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车技 (林之云)
阅读字数:约1 330字 建议用时:20分钟 分值:20分 考查题型:第4题
阅读提示:父亲,一个温馨的称呼,也是与我们朝夕相处、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的梦想,他的车技,他的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美好的怀想,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能了解父亲的内心,感知他们的生活,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会因之想起自己的父亲。
①记忆中,家里一共有过两辆自行车。第一辆是苏联式,大梁弯下去的那种,刹闸靠脚往回蹬,在我们老家叫倒蹬闸。那车子模样浑圆,结实,座子是皮的,很厚,也很硬。
②我们兄妹三人,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父亲出身农村,弟兄四个,做了母亲家的上门女婿。在我们老家,被叫作倒插门儿。一个倒插门儿女婿,骑着那辆倒蹬闸自行车,一骑就是很多年。
③上世纪60年代末,家里添了辆新自行车,永久牌的,还是托北京的大姨找关系买的。车子从邮局寄过来,得专门请人来安装。那是一个夜晚,一个个纸箱子被拆开,来的人一件一件精心组装着它。全家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那里看着它诞生。虽然过去了很多年,到现在还记得它刚成型时的样子,黝黑锃亮,闪着不一般的光泽。
④父亲在县城一完小当老师,离家有一段距离。每到周末,父亲才骑车回家,住上一天,算是团聚。家里有什么事儿,父亲就骑着那辆永久牌去办。
⑤父亲生在农村,上过私塾,后来考上大专,学了师范,踢足球进过市队,写诗登过报纸,还写一手好毛笔字,也算得上多才多艺。可能是熟能生巧,也可能专门练过,反正印象里觉得父亲的车技很不错。
⑥奶奶的家在另一个县的乡下,离我们生活的县城有30多华里。兄妹三人里,只有我随了父亲的姓,所以每到过年,大都是我跟父亲回老家。
⑦那时,自行车后座上就会装得满满的,大米、白面、菜籽油,还有猪头和猪下水。面袋子垂在两旁,其他的在座位上摞起来,用绳子来回捆好几道,结结实实的。
⑧一切准备停当,我就坐到大梁上,跟着父亲,骑行好几个小时,回到老家。现在想想,那么漫长的归程,对父亲的车技是很好的历练。
⑨平时出门,有哥哥在的时候,坐大梁就成了他的专利。因为两个人都小,上不了后座,哥哥就先在大梁坐好,接着,父亲手持双把,蹲下身子,让我从后面搂住他的脖子,再站起来,我就吊在他的身后。然后,他偏腿上车,我趁势站上后座,再顺着父亲的腰慢慢向下挪,出溜着坐好。下车的时候,完全是上车时的回放。有时候,我先不坐下,就那样站着,看看四周的光景。
⑩立在自行车上,自然就有了高度,风大的时候,难免有些紧张。有一次,我正站着,一阵风过来,将帽子吹落了。我下意识地伸出双手,捂向头顶。父亲感觉到了,惊诧地喊了一声。我赶紧收回手,重新搂紧他。那次历险,父亲后来提起过好多次,每次说完,都开心地轻笑几声。
?如果出门时再加上母亲,我就只能一直站在自行车上,有了前次的经历,我的手再也没敢离开过父亲的脖子。
?妹妹比我小5岁,有了她之后,一家人出行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母亲要抱着她坐在后座上。现在想起来,父亲就像一个杂技演员,骑着一辆满载的自行车,行走在故乡的人流里。
?那时候,父亲的确还很年轻,妹妹出生那年,他不过37岁,比我们现在还要小不少。等我们慢慢长大以后,全家人一辆车出行的情景,就再也没有了。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也渐渐散落了骨架。再后来,父亲得了脑血栓,半身不遂,从那之后,就再也没骑过车子了。
?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个年轻的父亲,骑在自行车上的时候,会有什么感受,兴奋,骄傲,还是幸福?而现在,即使想问,也永远不会有答案了。
?我知道,我的父亲肯定不是天下最好的父亲,但他的车技,或许是全世界最少见的。每一次,当我随着他的身子腾空时,都会有一种飞的感觉。
(选自《齐鲁晚报》)
1.文章通过叙述哪几件事表现父亲的车技?试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⑩段中“那次历险”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答题技法详见P86考点解读]
全家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在那里看着它诞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构建与运用】 父亲的车技令作者称赞怀念,你的父亲也一定有令你称赞的地方,请用语言描述出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解析] 整体感知文意,明确要求概括的是“表现父亲的车技”的事。先确定答题区域为第⑦至?段,然后仔细审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作者分别写了父亲带着“我”回老家,父亲带着“我”和哥哥,父亲带着“我”和哥哥、母亲,父亲带着我们全家等。概括时依照“父亲带着……”的句式来写即可。
[答案] ①父亲带着“我”和米面等回老家;②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平时出门时的情景;③父亲带着“我”、哥哥和母亲一起出门时的情景;④有了妹妹之后“我们”一家人出行的情景。
2.一次,“我”站在自行车上,风吹落了“我”的帽子,“我”急忙伸手捂向头顶;之后在父亲的惊诧声中赶紧收回手,重新搂紧他。
3.[解析] 分析句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这一段是文章的结尾,结构上应起到照应题目、深化中心的作用。内容上,采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童年的回忆。
[答案] 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对父亲及其车技,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4.[解析] 由“在那里看着它诞生”可判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解答时依照答题模式,结合句意分析。
[答案]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诞生”一词赋予新自行车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人对新自行车的期待。
考点解读
考点——拟人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考点解读】
拟人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所谓拟人,就是将人类以外的各种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有形的、无形的事物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情感、行为举止及言语表现等。
【技巧点拨】
拟人手法的作用有:①更有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情感,增强语言的亲切感;②描绘形象,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③表意丰富,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立体。答题时可以从作用入手,结合文本,整体把握。
答题模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它……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5.[解析] 本题为开放题,只要点明父亲令你称赞的地方,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答案] 示例:爸爸的修理技术高超,家里许多东西坏了都是爸爸修的。有一段时间,外婆家的电视屏幕最上面总会出现一条白线,外婆找来了修理工,可还是修不好。爸爸拿着工具箱来到外婆家,他先用螺丝刀把电视外壳拿下来,取出线路板,进行仔细的检查,终于找出了问题的所在。修完后,爸爸将它重新装好一调试,真的修好了,屏幕十分清晰。
独腿人生 (罗伟章)
阅读字数:约1 540字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7分 考查题型:第3题
阅读关键词:普通人 坚强不屈 与命运抗争
阅读提示:本文写了“我”搭三轮车到朋友家议事的生活片段,这本是生活中极平常的一件事,折射出的却是车夫独特的人格魅力。诚信、倔强、自尊、善良的品性,成了这个普通人身上最耀眼的闪光点,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与感动。
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到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②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我当然不想坐,可四周就只有这一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2倍呢。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③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个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以上的年纪。
④车行了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人只有一条腿!
⑤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⑥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和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⑦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的筋一根根绷起,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⑧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⑨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
⑩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
?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也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到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到?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了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事完,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选文有删改)
1.第⑧段中,看到车夫艰难地爬上了坡后,“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事完,朋友留我吃饭”,“我”为什么“坚决拒绝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答题技法详见P85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车夫是一个具有很多优秀品质的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车夫的形象。(写出三个方面且语言通顺即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季羡林)
阅读字数:约1 310字 建议用时:20分钟 分值:22分 考查题型:第1题
阅读提示: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是操劳的象征,更是温暖的记忆。作者回忆了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三双长满老茧的手,说明他们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既温馨,又饱蘸情感,读之令人动情。
①有谁没有手呢?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手,已经平凡到让人不再常常感觉到它的存在了。
②然而,一天黄昏,当我乘公共汽车从城里回家的时候,一双长满了老茧的老妇人的手却强烈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像吸铁石一般吸住了我的眼光。我不由得深深地陷入回忆中,几十年前的往事蓦地涌上心头。
③我当时只有五六岁,就喜欢帮助大人在豆子地里干活。在这时候,我的兴致是十分高的。我跟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捉到一只蚱蜢,要拿给她看一看;掐到一朵野花,也要拿给她看一看……总之,这一片豆子地就是我的乐园,我说话像百灵鸟,跑起来像羚羊,腿和嘴一刻也不停。总想用最高的速度摘下最多的绿豆荚来。但是,一检查成绩,却未免令人气短:母亲的筐子已满了,而自己的呢,连一半还不到哩。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关键就在母亲那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上。
④这一双手看起来很粗,由于多年劳动,上面长满了老茧,可是摘起豆荚来,却显得十分灵巧迅速。我注视着它,久久不愿意把眼光移开。从那以后,这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在我的心里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
⑤后来长大了几岁,我离开母亲,到了城里跟叔父去念书,代替母亲照顾我的生活的是王妈,她也是一位老人。
⑥每到夏末秋初,正当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也是王妈搓麻线的时候。我转过身来,侧着身子躺在那里,借着从窗子里流出来的微弱的灯光,看着她搓。最令我吃惊的是她那一双手,上面长满了老茧。这一双手看上去拙笨得很,十个指头又短又粗,像是一些老干树的枝子。但是,在这时候,它却显得异常灵巧美丽。这使我感到十分有趣。这一双手左旋右转,只见它搓呀搓呀,一刻也不停,仿佛想把夜来香的香气也都搓进麻线里似的。
⑦去年秋天,我随着学校里的一些同志到附近乡村里一个人民公社去参加劳动。一位老大娘走上前来,热心地教我们:怎样抓玉米秆,怎样下刀砍。在这时候,我注意到,她也长有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我虽然同她素昧平生,但是她这一双手就生动地具体地说明了她的历史。我用不着再探询她的姓名、身世,还有她现在在公社所担负的职务。我一看到这一双手,一想到和母亲、王妈的同样的手,我对她的感情就油然而生,再说什么别的话,似乎就是多余的了。
⑧就这样,在公共汽车行驶声中,我的回忆围绕着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连成一条线,从几十年前,一直牵到现在,集中到坐在我眼前的这一位老妇人的手上。这回忆像是一团丝,愈抽愈多。它甜蜜而痛苦,错乱而清晰。在我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双长满老茧的手,现在似乎重叠起来化成一双手了。它在我眼前不停地晃动,体积愈来愈扩大,形象愈来愈清晰。
(节选自季羡林《朗润集》,有改动)
1.本文围绕“长满老茧的手”展开情节,请结合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6分)[答题技法详见P85考点解读]
事件
内心感受
母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王妈:用长满老茧的手灵巧地搓麻线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大娘:用长满老茧的手教我们砍玉米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画线句子写道:“它甜蜜而痛苦,错乱而清晰。”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⑧段“它在我眼前不停地晃动”中的“它”指代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写“我”在公交车上见到一位老妇人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品质】 你的身边是否也有“长满老茧的手”?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双“长满老茧的手”的感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字典:【蓦地】 出乎意料地;突然。
【探询】 探问,即试探着询问(消息、情况、意图等)。
【奥妙】 (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素昧平生】 一向不相识。
【油然而生】 很自然地产生。
积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独腿人生
1.[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细读文本可知,“我”看到他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佩服代替了同情。
[答案] 开始“我”同情他、可怜他,觉得他谋生很不容易;后来看到他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佩服代替了同情。
2.朋友对人力车夫的鄙视引起了“我”对朋友的强烈不满,“我”和朋友之间在思想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距离,因此“我”坚决拒绝同朋友一起吃饭。
3.(1)[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其中“蹬着”“倾斜”等词描写了车夫蹬车的动作,表现了其蹬车的艰难以及抗争命运的不屈品质。
[答案] 运用了动作描写,“蹬着”“倾斜”等词描写了车夫蹬车的动作,表现了其蹬车的艰难以及抗争命运的不屈品质。
考点解读
考点——动作描写及其作用
【考点解读】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动作,就势必能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等。
【技巧点拨】
动作描写的主要作用有: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显示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等;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分析动作描写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时,先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指出是动作描写,再分析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车身的摇晃和抖动,也从侧面表现出车夫蹬车的艰难和其坚强的性格。
4.车夫为人诚恳、善良;身残志坚,自食其力;乐观自信,自尊自爱;等等。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1.[解析] 整体感知选文,第③④段写的是母亲,抓住“由于多年劳动,上面长满了老茧,可是摘起豆荚来,却显得十分灵巧迅速”一句,结合表格内的提示,不难概括出第①空的答案。然后依据这种方法,第⑥段能够找到“最令我吃惊的是她那一双手”“这使我感到十分有趣”,第⑦段写老大娘,能够找到“我对她的感情就油然而生”,据此回答第②③空即可。
[答案] ①用长满老茧的手迅速(灵巧)地摘豆荚 ②吃惊、有趣 ③肃然起敬
考点解读
考点——梳理文章的情节
【考点解读】
文章的情节指的是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过程。梳理文章的情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该考点在现代文阅读中越来越重要。
【技巧点拨】
梳理文章的情节,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先确定梳理的区域,然后依据要求梳理概括。具体可以依照以下几步进行:①整体感知,梳理概括;②把握线索,梳理概括;③借助要素,梳理概括;④抓住场面,梳理概括;⑤分析结构,梳理概括。
答题模式:确定梳理的线索+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2.[解析] 先进行判断,然后说明原因。分析原因时,要先分别解释“甜蜜而痛苦”与“错乱而清晰”的原因。
[答案] 不矛盾。“甜蜜”是因为母亲、王妈和人民公社老大娘的手带给“我”的是美好的回忆,“痛苦”是因为这些都成了过去;“错乱”是指“我”的回忆跨越了几十年,且包含了对母亲、王妈和人民公社老大娘等多个人物的手的回忆;“清晰”是指“我”的回忆一直围绕着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并且“我”对每双手的记忆都是非常深刻的。
3.[解析] 此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要到代词的前面去寻找。本题抓住“在我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双长满老茧的手,现在似乎重叠起来化成一双手了”不难确定指代内容。
[答案] 它指在“我”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双长满老茧的手重叠化成的一双手。
4.[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在内容上,正是老妇人长满老茧的手,触发了“我”的回忆。在结构上,为下文写母亲、王妈和老大娘的手作铺垫。
[答案] 内容上,交代“我”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妇人长满老茧的手,触发了“我”的回忆;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回忆过去生活中遇到的“长满老茧的手”作铺垫。
5.[解析] 本题为开放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拓展文本的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我的身边,也有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它温暖而质朴,从小到大呵护着我,那就是奶奶的那双手。这双手如文中所说的一样,长满老茧,但异常灵巧,它对于我来说,就是童年记忆中的温暖。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阅读字数:约1 720字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8分 考查题型:第3题
阅读关键词:尊重 宽容 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
阅读提示:作者用第一人称,叙写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给人带来的不仅是曲折的故事,还有冷静而理性的人生思考。相信读完这篇文章,每一个读者都会“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家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咝咝咝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1.老编辑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着。阅读选文,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3分)
故事情节
老编辑的情感、态度
中年妇女走进车厢
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脸色更难看了
中年妇女忘带身份证
毫不客气地提出投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1)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写老编辑对中年妇女的误会,有什么好处?(3分)[答题技法详见P85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处作者表示“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作者能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请写出三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①中年妇女把零食摊放在桌上,嗑的瓜子壳扔了一地(或:中年妇女在车厢里嗑瓜子、吃零食) ②中年妇女热心照顾发病的老编辑 ③内心感激,连声道谢(愧疚)
2.(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多种零食的味道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令人不快的味道充斥着整个车厢,引人反感。(意思对即可)
(2)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中年妇女照顾老编辑时体贴、忙碌的情形,体现了她待人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意思对即可)
3.[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运用的写作手法的理解。结合老编辑对中年妇女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这样写其实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前面写老编辑对中年妇女的怀疑、瞧不起,后面写老编辑对中年妇女的愧疚、敬佩之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体现中年妇女的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以及深化文章的主题。
[答案] 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形成了对比,突出体现了中年妇女的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极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考点解读
考点——欲扬先抑的手法及其作用
【考点解读】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又叫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欲扬先抑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低处落笔。
【技巧点拨】
欲扬先抑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是“抑”;后写……,是“扬”,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②突出强调了……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③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④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主题。
4.示例:①不可“以貌相人”;②对与自己不同阶层或不同类型的人要宽容以待;③公共场合要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④要做一个善良友爱、乐于助人的人;⑤不必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一时误解,坚定地做一个“好人”。(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