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第四节 唐朝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1、原因:
易形成丞相专权;
分工不明确,办事效率低
2、概况
3、作用: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力量;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科举制形成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庶族地主的兴起
2、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
隋文帝——采取考试的方式选取官吏;
隋炀帝——开进士科正式形成科举
(2)唐朝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增加取士的人数,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考,提高科举的地位3、作用抑制门阀统治的作用
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
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促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唐朝诗歌的繁荣一、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妇人授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授给以备休耕。露
田不得买卖,身死或年满七十归还政府,桑田则
永为个人所有,不须归官。桑田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买卖。桑田须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
不宜种桑之地,男子给麻地四十亩,妇女五亩。
二、奴婢和耕牛参加授田。奴婢依一般农民授田。
耕牛每头授三十亩,限四头。
三、土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四、犯罪流徙户或绝户,其土地归国家所有,做授田之用。
五、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以共田。刺史十五顷,郡丞、县令六顷。公田不得买卖。
六、受田的农民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担负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
制度作用: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同劳动者分离的问题
统治者有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兵源、力役的来源
在此基础上唐实行府兵制和租庸调制四、从府兵制到募兵制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
(1)措施: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土地,府兵从均田农民中征发,服役时粮草装备自己负责,但免租调
(2)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兵源;清除胡汉分制的遗迹;
(3)基础:均田制2、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1)措施
增加府兵的数量,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设置的关中
实行兵将分离
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自备武器和粮食
(2)作用: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不利: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到了农民身上3、府兵制的崩溃
(1)原因
均田制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战争频繁,兵役繁重,士兵逃亡较多
府兵的地位下降
(2)时间:唐玄宗时期
4、募兵制的兴起:由国家供给衣食,减轻农民的负担,节省了往来的耗费比较府兵制和募兵制比较府兵制和募兵制比较唐末藩镇割据和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异同点
相同:
产生背景相同:都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势力的
产生影响相同:都削弱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
不同:
基础不同:东汉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基础上,唐末是在节度使势力发展的基础上五、租庸调制1、形成:
北魏:租调制——租(交纳谷物为田租),调(交纳布帛为丁税)
隋朝:50岁以上可以以庸代役
唐朝:没有年龄限制
2、唐朝改革的原因:
轻徭薄赋思想
吸取隋亡教训
3、特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3、隋唐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1)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且保护了生产的时间,垦田数量增加
(2)增加政府的收入
(3)巩固了府兵制,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六、两税法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2、经过:780年 杨炎
3、内容:
(1)按资产交纳户税
(2)一年分春秋两季交纳
4、作用:
进步:税制统一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扩大税源
局限:土地兼并不受限制;地主隐瞒财产;政府增加苛捐杂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