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偏见 (叶谭)
阅读字数:约1 100字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7分 考查题型:第1题
阅读关键词:阅读与偏见 经典阅读 阅读失衡
阅读提示:在阅读生活中,怎样阅读,阅读什么,才能让我们走出“迷障”?是不是只有“经典阅读”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仔细阅读本文,你的这些疑问都能迎刃而解。
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某种“迷障”。
②譬如,《复活》《战争与和平》《罪与罚》《白痴》,还有福克纳、肖洛霍夫、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等等等等。由一本书开启另一本书,由一位大师引出另一位大师。尽管阅读本身是愉悦的,但阅读的方向却是迷乱的。
③作为中文系出身的读者,每当我检阅自己的阅读结构时,就会惊异于自己在现当代文学阅读上的空白。为了追寻问题的根源,我仔细回想了站在我家书架前的情形。尽管书架上现当代作家的藏书相比于外国文学和古典文学确实少得可怜,但每次闲翻之时我还是能够注意到它们的存在。而在花花绿绿的书籍之中,我之所以将它们抽出来随即又塞了回去,甚至干脆摸了摸它的书脊线就算了,那必定是一种自己尚未察觉的偏见造成的。
④我想,这种阅读上的偏见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最好的名著都读不过来,还读什么现当代文学呢?二、中国现当代有文学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偏见,倒不是说我有与生俱来的傲慢。我细细推敲它的源头,于是想到了我曾受过的文学教育。在我所浸染的环境里,大部分人都抱持近似之看法,甚至某些激进的观点认为,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岂止是浪费时间,甚至是对审美品格的很大伤害。多年以前,这些令人痛快淋漓的执念我基本接受,多年以后,我也并不完全排斥。当我一个人徜徉在书海茫茫的图书馆里,不知不觉就会生发无力的慨叹。伴随慨叹而来的,便是庄子的那句名言:“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⑤然而多年来所谓的“经典阅读”告诉我,“名著情结”终究存在很大弊病。
⑥显而易见的弊病,莫过于阅读上的空白。当你身处一定热度的文学现场时,就难免会有些失落感。不过感情上的挫败倒还在其次,更糟糕的是所谓的“经典阅读”对人的“石化”作用。“经典阅读”在给我们带来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硬生生地把我们从地壳上拎起来,剥去身上的鲜活气息。于是一个刚从蒸笼里夹出来的热馒头,也很快变成了祭坛上的冷面疙瘩。相比于热馒头而言,冷面疙瘩对于沸腾生活的洞察力自然是逊色很多的。十几年前,我看到我的同学热衷于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由于长期的浸润和深深的迷恋,导致他们对其他向度和纬度的文学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兴致来。久而久之,就会有一缕古朴而闭合的气息萦绕在他们的身旁。
⑦我又想起了另外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诗人西川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谈到了
⑧鲁迅曾劝诫年轻人:“最好不看中国书。”这话就当时的语境而言,确实不无道理。但若奉为信条置于今日,就显示出它的局限性来了。阅读的偏见就像孩子的挑食,久之就会造成知识结构和审美趣味上的营养失衡。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想,这在阅读上也庶几适用吧?
(选自《文艺报》2018年1月12日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答题技法详见P62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具体说说造成作者“在现当代文学阅读上的空白”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热馒头”和“冷面疙瘩”分别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字音:浸染( ) 逊色( ) 萦绕( ) 劝诫( )
积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考点解读
考点——把握中心论点
【考点解读】
在议论文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是所有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而服务的思想观点。准确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理解议论文的关键。本考点题型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考查内容主要是提取或归纳中心论点,有时还兼顾对分论点的考查。
【技巧点拨】
(1)从位置入手找论点:论点往往在较为醒目的位置,可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处着手提取或归纳。分论点要注意从过渡句、段首或段尾提取。
(2)分析论题找论点:论题是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或对象。在阅读时,如能弄清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分析论据找论点: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我们可以作反向推理,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论据来挖掘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4)通过语言标志找论点:有些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通常会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所以”“总之”等;或有一些标志性词语,如“应该”“必须”“要善于”等。一般论点就是这些词语后面的语句。
答题模式: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进行表述,常用动词有“是”“要”“应该”等。
1.[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文章的中心论点有的有明确的句子,有的在行文之中体现,需要学生归纳。
[答案] 我们不要有阅读偏见,既要阅读经典名著,也要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2.[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找到答案。
[答案] 受接受过的文学教育以及一些错误的阅读理念的影响,只读经典,漠视了现当代文学。
3.[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品析。结合上下文,可以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
[答案] “热馒头”指思维活跃的人,“冷面疙瘩”指受“经典阅读”的影响而思维僵化的人。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所谓的“经典阅读”对人的“石化”作用。
4.[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文章第⑦段通过举例子,论证了所谓的“经典阅读”对读者造成的可怕遮蔽,也就是阅读偏见。
[答案] 举例论证。用翔实的例子,论证了“经典阅读”对读者造成的可怕遮蔽,也就是阅读偏见。
5.[解析]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要思考作者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论点,怎样论证的,然后概括回答。
[答案] 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的阅读现状,即在现当代文学阅读上存在空白;其次分析了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然后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阅读偏见的弊端;最后引用名言作结,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尊严是自己给的 (叶春雷)
阅读字数:约1 510字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6分 考查题型:第3题
阅读关键词:尊严 自律 尊敬
阅读提示:尊严到底是谁给的?作者为什么说尊严是自己给的?本文中,作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这个话题,阐释了自己的看法。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感强,论证有力。阅读后,或许能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思考。
①我们常常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尊严是别人给的,因为别人尊重我,我才有尊严。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是,因为自己有尊严,别人才会尊重我。
②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一部叫《先生》的专题片,有一集讲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48年,解放军占领张家口,即将进入北京。梅校长选择离去,他到了美国,管理清华大学的庚款奖学金。美国人曾经返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奖学金,帮助成立清华大学,并资助清华大学的优秀学生到美国留学。据专题片介绍,梅校长是出了名的“老抠”,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他给自己定的薪水是月薪300元。当时台湾当局觉得过意不去,要求梅校长将薪水提升到月薪1 200元,但是遭到梅先生的拒绝:“我自己定下的规矩,怎么能自己改动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梅先生的清廉,还有梅先生的慎独精神。手中握着这样大一笔基金,随便手松一点,就可以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而且政府也开了口了,何必如此自苦,甚至还近乎自虐?但梅先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如此严苛地对待自己,实际上,他让自己活得非常有尊严,这样才赢得大家的一致尊重。
③一个人的尊严,不是别人恩赐的,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是道德自律的自动生成物。像梅校长这样有慎独精神的人,尊严感也就随之产生。而且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不是我有钱或者有权势,我就活得有尊严。尊严来自一个人的道德自律,和你的财富与权势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一个有钱有权势的人,为什么大家都会奉承他,他不是很有尊严吗?我想说的是,那不是尊严,那只是一种威压。这种威压随金钱和权势的累积而不断强化,也会随金钱和权势的消减而消减。当我们抱怨世态炎凉的时候,其实只是在抱怨我们丧失了金钱和权势的威压,所以大家不尊重我们了。如果我是一个靠道德自律赢得自身尊严的人,我就不会抱怨世态炎凉。因为这种尊严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丧失,除非你腐化堕落。比起嗟来之物的金钱和权势,尊严感自然要牢靠得多。梅校长临终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有相当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居然没有一分钱的积蓄。我想,大家绝不会说:“梅校长真是穷困潦倒啊!”大家只会说:“这是一个多么有尊严的人啊!”
④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对尊严的理解过于世俗化、物质化,以致将一个人的尊严等同于金钱和权力。当一个人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和权力,我们就觉得这个人活得有尊严,反之则没有尊严。这样看待尊严,是亵渎了尊严。尊严不是靠外在的金钱和权力累积起来的,尊严只能来自一个人的道德自律,来自慎独精神。说白了,尊严压根儿就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它只可能来自一个人的灵魂。
⑤当我们明白了尊严不是金钱和权势的附属品,尊严只能是道德自律的衍化物,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即使我不名一文,即使我毫无权势,我也是可以给自己尊严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了。颜回的快乐,是一种拥有尊严的快乐。同样,在《庄子》里提到颜回的同学原宪,那也是一个穷愁潦倒却活得非常有尊严的人。当原宪的另一位同学,大富豪、大外交家、社会名流子贡乘着大马车经过原宪居住的陋室,而对原宪进行揶揄挖苦的时候,原宪傲然地说:“像你这样靠拉帮结派、逢迎媚世、毫无操守换来的宝马香车,我根本不屑一顾。”子贡是否如原宪说的那样不堪,我们不去讨论,我想说,原宪对自己的操守有一种自信,所以他虽然穷愁潦倒,但依然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人一旦活得有尊严感,那即使瓮牖绳枢、瓦灶绳床,也可以怡然自乐,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一样赢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⑥靠金钱和权势来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这种尊重一定不会持久。真正保险的,是给自己一种靠道德自律赢得的尊严。一旦这种尊严感树立起来,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他人的尊敬。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2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引用梅先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答题技法详见P62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尊严”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文核心素养:仿句训练】 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尊严是什么?尊严是不容玷污的白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字典:【世态炎凉】 指有钱有势时就有人巴结,无钱无势时就被人冷淡的世俗人情。
【穷愁潦倒】 穷愁,穷困愁苦。潦倒,颓丧,失意。形容贫寒困窘、愁苦失意
的样子。
【瓮牖绳枢】 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作门轴。形容家里穷。牖,窗户。枢,门
上的转轴。
积字音:自虐( ) 亵渎( ) 一瓢饮( ) 瓮牖绳枢( )
积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和概括。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是文章的标题,有的出现在文章的首尾段,有的需要自己来概括。本文的标题即是中心论点。
[答案] 尊严是自己给的。
2.引用故事,提供佐证,引出了中心论点。
考点解读
考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考点解读】
在中考议论文阅读中,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是考查的重点。要想答好这类题,首先要对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了然于胸。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技巧点拨】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3)比喻论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生动而浅显,更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强调了观点,使论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3.[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先找出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答案] 举例论证。第⑤段列举了颜回和原宪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如果一个人活得有尊严感,即使他物质贫乏,也能体会到快乐,并能赢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意思对即可)
4.示例:尊严是自己给的。它不是金钱和权势的附属品,只能是道德自律的衍化物;它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它只可能来自一个人的灵魂。(言之有理即可)
5.[解析] 句式相同,修辞相同,字数相近。
[答案] 示例:尊严是冲刷懦弱的海浪 尊严是宁折不弯的脊梁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阅读字数:约1 300字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3分 考查题型:第2题
阅读关键词:背书与写作 语文学习 基本功
阅读提示:在语文学习中,背诵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那么,怎样背书才是最为科学而高效的呢?背书会不会限制人的创造力?读完本文,你能从中获得教益,得到新的启示。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了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的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带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的继承性是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的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的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证过程。(4分)[答题技法详见P63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③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字典:【滚瓜烂熟】 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融会贯通】 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积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①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②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③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要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④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考点解读
考点——理清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考点解读】
论证思路,即作者一步一步证明某个观点的过程。考查题型以简答题为主,有时考查全文的论证思路,有时考查某一段的论证思路(过程)。
【技巧点拨】
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时,按照行文顺序,先看开头怎样提出论题或论点,再看本论部分怎样举例子、讲道理,最后看结论处如何总结强调。
分析某段的论证思路时,看哪里是观点,哪里是举例和讲道理。可预先划分结构层次,作答时用关联词语连缀。
常规答题模式:
作者先提出了……观点;接着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综合论证论点;然后,对……(论据)深入剖析,进一步证明论点;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2.[解析] 分析议论文某一段的论证过程就要找到作者的论点,思考他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论点,怎样论证的。
[答案] 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然后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从反面论证观点。
3.示例:“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运用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的观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4.语文学习中,在多背的同时要加强对所记忆的内容的理解;在背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 (张再生)
阅读字数:约1 570字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4分 考查题型:第3题
阅读关键词:师生 和谐 影响力
阅读提示:师生之间应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就像爱因斯坦与束星北的师生合作,使束星北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因此得到多方面发展,原来师生合作,可以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原来这里正在进行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试验:卫星回收工程。按照测算,卫星将于2分钟后落入眼前的水域。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两眼直瞪着蔚蓝的天空。2分钟后,“飞物”突然从天而降,落入大海,水柱冲天。快艇迅速劈波斩浪,去迎接这位“天外来客”。顿时,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测算卫星落点而熬过许多个不眠之夜的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
束星北出生于江苏邗江。其父束曰璐曾是南通张謇实业集团的知名人士。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入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1924年束星北以优异成绩考取三江大学。两年后又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身在异邦,束星北克勤克俭,矢志苦读。当时,他父亲是实业巨子,生母家是江都望族,可他却谢绝长辈们的经济资助,一直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挣得收入以支付学费。
束星北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1929年,他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近一年,他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脱稿了。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蜚声全球。他身材矮小,仪容和蔼。对于这个来自东亚的门徒,他一见如故。他们通宵达旦畅谈,大师赞誉了束星北的两篇论文。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的一年里,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更大的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大师“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10月转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博士学位。1930年束星北登上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教学生涯。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毅然辞聘而归,准备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回国后,束星北被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衰变”这一尖端课题。
在浙大,束星北誉满校园。他讲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也争相入座,他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却句句有着。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寻求其中的规律,这是十分有趣的。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恭听学生发言。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就是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其中最负盛誉的便是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当年,束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是束星北切意挽留;李政道因车祸伤腿,束星北又特意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乃师之恩,曾致书问候:“我物理的基础……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束星北教授心潮澎湃。他夜以继日,勤奋科研。1952年,他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除了正常教学研究外,还兼研气象学,曾在《中国气象学报》上发表多篇具有灼见的文章,成了竺可桢、赵如章的好朋友,被聘到中国气象学会青岛研究所负责科研。1980年,他又为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立下了赫赫功劳。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还在指导他的学生做“海洋内波研究”。
一代大物理学家束星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却永载史册。诚如其学生李政道的唁函所说: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束星北家境优越,自幼才智过人,凭着自身的聪明好学、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三江大学,后来又进入了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B.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怀抱一腔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准备投笔从戎,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
C.束星北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物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还兼研气象学,并参与了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准确测算出了卫星的落点,立下赫赫功劳。
D.束星北器重、爱惜人才,他曾鼓励学生李政道走求学之路,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E.本文详细记述了中国物理大师束星北热情求学、享誉校园、成就非凡等几方面的事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展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2.作者为什么将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浙大讲学期间,束星北深受师生欢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答题技法详见P63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篇传记中,束星北先后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师生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解析] CD A项,“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在文中没有依据;B项,束星北的物理“研究生涯”在他出国后就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从他1930年登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台就开始了;E项,本文没有详细记述束星北在“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
2.①束星北与爱因斯坦合作,作为其门徒和助手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②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从而造就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内的一批物理人才,桃李满天下;③束星北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成就卓著,国际闻名,将他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是对他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考点解读
考点——筛选、整合关键信息
【考点解读】
筛选、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内容提取出来,然后将提取的分散性信息进行重新整合,最后进行表述。此考点属于信息提取及整合题型。其考查内容主要以按要求理解文章部分内容为主,其形式以简答题为主。
【技巧点拨】
解答此类题,可用以下方法:
(1)标志法:抓语言标志,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括或对照的词语等,获得相关信息。
(2)提取法:直接提取文中的关键语句。
(3)合取法:从搜集到的有关信息中提取关键词句,适当地进行综合归纳。
(4)自撰法:根据文本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对有关内容作出概括。
3.①讲课不照本宣科,能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探寻物理学之美;②为人率真、洒脱,为学生创造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③爱惜人才,对学生关心照顾。
4.[解析]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
[答案] 示例一:教师应鼓励、关心、提携学生,学生也应对老师怀有感恩之心。爱因斯坦为束星北争取研究经费,并安排他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进行研究;束星北对李政道十分器重,鼓励他走求学之路,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老师的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示例二:应营造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教学中不以自我为权威,尊重学生的见解,虚心倾听学生指出的疏漏之处,为中国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