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五章第二节练习讲解[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第五章第二节练习讲解[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09-25 17: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张PPT。考点练习题
1、(2002大连模拟)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举措是A建立一支人民对革命军队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C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D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2、(2001济南模拟)下列哪项最能说明八七会议给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B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C决定发动秋收起义D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1答案D。点拨:考题1 中的题眼是“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举措”,秋收起义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2答案B。点拨: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指明了新的出路”辨析四项B符合题意。
3、(2001江西)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必须坚持A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割据的建设B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C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D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4、(1998全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的道路B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3、4答案均为A。点拨:3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4用排除法BC是南昌起义,D是三湾改编的。
5、(2001东城模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历史条件,不包括A第四次反“围剿”失利B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C红军等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D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指导。
5答案A。点拨: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1931年和1933年。
6、(2003天津)经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农民得到了经济和政治利益是①分得了田地②分得了地主的全部财产③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债务④摆脱了政治压迫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答案B。点拨:排除法②不正确。
7、(2001丰台模拟)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主要目的是三篇文章,A中国是半殖民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C红军的存在是工农武装各军的必要条件D农村包围城市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8、(2002武汉模拟)决定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的积累D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7答案D。8答案A。7中毛泽东三篇文章主要讲中国特殊的国情及依据这些国情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8中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总的因素就是国情。
9(2000天津模拟)对应考点6。下列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和军阀割据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者都属于军阀割据B两者都是为创建革命根据地C两者都是由中国特殊国情决定D两者都对封建势力是一个沉重打击。
9答案C。点拨:两者产生的基础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国情。
10、(2000上海)国民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内部对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坚持城市中心论;一种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如果当时你是其中一员,你认为哪一条道路是正确的?为什么?
10答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正确的。敌人在城市中力量强大,在农村逐薄弱。我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立并不断发展。敌我力量对比发生转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