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第六册(2018) 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 第六册(2018) 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8 11:3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何才能做到新理念的要求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热情,克服教学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古诗教学中,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课中获得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生字。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像,引出新课。
1、播放《山行》的画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揭示课题。
二、欣赏诗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浏览全诗,初步感受这着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三、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1、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2、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师生共议,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全诗,讨论根据词义给多音字注音。
2、理解诗文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还有哪些诗句不懂?师生、生生互动讨论。
(4)师生归纳整首诗文。
五、图文结合,欣赏意境。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
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2)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想象画面。
4、小组合作,把想象的画面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启发: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首诗。
七、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1)先读,再交流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由学生带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
八、总结延伸,拓展升华。
1、整体回顾课文。
2、秋天,是诗人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都触景生情,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章,你能为大家诵读一首吗?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板书:贾岛):
贾岛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万籁俱寂中无声无息的推门要好。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
贾岛的苦吟,有时确有成效。他还写了一首《忆江上吴处士》,其中两句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这不仅写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绘得非常壮阔,但字句却很简练,也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 《题李凝幽居》和《忆江上吴处士》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出示生字,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角。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评:有进步,我们为他鼓鼓掌!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首这么有趣的诗,还认识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注:这一课还可以把三首古诗做为一个整体来把握,重要的是要适合教师当地的教学实际。教学是要因地制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