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孙叔敖杀两头蛇 沪教版(2015秋)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孙叔敖杀两头蛇 沪教版(2015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8 12: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孙叔敖杀两头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古文中“之、其”在不同语境指代不同内容或对象。
3.通过阅读,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4.能向家人或伙伴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并能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通过读文,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3.初步了解古文中“之、其”的意思在本文不同语境中指代内容或对象是不同的。
4.能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媒体出示:*30 孙叔敖杀两头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孙叔敖
(1)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
书空“敖”的左边部分(注意“竖”和“撇”是两笔)
(2)师:有谁了解他呢?
(3)师补充: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出示课题,了解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30 孙叔敖杀两头蛇
(2)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产生了哪些疑惑呢?
预设一: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
预设二:孙叔敖是怎么杀两头蛇的?
板书:为什么 怎样
媒体出示:
孙叔熬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熬/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二、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正确古文、
1.指导朗读古文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大声地朗读这篇古文? 指名朗读古文;教师进行指导
2.重点指导古文中的停顿。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媒体出示:
1.借助注释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 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3.解释下面的加点字:
(1).孙叔敖为婴儿之时( ) 杀而埋之( ) ..向者吾见之( ) .
(2)其( )母问其( )故 ..
媒体出示:
之:①往,到;②直到;③人称代词;④指示代词:这;⑤的。 媒体出示:
出游( ) 泣( ) 故( )对( ) 闻( ) 向( ) 去( ) 安在( ) 恐( )
媒体出示:
孙叔敖见两头蛇,其 (心情怎样,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听了, 。(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三、深入学习,研读课文。
1.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那么孙叔敖为什么要杀死这条蛇?是怎样杀死的?
2.为了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借助注释来了解课文的意思。
3.出示自学要求:
4.同桌交流,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5.刚才大家学习得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对这些字、词的意思是否知道?
6.我们理解了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下面谁能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说说。
7.师小结:在译文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适当地加些词语。
8.复述课文:课文中的对话比较多,谁能把这些对话改成转述来复述一下课文?
9.创造性复述:文言文语言精炼、浓缩,这就在很多地方留下了空白,让我们去想象。比如孙叔敖看到两头蛇后的心情是怎样的,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杀死的,最后母亲又是如何安慰、表扬他的等等。下面我们将借助提示来创造性地复述一下。
四、复习巩固。
1.孙叔敖用石头砸死了这条两头蛇(板书 砸),其实就解决了刚才对课题提的问题。孙叔敖怎样杀死蛇的,为什么要杀死蛇呢?其实我在刚才的复述中也讲到了,谁能用文中的语言再来说一说这两个问题?谁再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板书 埋)
2.感受孙叔敖的为人
齐读古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 板书 善良 能为他人着想 勇敢
3、讲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板书设计 :
*30、孙叔敖杀两头蛇
为什么
怎 样 砸 埋
善良 能为他人着想 勇敢
作业设计:
1. 完成上海作业
2. 听写本课词语
3. 预习综合练习7(试着做试题)
4. 试卷一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