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复习教学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儒家思想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形成完整、全新的专题知识体系,形成历史意识的基础。
2、深刻认识儒家思想各发展阶段特征的原因。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密切联系时政热点,理解现阶段发扬儒家思想合理部分的表现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培养思维能力。
二、基础知识体系: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春秋时期创立: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
(2)战国时期发展: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还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荀子最早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主张自然运行有规律,要“制天命而用之”
(3)西汉时期形成:
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他主张“君权神授”,宣扬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主张“大一统”。他的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从此,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儒家学说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两宋时期“理学”成为主要的哲学思想。
宋代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代表人物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他指出:“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故要“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
(5)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又受到冲击
①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②明朝时期,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③明末清初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对儒学提出挑战。(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对儒家思想及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6)儒家思想被洪秀全和康有为等利用
洪秀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吸收其大同思想,以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调动中下阶层参加反清斗争的积极性。
康有为为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了起来,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 。
(7)辛亥革命后儒家思想继续受冲击
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8)新文化运动前期儒家思想遭全盘否定。
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三、加深理解: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演变的历史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王室衰微,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必然受到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压制
秦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的发挥中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西汉后直到清末:儒家思想雄霸统治地位
儒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5)明末清初受到挑战
明末清初中国开始卷入全球化浪潮,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6)太平天国和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被利用。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儒家思想中的“大同思想”-----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很符合当时下层人民的利益。对儒家思想中的这一部分内容的利用有利于调动各阶层参加反清斗争的积极性。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抨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的特征:思想文化必须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
五、深化提高
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八坚持、反对)
2、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六、时政热点材料:
材料1、中新网北京2005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电(记者 齐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今天高票通过决定,自明年(2006年)一月一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
材料2、新华网北京2月20日电?? 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20日上午在中央党校结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结业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防止强迫命令。新华社3月8日电 胡锦涛总书记3月4日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讲话
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材料3、中新社太原三月十九日电阳春三月,正是中国北方春耕大忙时。三月十七日到十八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山西农村,深入田间地头、农民家庭,考察了解三晋大地春耕备耕和农民生活情况,听取农民对“三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思考: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有关比较
(1)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七、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2000.上海卷)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2、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2002.上海)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2002.天津文综卷)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D、“凡人之有鬼,必以其惑”即错觉假象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2002.天津文综卷)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20002全国卷)A、②④??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6、康有为“尊孔”,陈独秀“力排孔教”,两者的相同目的是:A、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B、借“尊孔”或“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群众C、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D、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2002.天津文综卷)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
8、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主要针对的是:A、封建迷信活动B、陈腐、艰涩的旧文学C、封建专制制度?? D、儒家传统道德9、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B、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核心 C、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给合 D、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材料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3: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4: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材料5:“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于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陈独秀问:(1)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2)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5中“尊重孔教”的真实用意何在?陈独秀主张“必排孔教”,有何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参考答案:1、A2、A?? 3、B??4、D?? 5、D??6、D? 7、C?8、D9C?10、(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3)真实用意:为复辟帝制服务;麻痹人民思想。积极意义: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4)从西汉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明朝以后,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课件33张PPT。孔子与儒家思想专题复习---------让儒家思想
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背景材料 】
2005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56周年。9月28日,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儒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国家旅游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28日上午,来自全 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美国旧金山市政
广场的祭孔活动
一、 儒家思想的
形成、发展和演变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2)战国时期 (3)秦朝时(4)西汉时 (5)两宋时期 (6)明朝时期 (7)洪秀全吸取儒家大同思想 (8)十九世纪末(9)辛亥革命后(10)新文化运动前期 (1)春秋时期1、春秋——创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
主张:
① “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④教育思想;B、荀子:
①主张自然运行有规律,要“制天命而用之”2、战国——发展:A、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
① “仁政”,“民贵君轻” ;
②“政在得民”,宽刑薄税,反对苛政;②最早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3)秦朝
----崇法排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 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4)西汉
------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为核心,为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正统思想。(5)两宋时期 ——“理学”成为主要的哲学思想 “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故要“存天理,灭人欲”。 宋代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道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代表人物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6)明清
----空前强化又受到冲击①明清两代,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②明朝时期,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③明末清初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对儒学提出挑战。(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对儒家思想及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7)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 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
(8)十九世纪末
---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 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
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9)辛亥革命后
----继续受冲击 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
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10)新文化运动前期
----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二、 儒家思想在中国不
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其原因1、孔子55岁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以求明主,历时十四年受尽冷落;2、西汉时追封孔子为公爵; 3、宋至清未孔子祭祀规模礼仪同祭天; 4、明后期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6、康有为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7、袁世凯祭孔令说: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8、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高呼”打倒孔家店”,批判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 5、 洪秀全对儒家“大同思想”的利用;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向瓦解封建制度正在确立,战乱频繁,新兴地主阶级急需强有力的手段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儒家思想提倡“仁”、德治、维护周礼,这些思想
主张无助于统一,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需求,
必然受到冷落。2、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主张“君权神授”、“天
人感应”、“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
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政治上
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 “独尊”。 3、儒家学说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符合了统治阶级
禁锢士人思想、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千方百计的维护。4、背景:中国开始卷入全球化浪潮,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5、作用:在当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吸收其大同思想,以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调动中下阶层参加反清斗争的积极性。 6、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性,不敢公开同封建正 统思想对立,因此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师,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促进维新思想的传播。 7、在辛亥革命失败、人们迷茫、失望之际,大搞“尊
孔复古”为复辟帝制和实行独裁服务。 8、袁大搞“尊孔复古”逆流,封建复辟、专制思想泛
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
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不受
重视压制独尊强化空前
强化利用全盘
否定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讨论:1、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 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ABCDE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精神的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华社3月8日电 胡锦涛总书记3月4日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讲话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认识与结论2: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方法论:
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认识与结论1: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尊老爱幼,敬贤尊师的思想;言必信的社会公德等,其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2002.天津文综卷)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2002全国卷) A、②④??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CD(3)、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称为“四子书”,为历代文人必读之书,地位十分重要。
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
①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
②这几本书中的理论都经历代实践,完全正确。
③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很注重思想控制。
④曾子、子思、孔子、孟子等人都倍受他们所处
时代统治者的重用。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D(1)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他的道德观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背景?(2)“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今天,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继续影响着中国并融入世界: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走向世界》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问题。(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贺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
(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倍受后人推崇;孔子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统治者注重“三孔”的修建与维护等。
(1)孔子主张“仁”,强调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爱人”“以德治民”。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
背景:春秋后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乐崩坏
作业: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主义者就封建专制问题提出许多思想主张。请回答:
(1)他们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2)上述基本观点有何不同?
(3)产生上述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 (1)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戊戌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民主主义者以民主反对专制,主张把中国建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未涉及制度;启蒙思想家提出用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民主主义者主张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戊戌时期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新文化时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大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