己的节操为了不随波逐流。
为了表达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作者还用了两个比喻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
师:因为本性,因为对官场的厌恶因为想守住自己的节操作者选择了归隐,那作者归隐后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继续对诗歌进行品读与鉴赏。
3、归向何处?
归园田。
4、归去如何? 田园有怎样的风光?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农田,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榆树郁郁葱葱、遮蔽后檐,屋前桃李争春、列满园前;住在这里,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然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啼;“我”的门庭内没有官场的案牍和应酬琐事;“我”在闲适的屋室中悠然自得。)
请一学生朗读。
师: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读一读,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生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近、静)
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生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近、静)
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师:你试着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这句读出来。
生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动)
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生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听、以动衬静)
是目见,亦是耳闻。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平。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参考点评: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淳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师小结: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景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
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田园风光给你什么感觉?请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 宁静/优美
这些普通平常的景为什么在作者笔下显得那么的美?用诗句来回答就是: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这也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这首诗我们从题眼归字入手鉴赏了诗歌,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整首诗歌,请一个同学再来朗读本诗,其它同学对整首诗表达了的感情进行一个总结。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下面请大家再齐声朗读全诗,注意读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淡泊名利
师:面对黑暗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归隐,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也是最痛苦的选择,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所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是一个无法挽救的社会,所以他选择了归隐选择了独善其身,
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而我们所生活的正是清明的和谐社会,我们就更要积极地去面对人生,最后送上一首汪国真的《热爱生命》与大家共勉。请一学生朗读。
十一、课堂小结。
陶渊明淡泊名利,甘守清贫,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