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B.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D.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3.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
B.科举考试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
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
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
4.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关于我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理解正确的是:
A.标志着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B.实行独立的垂直管理体制
C.上位权力和下位权力相互制约
D.是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
5.《史记》载,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这说明李斯认识到
A.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必要性B.要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D.加强中央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6.程天相说道: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甚至于有的还是落第秀才。请问:这是不是一个科举制度的笑话?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B.考生知识局限
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D.选用人才主要为统治者服务
7.一个时代的士人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即为“士风”。唐朝前期,士人常思济苍生、安社稷,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映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推动这种“士风”形成的因素有
①政治相对开明 ②庶族士人崛起
③科举制度兴起 ④内忧外患频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西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9.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10.自汉代起,皇帝的言行由史官记录,称《起居注》,在位皇帝不能查阅。唐太宗以审查和改正自己过失为由强行破坏这一规矩。宋代史官更将其呈送皇帝御览,明清皇帝则直接指导编写。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帝和史官对君主形象关注重点不同
B.唐太宗的“仁君”形象具有示范作用
C.《起居注》因“劝诫”功能备受皇帝重视
D.古代皇帝专制集权意识不断得以强化
11.元代统治者将过去的三省合并为一省,作为宰相机构,即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行省
1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13.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4.《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15.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二、非选择题
16.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监察制度的国家之一,自秦汉就开始有了专门的监察部门。它在西汉时叫“御史府”,东汉以后叫“御史台”,明清改称“都察院”。不论御史台,还是都察院,都是直属天子的独立部门。不但不受其他官员和部门的制约,反倒有权监督一切部门和官员……。何况历代王朝不但有监督官员的专门机构,也都有惩治腐败的严刑峻法,打击的力度也很大。朱元璋甚至规定凡受贿八十贯者,就要剥皮实草。然而腐败却并未因此有所收敛,反倒有“前赴后继”之势……。最后的结果,则是一个又一个的王朝在不可救药的腐败中垮台。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帝国的反腐倡廉治标不治本,也不可能治本。唯一可以指望的是道德。不可否认,正是由于道德的作用,帝国的官员才不至于腐败的全军覆没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材料二美国的建国者从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制衡体制,以防止某一分支的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监察体系,行政的监督任务被分散到各个行政部门分别执行。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系统、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是如何发挥相互监督的作用的?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和美国监察制度的本质不同。
参考答案
1.【答案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行省制度,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制度增加地方与中央的隔阂,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容易出现地方割据,即行省制度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A项表述明显错误,排除;材料中作者并没有认为行省制度削弱了中央,而是认为“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故选B。
2.【答案解析】C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元代利用行省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A、B和D错误。
3.【答案解析】A
【详解】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儒家贵族政治,体现了宗法权威和温情主义。儒家讲性善论,重视教化的作用,考察人要重视道德。其主要做法就是推荐,因此儒家主张察举制,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及相关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本身是法家传统的体现,但是科举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C选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体现的是极权国家权威和“法术势”。因此科举制才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科举制的局限性并非材料体现的内容,因此D选项错误。
4.【答案解析】B
【详解】监察官员不隶属于地方行政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所以位卑而权重,故B项正确;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是郡县制的实行,故A项错误;古代监察官只能上位权力监督下位权力,不能反向监督,故C项错误;监察体制是皇帝与官僚间权力斗争的产物,故D项错误。
5.【答案解析】C
【详解】据材料翻译信息可知:李斯向秦始皇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止这些是合适的”这说明李斯认识到思想统一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因此建议秦始皇焚书,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思想统一对维护政治统一的重要性,并未涉及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皇帝制度和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内容,因此A、B、D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6.【答案解析】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科举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材料反映的是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的,说明科举制度本身不会产生统治者,科举制之下选用的人才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D项符合题意,正确;题干信息与考试内容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A;B项是表面现象,排除;C项说法没有依据,是表面现象,排除。故选D。
7.【答案解析】A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唐朝前期,士人常思济苍生、安社稷,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映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这种“士风”形成的因素有政治相对开明,庶族士人崛起,科举制度兴起,因此选A。④内忧外患频仍,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8.【答案解析】A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一曰德行高妙…二曰学通行修,…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遭事不惑,”,可以看出当时选拔官吏的标准是德行、学识、才能;结合所学知识,以德行为选拔标准的是察举制;故选A。B指的是九品中正制,C、D指的是科举制。
9.【答案解析】D
【详解】根据材料“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可知,材料强调在官僚政治下,不会出现分封制时代的地方割据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宋朝管理财政的,不是行政首脑,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要削弱地方的权力,故C项错误。
10.【答案解析】D
材料中从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明清皇帝直接编写起居注,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皇帝对史官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这表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D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现象无关;B材料所述为唐太宗破坏了皇帝不能查阅起居注的规定,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不是“仁君”的体现,不正确;“起居注”是对皇帝的日常行为进行记载,不具备“劝诫”功能,C不正确。
11.【答案解析】C
【详解】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C正确;尚书省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一,尚书省“无事不总”,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元代忽必烈制定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当时已经没有尚书省这一官职,故A选项错误;门下省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一,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忽必烈制定的行省制度中,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已经没有门下省,故B选项错误;行省属于元朝时期的地方机构,并不是把三省合为一省形成的宰相机构,故D选项错误。
12.【答案解析】C
【详解】根据材料反映的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以看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答案为C项。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制,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材料信息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项;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排除D项。
13.【答案解析】C
试题解析:
宋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宋朝通过中书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用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用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由此消弱相权加强君权,所以本题选C,A与材料不符,B是清朝军机处,D材料没体现。
14.【答案解析】D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代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D符合题意。A项错误,中国古代并未形成弹劾的权利;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监察官员素质的问题;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所以应选D。
15.【答案解析】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联系所学可知,科举考制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成绩,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
16.【答案解析】
(1)特点:①建立监察制度较早、有专门的监察部门;②直属天子的独立机构,权力大;③使用严刑峻法;④治标不治本,仍腐败不断;⑤有道德支撑。(,任意3点)
成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2)相互监督:①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②美国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行政、司法权力;③美国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之间既独立,又互相制衡,每种权力都被另外两种权力限制以防止权力滥用。(第③点若答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国会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违宪;参议院批准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违宪。也可)④美国宪法规定国会议员不得兼任政府其他职务,政府与国会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人马。
不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是没有民主意义的、狭窄的监督机制,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目的,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和法律意志。【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建立在封建专制(或人治)政治的基础上,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美国的监察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上,较充分地体现民意,实现了法制化。】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自秦汉就开始有了专门的监察部门”,可见建立监察制度较早、有专门的监察部门;由材料“直属天子的独立部门……有权监督一切部门和官员”,可见直属天子的独立机构,权力大;由材料“惩治腐败的严刑峻法,打击的力度也很大”,可见使用严刑峻法;由材料“帝国的反腐倡廉治标不治本,也不可能治本”,可见治标不治本,仍腐败不断;由材料“由于道德的作用,帝国的官员才不至于腐败的全军覆没”可见有道德支撑。第二小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服务于王权,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政体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美国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它们既独立,又互相制衡。第二小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美国近现代监察制度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目的,具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