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张PPT。第五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基本考点
考点1、大革命失败后的工农武装起义
(1)背景:①中国共产党开始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②中国革命进入低潮。
(2)概况:①南昌起义:起义选在南昌,是由当时的军事形势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或影响下的武装力量相对较大。南昌起义仍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②秋收起义:a湘赣边界地区b文家市决策:放弃攻打长沙,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和农村c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③广州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证明了“城市中心论”在中国是不可能的。
(3)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4)意义:①开创了重新集聚革命力量,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②为人民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考点2、“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
(1)理论:1928年至1930年,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明确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起来的必要性。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结合,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中明了方向。
(2)实践:①1927年10月,毛泽东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形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②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革命力量达10万人。
考点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1)红军粉碎敌人前三次“围剿”采用的军事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江西瑞金。
考点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土地革命: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②路线:依靠……③作用: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积极参军参战。
(2)根据地的经济建设:①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②兴办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③作用: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二、拓展考点
考点5、“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①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非常薄弱,没有强大的工人阶级,农民革命要求强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②政治上: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没有在城市进行合法斗争、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③力量对比上:中国革命的对象是极其凶残的帝国主义、分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力量相对集中于城市,农村是敌人统治薄弱环节。④革命任务和革命动力上: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2)可能性: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③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④红军的存在是工农武装各军的必要条件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
考点6、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的区别(1)形成背景不同: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失去凝聚核心,由此形成了军阀割据局面。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发动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2)社会根源不同:军阀割据形成的社会根源,一是分散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必然产物,一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工农武装割据,一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三是革命力量异常弱小。
(3)出现的范围不同:军阀割据遍及整个中国;而工农武装割据集中在中国南部山区,主要在农村发展。
(4)政权性质不同:军阀割据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反动统治而建立起来的反动武装集团。工农武装割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工农大众的利益。
(5)影响和前途不同:军阀割据和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灾;工农武装割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工农大众的利益
三、综合应用创新考点
考点7、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内部对革命前途的认识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但如何领导革命走向胜利。一种仍坚持城市中心论;一种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践证明,前者不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后者经过实践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