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的沙克尔顿 (齐邦媛)
阅读字数:约1 420字 建议用时:20分钟 分值:17分 考查题型:第5题
阅读关键词:探险 勇敢无畏 团队精神
阅读提示:1914年8月1日,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率领27名队员,乘坐蒸汽帆船“坚毅号”前往南极。但在沙克尔顿登上南极前,“坚毅号”不幸被浮冰困住,在威德尔海漂流了十个多月后,最终还是沉没了。在恶劣的环境下,沙克尔顿没有放弃,他冷静、沉着,带领队员绝地求生,平安归来。
①1914年8月1日,包括沙克尔顿在内的28位骑士,乘木船离开伦敦,赴南极探险。沙克尔顿根据家庭的座右铭“坚毅必胜”,把木船命名为“坚毅号”。
②12月5日,“坚毅号”离开南乔治亚岛。第二年的1月8日,“坚毅号”到达南极边缘的威德尔海之后,就身陷冰川之中动弹不得,并随冰雪漂移了10个月,其中包括南极长达数月的漫漫严冬。就在夜夜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聊以蔽体的船只最后也被巨大的冰坨压毁。10月27日,沙克尔顿下令弃船。11月8日,随队摄影师赫黎冒险潜入困陷冰海的木船,抢救回部分珍贵的底片。11月21日,“坚毅号”沉没。
③他们尝试徒步穿越冰雪的大海,但每天行程连3千米都达不到,体能消耗却无比巨大,最后沙克尔顿毅然决定放弃前行,就在浮冰上扎营。
④在食品、衣服、遮蔽物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沙克尔顿和他的船员在冰天雪地中整整露营了5个月。这5个月中,为了鼓励船员的斗志,在与船员同样身心疲惫的情况下,沙克尔顿仍然谈笑风生,并不时在冰上翩翩起舞,而这时,他们几乎所有的食品都已吃完,只能靠企鹅肉和冰雪维持生命。
⑤当探险队员随冰漂浮到北面开放水域后,他们立即启用弃船时抢救出的三艘小救生艇,经过了7天艰苦的海上旅程,齐心协力勉强航行到荒芜的大象岛。而大象岛是一个远离航道的无人岛屿,留在那里也只有死路一条。
⑥眼见船员们的体能和精神都濒于极限,沙克尔顿知道不能再等了。1916年4月24日,沙克尔顿决定与另外4名船员乘坐一艘22英尺长的救生艇“加兰号”开始一项几乎不可能的自救行动,目标是横渡约1 300海里波浪滔天的海面,到设有捕鲸站的南乔治亚岛求救。
⑦5个人在狂风怒海中航行了17天,“加兰号”奇迹般地到达了南乔治亚岛人迹罕至的南岸。因风太大,“加兰号”无法靠岸,他们不得不在一会儿飞上半空,一会儿又好像要沉入谷底的救生艇上苦熬过一个晚上。
⑧但是,捕鲸站设在南乔治亚岛的北岸。几个面带冰屑、手脚几近麻木的人在沙克尔顿的带领下,仅靠一根绳索、两把冰镐,在留下两个体弱的队员后,另两位队员随沙克尔顿在30个小时内奇迹般地横越了被认为飞鸟都不能飞越的42千米高山冰川,走过了从来无人涉足的南乔治亚内陆,准确抵达了北岸的当尼斯捕鲸站。
⑨捕鲸站站长目瞪口呆地望着3个似乎是从天而降、似人似鬼的物体发问道:“你们是谁?”
⑩走在最前面的人开口说话:“我是沙克尔顿。”
?深知此行并相信“坚毅号”已无任何生还希望的捕鲸站站长——一个壮如铁塔的铮铮汉子闻言转身掩面而泣。
?这一天是1916年的5月20日。
?5月23日,尚未恢复的沙克尔顿在接到留在南乔治亚岛的两位队员后,又急不可待地借船开往大象岛去营救留在那里的23个船员。所有的人都劝阻他,要他留在捕鲸站休息,由别人前往营救,但沙克尔顿坚决不同意,他说他一定要亲自去,因为出发前他答应过他们。
?8月30日,当第4次出发的营救船只终于驶进大象岛时,心情激越的沙克尔顿两眼直盯着前方,当隐约有人影可辨时,沙克尔顿便急着清点人数:1、2、3、4……23。
?“他们都在那里!他们全都在!”
?沙克尔顿因狂喜而泣,回头向营救船上的人们反复大喊:
?“他们全都在!”
?“他们全都在!”
?“他们全都在!”
?沙克尔顿终于如约接走了当初留在大象岛上的23名船员。
从1914年8月1日起航,到1916年8月30日救出所有队员,这场被永载史册的航行与绝境再生的故事共历时两年零一个月。
这是一次失败的航行,却成为人类历史上英勇和顽强斗志的典范。
(原文有删改)
1.补全“坚毅号”船员们历险的过程,填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3分)
①尝试徒步穿越冰雪的大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⑤23名船员全部获救
2.第②段多处运用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中加点的“物体”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沙克尔顿在数到留在大象岛上的23人一个不少时,连续大喊“他们全都在”,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答题技法详见P89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②在浮冰上扎营 ③航行到荒芜的大象岛 ④到设有捕鲸站的南乔治亚岛求救
2.真实地记录了“坚毅号”从离开南乔治亚岛到沉没的全过程;表明“坚毅号”被困时间之长;突出随从摄影师赫黎潜入困陷冰海的木船的艰难与底片的珍贵。
3.认为“坚毅号”已无任何生还希望的捕鲸站站长,怎么也想不到沙克尔顿等人还活着,突出了捕鲸站站长吃惊的程度;表明沙克尔顿等人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
4.反复。突出了沙克尔顿看到全体船员还活着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5.议论。点明了事件的伟大意义,升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沙克尔顿等探险英雄英勇、顽强精神的赞美之情。
考点解读
考点——议论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考点解读】
议论,即分析评论客观事物,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议论的作用有:①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②明确文章的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主旨;③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如《伟大的悲剧》一文,最后一段中,作者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斯科特等人的赞誉,在全文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技巧点拨】
常见的议论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夹叙夹议,即一边叙述一边议论。可先叙而后议,亦可先议而后叙。要使议和叙紧密联系,使议出自叙,言简意赅。
(2)寓理于情,即把议论融入抒情之中,借抒情阐发道理。
(3)借端生议,就是由所描绘的事物联想发挥而进行议论。这种议论必须与所描述的事物有内在联系,同时又要展开联想,不能拘泥于描述对象本身。
(4)寓议论于篇外,即在文章开篇或结尾之处,加上既有独立性,又与篇章内容有某种联系的议论性文字。
将海啸挡在海之外 (钱昱辰)
阅读字数:约1 380字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4分 考查题型:第3题
阅读提示: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水剧烈运动。海啸发生时,呼啸的海浪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3004年12月26日,凌晨的爪哇。
18岁的凡穗柯早已在船上酣然入睡。然而,就在下一秒,震耳欲聋的声响侵入了他的耳膜。哦,又打雷了吧。没事,屋顶有避雷针。他翻了个身,鼾声依旧如雷。
一不留神,从床上跌了下来。凡穗柯抚了抚起包的额头,想爬回床。有点奇怪,又做噩梦了?怎么鼻息这么艰难,四肢怎么像被捆着一样,几乎不能动弹。他奋力捶了捶前胸,想弄明白发生了什么。
刹那间,滔天巨浪疯狂地掀起了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侥幸没溺死的船员们又被强行分扯开了。当然,包括凡穗柯。紧接着,他们被大浪挤出了船。
……
凡穗柯无力地瘫在了岸前。当他再次探出双手的时候,他的指尖触碰到了陆地上的一摊淤泥。一双有力且陌生的手拉住了他的胳膊,把他拖了上来。
他闻到了久违的饭香,一阵狼吞虎咽后,他想问问帮助自己的人姓甚名谁。谁知,那个陌生的好心人早已不见踪迹。
二
后来的他,变得深沉而忧郁。到东京求学后,他还经常梦到那一晚的惊涛骇浪,以及从鬼门关溜达一圈的惊心动魄。他常有这样一个念头:能否把那近乎无坚不摧的海啸波浪拦截住,再加以转化呢?他钻入了东京大学的实验室,废寝忘食地研制共振器,这花去了他将近两年的时间。
那天,眼睛布满血丝的他,在一个巨型水池中放置了一个高频共振器排成的周期阵列。然后,他打开了闸门,跃跃欲试地旁观着。他很快发现,即使是水速为700公里/小时的咄咄逼人的波浪,也完全被这个共振区拦截住了。后方依旧是潺潺细水。与此同时,共振器头顶的小灯泡也一齐亮了起来。这驱散了他心里的阴霾。
他豁然开朗了。这表明,高频共振器群完全抵挡得住海啸的疯狂入侵,只是数量问题罢了。并且,波浪能被削弱之后还能转化为电能。这项重大成果,被他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3008年6月版上。
他一鼓作气,准备继续钻研下去。这时,实验室里走来一位和他年纪相仿的青年。“你好,我叫小早川伦芹,来自福冈,希望你对我还有一丝的印象,我应该能够在这方面助你一臂之力。”
哦,想起来了!三年前,那双手,那顿饭。
数次改良后,凡穗柯驾驭共振器的技术已经得心应手。
又是一个三年。凡穗柯和伦芹来到了棉兰岛,当年的滔天巨浪,也给这片海滩刻上了一抹沧桑的印记。“近期已有相关人员研究预测,至多一个月后,本市将发生7.8级强震。”新闻如是播报。他们二人的心怦然一震,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他们不屑于再当一个大难后的幸存者,而要成为抵挡天灾的勇敢者。
在取得了棉兰当地政府的鼎力相助后,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凡穗柯和伦芹二人动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在棉兰岛周边曲折、蜿蜒的海岸线上密密麻麻地安装了改良后的共振器。这些共振器犹如一道又一道铜墙铁壁,屹立在海防线上。
三
一个月后海啸如期而至。远处很快传来震天动地的波涛声。他们背对背,攥着拳,紧闭双眼。几滴冷汗,从他们的衣衫中冒了出来。
短短几分钟,声响愈来愈弱……半小时,两小时,一天,依旧没有任何动静。他们鼓起勇气上了海滩,游鱼惬游如故,棕榈叶摇曳似初。成功了!他们满心欣喜:海啸完全被阻隔在了几道共振防线之外!
又过了半年,棉兰原居民陆陆续续搬了回来。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岛上早已增添了数座大型发电厂。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富饶的海洋迪士尼乐园将屹立在棉兰岛中部海域,岛上居民安居乐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凡穗柯和小早川伦芹对此坚信不已,这个梦想指日可待。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2期,有删改)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驱散了他心里的阴霾”中的“这”指代什么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二人的心怦然一震,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题技法详见P90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一部分中写道:“谁知,那个陌生的好心人早已不见踪迹。”在结构上,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凡穗柯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昂诺夫:太空漫步第一人 (温莎)
阅读字数:约1 280字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5分 考查题型:第1题
阅读关键词:勇敢无畏 先行者 战胜恐惧
阅读提示:列昂诺夫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他在苏联的知名度仅次于加加林。1934年5月30日,列昂诺夫出生于俄罗斯克麦罗沃州。1965年3月18日,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列昂诺夫与巴维尔·别列亚耶夫一起升空。11时34分,列昂诺夫身穿约90公斤的航天服,带着“生命保障系统”背包,系上一根特制的安全带,从飞船外舱口一跃进入茫茫太空。列昂诺夫因这次太空之行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永远载入航天史册。
对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来说,半个世纪前那场历时12分钟的太空漫步尽管短暂,却是人类进军宇宙的一大步。因此这一壮举也超越了政治藩篱,为后世传颂。
宇宙中的一切过目难忘
今年80岁的列昂诺夫精神矍铄。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楚记得自己拥抱太空的感受。“地球是圆的。”列昂诺夫告诉法新社,从黑暗的太空俯瞰地球,他惊讶地发现,祖国苏联清晰可见,“我立刻看到了黑海和克里米亚半岛,然后向‘左’看到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还有一小部分意大利。这幅印在脑海中半个世纪的画面,不是地图,而是我亲眼所见。”
“我还找到了波罗的海和我生长的加里宁格勒湾”,透过护目镜,列昂诺夫贪婪地观察着浩瀚的宇宙,“星星围在我身边,阳光极其刺眼,光线好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天地间仿佛只剩我一个人,整个世界万籁俱寂”。列昂诺夫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网站采访时承认,进行太空行走的过程中,绝对的死寂令他心生恐惧,“我可以十分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现在想起这种感觉,我依然感到难受”。无论如何,这段珍贵的经历永远铭刻在了他心中,“每每想起在太空中见到的一切,我就会心跳加速、呼吸困难”。
太空漫步背后险象环生
尽管列昂诺夫足够优秀,但进入太空的实际过程依然充斥着不确定性。“上升2号”发射前夕,经过18个月强化训练的列昂诺夫正踌躇满志,却得悉飞船可能有点问题。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继续等待9个月,或者坐上有缺陷的飞船“拼一把”。
当时,美国的太空行走计划已进入最终阶段,苏联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我们选择了后者,这与勇气无关,我只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列昂诺夫告诉英国《卫报》的记者。
1965年3月18日10点整,“上升2号”顺利点火升空,不久便进入既定轨道,开始自由飞行。时不我待,全身披挂的列昂诺夫小心翼翼地打开气闸舱的舱盖,由一条15.35米长的特制安全带拴着,踏出了人类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辉煌壮丽的宇宙让列昂诺夫有些迷失,而当他冷静下来,一连串麻烦已接踵而至。他发现,出舱后的气压差令宇航服急骤膨胀,“8分钟后,我明显感到宇航服的变化……我的指尖感受不到手套的存在,我的脚在靴子里晃荡,我甚至无法按到相机的快门”。
飞船一点点接近日落轨道,宇航员必须在暗夜降临前返回。然而,肥大的宇航服将他卡在了舱外。知道时间紧迫,列昂诺夫飞快地计算一番,果断调低了宇航服内部的压力。
“所有可能的后果我都知道,可当时的我别无选择。”列昂诺夫告诉记者,按规定,他该向莫斯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自己的任何举动,但为避免引发恐慌他没这么做,“那种情况下,没人能帮我”。好不容易挤进舱门,另一个问题又来了。由于事出仓促,列昂诺夫让自己的头,而不是脚先进入舱内,他需要把自己“调过来”。这个在地球上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到了太空里却成为严苛的考验——膨胀的宇航服几乎将船舱塞满,最后,列昂诺夫只得再次冒险调低宇航服内的压力,用尽全身力气,才将舱门复位。不难想象,短短12分钟里,列昂诺夫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他告诉英国广播公司:“我平时很少出汗,但那天我的体重减了5.4公斤,每只靴子里灌进了3升汗水。”
即便险象环生,他还是很快忘记了疲惫。因为,飞船里的同伴正兴奋地向地球报告:人类已走进太空!
(选自《青年参考》,有删改)
1.概括列昂诺夫在拥抱太空时的见闻和感受。(3分)[答题技法详见P90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尽管列昂诺夫足够优秀,但进入太空的实际过程依然充斥着不确定性。”结合文章说说列昂诺夫遇到了哪些险情,他又是如何应对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航天事业危机重重,需要勇敢地去面对,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的勇敢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列昂诺夫身上有什么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字典:【接踵而至】 指一个接一个地来。比喻来的人相继不断或事情不断地发生。
【万籁俱寂】 一切声音都停息了,形容四周非常寂静。
【踌躇满志】 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积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独腿人生
1.海难过后,凡穗柯废寝忘食地研制共振器,和伦芹一起,在大家的帮助下,把共振器安装在即将发生海啸的棉兰岛海岸线上。
2.即使是水速为700公里/小时的咄咄逼人的波浪,也完全被共振区拦截,共振器群实验成功。
3.心理描写。“一震”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紧张,“只有”则说明时间紧迫,这句话准确地表现了凡穗柯和伦芹对共振器能否阻挡海啸的期待与忐忑之情。
考点解读
考点——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考点解读】
心理描写是指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最常见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精彩的心理描写能够凸显人物的性格品质,反映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心理状态,使人物的形象丰满有致,使情感的表达直达人心,使文章的中心突出明晰。常考题型:①简要分析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②联系上下文,揣摩“我”此时的心理活动。③补充某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技巧点拨】
分析心理描写的方法:
(1)紧扣神态描写,揣摩人物心理。人物的神态许多时候就是人物的心理的外化,所以通过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可以弄清楚人物的心理,进而把握人物的性格与品质。
(2)抓住动作描写,揣摩人物心理。人物的行为通常是受其心理支配的,所以通过抓取对人物的动作描写,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心理状况,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3)分析环境描写,揣摩人物心理。特定情形下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心理,抓住这种环境描写有助于揣摩人物心理。
答题模式:通过……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
4.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示例:勇敢坚持,执着探索,无私无畏。(意思对即可)
列昂诺夫:太空漫步第一人
1.①他看到地球是圆的,还可以看到他的祖国苏联和一些周边国家;②星星围在他身边,阳光极其刺眼,光线好像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③整个世界万籁俱寂,他可以十分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
2.险情一:飞船可能有点问题。应对:坐上有缺陷的飞船“拼一把”。
险情二:出舱后的气压差令宇航服急骤膨胀。应对:飞快地计算一番,果断调低了宇航服内部的压力。
险情三:好不容易挤进舱门,由于事出仓促,列昂诺夫让自己的头,而不是脚先进入舱内,他需要把自己“调过来”。应对:再次冒险调低宇航服内的压力,将舱门复位。
3.①勇敢地坐上有缺陷的飞船;②战胜太空绝对的死寂带给他的恐惧;③面对一连串的麻烦,冷静地去解决。
4.示例:①刻苦训练、全面发展;②勇敢无畏、不怕牺牲;③沉着冷静地面对突发情况。
心态清零三上太空 (苗向东)
阅读字数:约1 800字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4分 考查题型:第2题
阅读关键词:清零心态 积极进取
人物评价:景海鹏曾经是“神舟七号”航天员,这次又脱颖而出,一是因为他积极备战,二是他保持了很好的飞行状态。重返太空是飞行过和没飞行过的航天员都非常羡慕的事情。他最大的特点是细心,不仅地面训练非常严谨,生活中也非常活跃。(杨利伟评)
①航天员是风险非常高的职业,所以有个行规:“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只能去太空一次。”可是当2008年景海鹏顺利完成“神七”飞行后,从紧张的任务中脱离,还未来得及修整喘息时,师弟敲开景海鹏的门,赫然看到了满屋的学习资料。师弟诧异地问:“师兄,你这是干吗?”他笑了:“准备下次任务。”“可按规定我们不能参加‘神八’任务选拔啊?”“那还有下下次呢?”之后“神九”他果然主动请战,要求再上太空。领导说:“你该有的都有了,还不满足啊?”“哎呀,上次时间太短,还没有什么感觉,就回来了。”但领导不同意,说这是为了他的身体和安全考虑,可是他却说:“世界上有的航天员已经飞行7次,有的航天员一次任务飞行四百多天,累计飞行800天,和他们比我还是一名新兵。”最后领导只好同意。取得成功后,很多人沉浸其中,享受鲜花和美酒,这样成功就到此为止。唯有把心态清零,空瓶子才能重新装水。
②景海鹏是农村娃,当初父亲让他当兵就是为了有口饭吃,但他的梦想却是当飞行员。考上航校后,在第一次游泳考试中,他就获得了中队第一个嘉奖。当他当上飞行员,驾驶飞机飞翔在蓝天上时,他第一次打靶又打出了最好成绩。再后来他成了航天员,成了家乡人和父母的自豪。当他驾驶“神七”圆满返回时,被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老爹说:“不知道俺这辈子烧了什么高香!”后来景海鹏当选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荣誉已经让很多人望尘莫及了,可他却还想着上天。家人说:“那些荣誉够你享一辈子福了。”可他觉得那些都过去了。就这样“神九”他又飞上了天,并当选2012年“中华儿女年度人物”。可是他却觉得自己还能飞,就这样,在2016年10月,他开始了第三次飞天。昨天的成绩、荣誉,已成为过去,冠冕是光辉,也是束缚。一个人只有摆脱了过去的束缚,才能不断迈步向前。景海鹏把成功忘掉,面对新的挑战,这是多么勇敢的出发。
③“神九”,景海鹏又圆满完成了任务,他已经成为中国航天史上上天次数最多的人了,可是他再一次从零开始。这次任务与过去不一样,他不仅要当驾驶员,更要当科学家,要给自己做B超、查心脏,临床医师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训才能给病人看病,而他只训练了不到半年时间。几十项实验都需要他学习相关新知识,而且在大脑充血失去重力的情况下,他要头脑清楚,条分缕析,不能出一点错误。有时遇到困难,他也会想这么拼为了什么,但他马上就把念头掐灭了,逼着自己想是还没有掌握哪些知识点、哪些技能,想的是补齐弱项,他是在逼着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追求新的高度。备战“神十一”时,整整一年时间,他几乎没有出过航天城,几乎没有双休日,每天晚上12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觉。景海鹏逼着自己找到初心,就像他成为航天员的第一天一样,只有探索,只有激情。
④景海鹏成为“英雄”,社会活动多了起来,但他没有留恋这些,而是放下鲜花和荣誉,投入新的训练。他训练的劲头,还像过去一样拼命。航天员进行手控交会对接如同“百米
穿针”,对航天员的空间位置判断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心理素质都是极大考验。一周能安排两次模拟训练,但他还不满足,要求加班加点进行训练。在进行了1 500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之后,景海鹏的成功率保持在百分之百,他不看任何参数也能准确对接,远远超过了工程专家对他们的要求,也超过了自动对接的精度。他对搭档说:“虽然我们达到了100分,但100分并不是满分。我们无法想象在太空中会是什么样的状况,所以没有满分。”在他们进行了2 000次成功对接后,三人已经非常默契,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彼此都能心领神会。就这样,他们又飞了“神九”。
⑤如今,景海鹏快50岁了,已经成为将军,军衔超过了他的领导和同事。不过批准他再上太空时,杨利伟就提出:“从零开始。最后看哪一组的成绩最好,就确定谁。”景海鹏说:“好,一言为定。”所以备战“神十一”时,他把自己当成新兵,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位,哪怕是少校军官说他不行,他都可能再难上太空。“天宫二号”是太空实验室,快50岁的他,要跟年轻人一样去记忆近千页的飞行手册,要跟年轻人一样去重新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最后景海鹏硬是在技术、精神、心理方面保持了最高的水平,最后又在层层选拔中胜出。
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用三个“非常”评价景海鹏:“进取心非常强,素质非常全面,协调配合能力非常强。”而这“非常”,正是源于心态清零对景海鹏的塑造和完善,成为他提高自我的动力。人们问球王贝利哪一场进球最精彩,他的回答永远是“下一场”。为此,海尔的张瑞敏说:“只有把成功忘掉,才能面对新的挑战。”清零心态,能让人找到新的目标,成就新的辉煌。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3期)
1.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景海鹏“三上太空”的经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①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答题技法详见P90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心态清零”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文核心素养:写作素养】 选文中景海鹏因飞天的经历,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中华儿女年度人物”。请结合选文内容,为景海鹏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2008年,不负众望顺利完成“神七”飞行任务;2012年,圆满完成“神九”飞行,当选“中华儿女年度人物”;2016年,清零心态,第三次飞天。
2.结构上,引出下文,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内容上,为下文写景海鹏的三次飞天经历蓄势,突出景海鹏的英雄形象。
考点解读
考点——分析关键句(段)的作用
【考点解读】
分析关键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关键句(段),主要指在文章结构或内容上起重要作用的句(段)。理解文章关键句(段)的作用,要从文章整体出发,把握重要句(段)在内容表达及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常见题型:①某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②请简要分析某句(段)在内容及结构上的作用。
【技巧点拨】
(1)开头句(段):开头句(段)如果是写景,作用一般是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等。其他内容,其作用则包括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下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等。
(2)中间句(段):一般都是过渡句(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结尾句(段):内容上,总结全文,点题,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结构上,照应前文,使结构完整、严谨。
3.“清零”就是清空过去,从零开始。“心态清零”就是忘掉过去,做事情之前保持好的心态。作为航天员,成功地去太空一次已属不易,但景海鹏一次又一次找到新的目标,成就新的辉煌,这和他的“清零心态”是分不开的。
4.示例:站在领奖台上,我感到十分荣幸!在这里,我要感谢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和他们的默默付出、默默奉献。感谢社会各界的支持,所有荣誉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我会再接再厉,把国人的梦想带向更高、更远的太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