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
文章主旨
《北冥有鱼》通过鲲鹏变化和鹏飞南冥两个故事,说明鲲鹏虽然体形巨大,表面看起来自由自在,但仍需借助风的力量才能腾空而起,它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以此来说明“逍遥”的真正含义,阐述作者无所依凭的人生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辩论的巧妙,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结构图示
重难解读
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①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而庄子却说惠子知道自己是知鱼之乐的,可以说是故意扭曲了惠子的原意。②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言在逻辑上回避矛盾的机敏。
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北 冥 鲲 鹏 濠 梁 鲦 鱼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huán)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háo)
D.鲦鱼出游从容(tiáo)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B.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完备)
D.请循其本(循环)
4.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安知鱼之乐 D.子之不知鱼之乐
5.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只标一处)
(1)庄 子 与 惠 子 游 于 濠 梁 之 上
(2)安 知 鱼 之 乐
(3)其 翼 若 垂 天 之 云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论辩。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D.《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
◆课内精读
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安知鱼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循其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鲦鱼出游从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庄子和惠子辩论的焦点是什么?辩论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庄周贷粟①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②。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③,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 ①贷粟:借粮食。粟,谷子,泛指粮食。②监河侯:官名。③邑金:封地的赋税。邑,城市,亦为县的别称。④波臣:水族中的臣民。此为鲋鱼自称。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借)
B.庄周忿然作色曰(生气的样子)
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游玩)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店铺、市场)
13.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而
之
A.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B.两个“而”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周 昨 来 有 中 道 而 呼 者 周 顾 视 车 辙 中 有 鲋 鱼 焉
1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大方,答应收得赋税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生存的急需品,虽少但可活命。监河侯对于庄子的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跃然纸上。
17.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他的文章想象奇特,变化多端,且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富有幽默讽刺意味,对后世文学的语言有很大影响。请从下面的故事中选择一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及寓意。
望洋兴叹 庖丁解牛 邯郸学步 庄周梦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于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你是如何看待的?可以搜集庄子和惠子的资料后阐述观点。(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 详 解 详 析
1.略。
2.[解析] A “抟”应读“tuán”。
3.[解析] D “循”的意思是“追溯”。
4.[解析] C C项中的“之”是“的”的意思,其余三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安知/鱼之乐
(3)其翼/若垂天之云
6.(1)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2)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3)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4)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7.[解析] C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
8.(1)怎么。(2)本原。(3)安闲自由。
9.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以不译;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10.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11.焦点: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原因: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两人立场的不同——庄子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中的美;惠子重视逻辑推理,认为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理状态。
12.[解析] C “游”的意思是“游说”。
13.[解析] C 两个“而”都是表顺承的连词。第一个“之”是代词,代“鲋鱼”;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14.您能有一点儿水使我活下去吗?
15.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16.A
[参考译文]
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赋税,(得到后)将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看车辙,其中有一条鲋鱼。我问它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它)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点儿水使我活下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时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去,您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17.(示例)庖丁解牛:一个厨师为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儿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宰牛已经十九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顺着牛体的天然纹理来宰牛,自然游刃有余。后来常用“庖丁解牛”来比喻技艺熟练,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18.示例: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态度,将主观感受投射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22 《礼记》二则
文章主旨
《虽有佳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对理想的“大同”社会进行了描述,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纲领、特征以及社会状况,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结构图示
重难解读
“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大同”指理想社会。
拓展链接
《礼记》名言
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2.择师不可不慎也。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
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8.来而不往非礼也。
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嘉 肴 兑 命 修 睦 矜 寡 孤 独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mù) B.学学半(xué)
C.选贤与能(jǔ) D.男有分(fèn)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美)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困惑)
C.讲信修睦(修整) D.女有归(女子出嫁)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 B.教学相长也
C.大道之行也 D.男有分,女有归
5.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教 然 后 知 困
(2)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不 独 子 其 子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B.《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C.《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阐述的观点,告诉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
D.《大道之行也》对理想的大同社会进行了描述,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比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论述了“________”的道理。(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教学相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有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把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礼运》)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天下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正君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贤勇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兵由此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2分)
(1)礼义以为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反映的实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你认为“家天下”与“公天下”相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1)老而无子的人。( )
(2)老而无夫的人。( )
(3)老而无妻的人。( )
(4)幼而无父的人。( )
20.请你将今天的社会跟儒家学者们(或孔子)构想的“大同”社会作比较,然后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 详 解 详 析
1.略。
2.[解析] B “学”应读“xiào”。
3.[解析] C “修”是“培养”的意思。
4.A
5.(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6.[解析] B 《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而成。
7.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8.(1)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2)《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9.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为引出下文有关教与学的关系的论述作铺垫。(大意对即可)
10.示例:一个人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人和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积极和同学沟通交流,这样才能共同提高。
11.(1)以……为亲。
(2)职分,职守。
(3)女子出嫁。
(4)兴起。
(5)兴起。
12.(1)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13.前两句为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三、四两句为第二层,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总结全文,说明什么是“大同”。
14.示例:在今天,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关爱,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15.(1)成为。
(2)摆正。
(3)同“智”,智者。
(4)战争。
16.(1)将礼义视为纲纪。
(2)因此阴谋也就产生了,战争也由此而发生。
17.私有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
18.示例:我认为是进步了。奴隶主役使众多奴隶从事生产,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条件,这是一种“野蛮的进步”。
[参考译文]
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所有,人们各自孝敬自己的双亲,各自疼爱自己的子女,财货人力都只为了自己,诸侯世袭相承成为礼制,修筑城郭沟池以防守,将礼义视为纲纪;以端正君臣关系,以加深父子关系,以和睦兄弟关系,以调和夫妻关系,以设立制度规章,以划分田土宅里,以尊敬勇士与智者。由于成就功业都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也就产生了,而战争也由此而发生。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都是用礼义来治国的英才。这六个君子,没有不谨慎实行礼制的人。透过礼制以彰显道义,以成就诚信,以明察过失,以仁为模范且讲求谦让,向人民昭示治国的常法。如果有不遵行礼义的,在位者就会因罪而被黜退,百姓会认为这是祸害。这就叫作小康社会。
19.(1)独 (2)寡 (3)矜 (4)孤
20.示例:“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们所说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其特点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是他们预想甚至是幻想中的社会,但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而今天我们的社会和平稳定,人民幸福,实现了安居乐业的理想。
23 马 说
追溯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被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情况和自身的处境,写下了本文。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杂文。作者用伯乐比喻知人善任的贤明君主,用千里马比喻人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结构图示
重难解读
你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句话表明贤能的人只有遇到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才干,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被埋没。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被埋没深表惋惜。作者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作者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写作特色
托物寓意,结构精巧
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并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这些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有志之士的愤慨。
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骈 死 槽 枥 米 粟 韩 愈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
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hí)
D.其真无马邪(yé)
3.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中。)
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4.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三段中四个“不”字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说“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2018·潍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
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 ①佚(yì):同“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编织。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乡寡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者舜工于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犹策之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D.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1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无论是否有伯乐,总会显示出自己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 详 解 详 析
1.略。
2.[解析] C “食”应读“sì”。
3.[解析] B 正确翻译应为:(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4.(1)食 饲 喂。
(2)见 现 表现。
5.[解析] D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1)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2)竭尽。
(3)通晓。
(4)面对。
7.(1)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8.伯乐:比喻能够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9.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0.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11.(1)同“向”,从前(先前)。
(2)擅长(善于)。
(3)用鞭子打(驱赶)。
12.[解析] C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C项,都是代词,指代前文所说之事。A项,介词,把;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D项,代词,他的;助词,加强语气,一定。
13.(1)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
(2)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14.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参考译文]
颜渊陪鲁定公坐在高台之上,东野毕在台下驾驭马车。定公说:“好啊,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了!”颜渊说:“好是好啊,(不过)他的马快要逃跑了。”定公很不高兴,就对左右侍奉的人说:“我听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中伤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伤他人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就把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的事禀报了(鲁定公)。定公跨过座席站起来,说:“赶快驾车叫回颜渊。”
颜渊到后,定公说:“先前我说:‘好啊!东野毕马车驾驭得太好了!’您却说:‘好是好啊,虽然这样,但是他的马快要跑了。’不知道您是怎么知道这种结果的。”颜渊说:“臣是根据治理国家的方法知道的。过去,舜善于用人做事,造父善于驾驭马匹。舜从来不让他的百姓用尽全力,造父从来不让他的马耗尽体力。因此,舜没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没有逃跑的马匹。现在东野毕驾车,上车时拉着马缰绳,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了;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的要求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筋疲力尽了。已经这样了,却还不停地驱赶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会逃跑。”
定公说:“太好了,能稍微进一步讲吗?”颜渊说:“野兽被逼急了就会咬人,鸟被逼急了就会啄人,人走投无路了,就会互相欺诈。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说:‘手握缰绳如同编织一样松紧有度,两匹马就会像跳舞一样欢快自如。’说的就是擅长驾驭的道理。”定公说:“是我错了。”
15.(1)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会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
(2)示例: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
(3)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统治者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实行改革,放手让各种优秀人物发挥才能。
(4)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
24 唐诗二首
文章主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运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卖炭翁》叙述了卖炭翁辛勤劳动的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示了唐代“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结构图示
考点提炼
自然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对应训练见第14题)
[点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等;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⑤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
[解答] 渲染凄苦的氛围,烘托诗人愁苦的心境,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拓展链接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1.请把下面的词语工整、正确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怒 号 挂 罥 塘 坳 布 衾
大 庇 突 兀 俄 顷 两 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三重茅( ) 沉塘坳( ) 口称敕( )
回车叱牛( ) 挂罥( ) 辗冰辙( )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然)
C.翩翩两骑来是谁(轻快的样子) D.宫使驱将惜不得(吝惜不得)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正确读法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景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悲悯情怀。
D.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6.下列对《卖炭翁》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7.下列对《卖炭翁》的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制度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9.杜甫在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2017·无锡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①(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 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4.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学完本课后,班级举行以“古诗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识诗人,长知识]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千古。如李白的雅号是“诗仙”,杜甫的雅号是“诗圣”,王维的雅号是“诗佛”等。请问下列诗人中谁的雅号是“诗杰”?( )
A.王勃 B.孟郊
C.刘禹锡 D.贺知章
(2)[活动二:仿句子,我会填] 仿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金黄的夕阳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小镇,在绵绵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情调;我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 详 解 详 析
1.略。
2.chóng ào chì chì juàn niǎn
3.[解析] B “突兀”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
4.B
5.[解析] A 此诗是古体诗。
6.C
7.[解析] A B项,白居易是唐代诗人;C项,诗歌没有表现卖炭翁敢于反抗的形象;D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描写。
8.安史之乱
9.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10.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11.写出了牛车之重,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1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运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1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14.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15.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时局动荡的担忧之情。
16.(1)[解析] A 孟郊的雅号是“诗囚”,刘禹锡的雅号是“诗豪”,贺知章的雅号是“诗狂”。
(2)示例:登临五岳之尊的泰山 在日出的辉煌中 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来到茂密的松林 在皎洁的月光下 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1.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班级开展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
材料二 明朝洪武年间,缅甸与百夷(今缅甸北部)交战,明太祖未发一兵,派李思聪、钱古训二人劝和。二人先奉劝缅甸“两国之民居处虽分,惟存关市之讥。是其和也,其或纷争不已,天将昭鉴福善祸淫”,又告诫百夷“莫如守全,以图绵长,不亦美乎”。双方领会到启动战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终罢战息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元前33年,王昭君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请求出行,充当西汉的“和亲使者”,出嫁到塞北,担负起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的重大政治使命,为民族友好做出了杰出贡献。请根据“昭君出塞”的故事,简单写下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末,云云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想回去看望姥姥。云云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地说父亲一点也不体贴自己。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如果你是云云,请从“以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解读“和”字] A组同学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
材料一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 “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编写“和”歌] B组同学编写了一曲《“和”字歌》:
________的日子年丰民和,
________的百姓共享家和,
________的邻里亲近祥和,
________的儿女传承亲和。
下列一组关于“和”的叠词填入歌中,最合适的顺序是( )
①和和顺顺 ②和和乐乐 ③和和睦睦 ④和和美美
A.④②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3)[制作“和”报] C组同学制作了以“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摘录了下面一则新闻。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请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 详 解 详 析
1.(1)示例:两则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
(2)示例: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人美心更美。她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忍受着塞北恶劣的气候,为国家的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她这种以国家为重的责任感。
(3)示例:爸爸妈妈,冷静一下听我说好吗?今天去看望奶奶还是看望姥姥其实都没问题的,你俩的说话方式不对,家庭要以和为贵,都和和气气的才开心,不要计较那么多啦!那让我来决定好不好呀?
2.(1)音乐合奏的第一原则——“和”音
(2)A
(3)示例: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和平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