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五章重点难点[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第五章重点难点[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09-25 18: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第五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1.分析说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正确分析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变化,全面分折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概括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内外政策及其特点,并揭示其政策的实质,进而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理解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结合世界历史背景,联系二、三十年代国内形势,理清日本侵华逐步深入的线索,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原因和影响。认识蒋介石“搞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5.对比“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异同,分析说明中共是怎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6.分析对比张学良东北易帜和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特点、实质和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 ?7.掌握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国民党内爱国力??? 量 的抗日活动。
[阶段特征]
??? 本单元包括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同时美国在华的经济势力也迅速扩张。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重点难点]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内阶级矛盾居于主导地位。
(2)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此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3)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据此,国共两党都调整了政策,由对抗走向合作。 2.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
(1)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①“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此后一段时间,中国国内政局极为复杂混乱,国民党派系斗争激烈,宁汉之争尤为突出。
②“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趋向一致。蒋介石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成“宁以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此后,蒋介石在新军阀中逐步取得支配地位,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②通过1928年的“北伐”和“东北易帜”。南京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此后,国民党新军阀之间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也进一步加强了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2)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①政治上:颁布“训政纲领”,此外还组建正规军,实行特务统治,制定反动法令,推行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②经济上:为巩固统治,国民政府采取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同时美国在华的经济势力也迅速扩张。
③外交上:实行反对苏联,依附英美帝国主义的政策。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取得帝国主义的承认;对日本的侵略则妥协退让。
3.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1)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开始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三大武装起义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由城市转入农村揭开了序幕。
(2)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又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3)革命形势重新高涨
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迅速成为燎原之势,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力量10万人。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反革命‘围剿”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起来,后来又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4)“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
由于共产国际的“左”倾策略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5)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战略转移的伟大任务。4.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倾销过剩商品,进一步控制了中国金融财政和重工业。
(2)美国通过“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在华的外交优势。
(3)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等一系列侵华事变,中华民族的危机不断加深。
5.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掀起了的抗日救亡运动。
(1)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中共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来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③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领导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⑤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东北人民自发的抗日斗争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沉重打击了日伪军。
(3)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日本的步步进退和国民政府的连连退让,引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强烈不满。
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
②冯玉样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③蔡廷带等爱国将领在南方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领导抗日斗争。
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是这一时期抗日民主运动的最高潮。
6、如何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北伐”及其形式上的统一
①南京国民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a.?? 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过程和组成人员看,它是依靠江浙财阀建立起来的,掌握其实权的是大地主、大军阀、大买办阶级的代表人物。
b.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来看,它对内残酷镇压工农革命运动,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充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c.从经济基础来看,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②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有何异同。
a从表面上看有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国民政府领导的,都是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主力都是国民革命军。
b.二者又有本质的区别: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是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则是新、旧军阀之间的争夺地盘和权力的反革命混战。
③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因为:
a.?? 国民党新军阀连年混战,国民政府的军令、政令不统一。
b.遍布各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政权尖锐对立。
C.帝国主义还直接占领、控制着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7、如何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①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最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②“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伟大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8、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从表面上看,蒋介石的“安内”是为了“攘外”,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而实质上则是以反共为目的,是为其不抗日而全力反共制造借口。因为蒋介石认为日军的侵略不过是“皮肤之疾”,构不成对其统治的威胁,因而不足虑;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才是他的“心腹之患”。正如当年冯玉祥将军所说的那样,安内先于攘外,究其实则为真对内,假抗日。 9、如何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①首先要明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开始后“左”倾错误继续给党和红军造成巨大危害的危急情况下召开的。由于当时形势的制约,它只是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而没有全面、彻底地清算党内的“左”倾思想。
②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a.党的正确领导主要指思想路线的领导,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也就从指导思想、方针路线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b.长征途中红军的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
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军事行动,从而确立了他在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③遵义会议前,中共的重要会议和决策都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长征初期,党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尖锐复杂的问题,既进行了积极的思想斗争,妥善地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又团结了同志,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党内分裂。这充分说明中共已是一个政治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0、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及其原因
①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a.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c.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1936年,中共又根据国情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改为“逼蒋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②迅速成熟的原因:
a.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c.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11、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①首要明确西安事变后出现的复杂局面
a.日本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乘机大规模侵华。
b.国民党亲日派头子何应钦力主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于死地,以便取而代之。
c.国民党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
d.英美也担心蒋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他们的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
e,中间阶层的大多数人赞成抗日,但是担心事变会引发更大的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
f.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的祸国殃民政策,强烈要求杀蒋。
G.面对复杂的形势,张、杨骑虎难下,急切盼望中国共产党协调解决事变的危机。
②中共从大局出发,力争事变和平解决
A.中国共产党分析了复杂的政治形势,认为存在两个前途,一是引起新的内战,削弱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日战争的发动;一是结束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和平解决,反对新的内战,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积极援助张、杨。
C.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团去西安与蒋介石谈判,并在东北军和西北军和西北人民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努力,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概念阐释]
官僚资本:
? 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资本。它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依靠国家政权,控制
全国的经济命脉。1927——1937年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时期。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建立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国民党政权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是四大家族的统治。1936年底,四大家族对全国金融业垄断的完成,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
[经典题例]
[例1]对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目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缓和人民的反帝情绪
B.树立对外“自主”的形象
C.扩大税源,增加军费
D.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1995年·全国)
剖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涉及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对外政策及目的。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和对“改订新约运动”的认识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能正确的再现“改订新约运动”的目的,认识帝国主义支持建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不可能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因此,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D。在凭史实不能确认的情况下,利用这种逻辑推理判断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蒋介石。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
材料2:按: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全国抗日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36年7月1—3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曾表示要“御侮救亡”。
对此,沈钩儒等人发表如下声明:
“蒋先生处全国最高统治地位,应该赶快设法,作抗日救亡的真正准备。真正的准备抗日,决不是所谓‘先安内后攘外’,而是联合各党各派,开放民众运动以共纾国难。”
——沈钧儒等《团结御悔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1936年7月15日)
材料3: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1936年9月1日)
请回答:
(1)在材料1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蒋介石看作当时的主要敌人之一?
(2)根据材料2(含按语)和3,说明中国共产党在1936年9月认为“抗日反蒋”的口号已经“不适当”的原因。
(3)参照材料2,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
(4)从1936年7月13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
(5)中国共产党贯彻“逼蒋抗日”方针取得了什么成果?
(6)根据当时对蒋策略的调整,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时所依据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1991年·全国)
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知识记忆、概括知识要点、评价历史现象、文字表达等多种能力。要求将题中的材料与课本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题目要求简要回答。第一问要求答出蒋介石当时所采取的反动政策,从而说明抗日和反蒋的统一性。第二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三问要求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第四问则要用课本中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第五问
要求概括中共“逼蒋抗日”的活动及其结果。第六问则要求对中共政策变化所依据的思想路线加以评定,要做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参考答案:
(1)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
(2)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侮救亡”的表示,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3)蒋介石虽有抗日的表示,但他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的准备抗日”。

(4)制造“七君子事件”,到西安督战,进攻红军。
(5)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实事求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