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节[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第二节[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09-23 11: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第四章革命的新曙光和五四运动
王少席
第二节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学习目标]
? 1、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可能性、必然性。
2.掌握中共初期的活动、斗争情况和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正确评价陈独秀的功过。
3.掌握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过程,分析革命统一战线对国民大革命的作用。
4.理解并掌握国民大革命的基本线索,正确认识国民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
中共成立后,集中领导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在实践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国民大革命,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势力,打击了帝国主义,但最终在国民党右派进攻下失败。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政府,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其突出特点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4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两党的合作。国民革命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它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在北伐战争胜利进行中,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于1927年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右倾错误,是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
1.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失败,有五个前所未有的特点:
(1)国共两党合作,四个革命阶级统一战线形成,是国民革命的起点。国共两党共同领 导这场大革命,使革命力量空前团结起来。
(2)中共直接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使这场
革命的群众基础空前扩大。
(3)有正规的新式的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并进行空前规模的革命战争即北伐战 争。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大进步,是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所不能相比的。
(4)国民革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 国主义的在华势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威振全国。
(5)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和中共主要领导人犯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而失败。
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原因和条件、方式、意义、重要的革命成果
(1)合作的原因和条件:
①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支持操纵依附他们的军阀争权夺利,割据混战,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②必要条件: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在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以后,深感国民党的改组十分必要;③可能条件: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根据地,它的领导人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起了促进作用。
(2)合作的方式: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一方式。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因为:其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其二,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有影响力的大党,这种形式能为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国民党的改组。 其三,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既有利于以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也有利于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3)意义
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使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起来,
推动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迅速开展。
(4)合作的重要成果
①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②1925年,掀起了以工人阶级为主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③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为北伐奠定了基础;
④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将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⑤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较典型的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湖南等省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
⑥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3.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区别
新三民主义是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三民主义,它适应了革命潮流和历史发展的需要。
要弄清新三民主义在新形势下孙中山所赋与它的新内涵:即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民权主义又突出了人民权利的广泛性;民生主义又补充了节制资本的内容。此时的三民主义已发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与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这只是国共两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目标一致。国民党在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资产阶级专政,而共产党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因此新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
4.五卅运动中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
斗争实践表明:工人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小资产阶级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5.北伐战争的性质和胜利进军的原因
(1)性质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进行的一场旨在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全国的伟大革命战争。
(2)胜利进军的原因
①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壮大革命的力量,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②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即先集中兵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兵力;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③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举例略)
④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如叶挺独立团英勇作战的事例。
⑤苏联政府的援助。
⑥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与分化等。
6.资产阶级右派叛变革命的原因
内因:资产阶级最初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但随着工农运动的高涨,又害怕革命力量的壮大。作为资产阶级新右派的代表蒋介石,为增强自己的
势力,换取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便与帝国主义、封建买办势力勾结,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站到了革命的对立面。
外因:面对中国国内蓬勃发展的国民革命运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感到威胁,为维护各自利益,他们一方面制造血案,残酷地镇压革命,另一方面秘密拉拢革命阵营内的右翼势力,选中蒋介石作为新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叛变革命。
7.国民革命失败、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1)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 力,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代之而起的南京国民政府依然是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阶级以及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代表,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而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2)失败原因:
客观上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并联合镇压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主观上是由于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 央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 权。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3)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主要是从失败的主观原因中吸取的,即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概念阐释]
1.党内合作
就是指共产党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这个组织内进行合作。国民党因此就演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国民党的领导权也就是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一次国共合作之所以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原因有两点:一、这是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的倡议,并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中共中央被迫接受。二、这也是孙中山和国民党当时所能接受的唯一合作方式。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对于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做,中共有可能更有力地影响国民党的政策,推动国民党的革新,推动在它影响下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群众投入革命;这样做还有利于通过国民党的组织去发动工农运动,从而使国民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新的生命;也有利于共产党从比较狭小的圈子里走出来,在更广阔的革命斗争中经受锻炼,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2.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说。它对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缺点。后来,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宣言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其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新”字体现在:其一,新三民主义具有崭新的革命内容。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主要是反对清朝的种族压迫,对外只提出谋求“国际平等地位’’的模糊口号。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则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主要是推翻清朝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提出厂国民一律“平等”的空口号。新三民主义不仅提出反对封建军阀专制,而且主张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
共有,不许“少数人所得而私”。关于民生主义;旧的民主主义只空洞地提出“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后来,孙中山进一步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这样民生主义就和扶助农工的政策结合了起来。可见,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厂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精神。其次,新三民主义和我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革命灵魂的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性质的。这些原则和我党提出的民主革命阶段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不仅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符合工农大众当时的基本利益。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北京政变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曹锟、吴佩孚推行“武力统一,’政策,进行总统贿选,遭到各方人士的反对。直系与奉系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导致了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从前线返回北京,囚禁曹锟,推翻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这就是“北京政变”。政变后,冯玉祥把部队改名为中华民国国民军,还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议和平统一中国问题。从此,北洋军阀内分化出一支开始倾向革命的队伍。需要说明的是,政变中冯玉祥还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故宫,这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行动,它完成了辛亥革命应做而未做的一件大事。4.黄埔军校
国共合作后,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廖仲恺任党代表。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有别于以往的旧军校。它是国共在军事上合作的一个重要成果,开创了国共两党用武力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新阶段。然而有趣的是,在以后的内战中,国共黄埔同学也为不同的信仰而进行了长期的厮杀。
[经典题例]
例1 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准确表述是(94年全国高考题)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宣言》 D.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题析]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反帝反封建。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基本原则也是反帝反封建,因而D项正确。 [答案]D
例2 1924—1926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93年全国高考题)
A.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
B.官僚资产阶级的政党
C.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D.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题析]解题关键是明确这时的国民党是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被改造为国内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即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答案]D
例3 与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斗争比较,北伐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94年上海高考题)
A.依靠“新军”反对北洋军阀 B.依靠革命武装反对北洋军阀
C.依靠会党反对北洋军阀 D.依靠地方军阀反对北洋军阀
[题析]本题要求考生对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与北伐战争相比较,找出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显著特点。两者斗争的对象相同,但依靠的力量不同。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斗争依靠的是“新军”、会党、地方军阀,而北伐战争依靠的是国民革命军这支革命武装。 [答案]B
例4 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
主要是指(96年高考题)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题析]本题不是要求分析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而是要求回答为什么说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了的原因,教材中无法找到现成答案,但可以迁移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的原因。选项B、C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选项D是国民革命失败后革命运动的表现。国民革命由于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而说它失败了。 [答案]A 、
例5 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98年高考题)
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
②中国国民党是当时各政党中“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④

[题析]本题主要涉及认识历史事件和原因的问题。四个待组合的备选项中,有三项在教材中有直接表述,选项④是题目对国共合作条件的新阐释,无疑是实现国共合作不可少的条件,但有27%的考生因为教材没有相应的表述而不选择该项。 [答案]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