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入端午 (冯骥才)
阅读字数:约1 240字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8分 考查题型:第4题
阅读关键词:端午 情结 习俗 往事
阅读提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挂荷包,拴五色丝线,以各种活动来庆祝节日,寄托情思。本文的作者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端午情结,是什么呢?
①今日进入端午假日,醒来很早,起身坐在我的“心居”,身闲气舒,意定神足。我这“心居”,不是斋号,乃是在阳台一角搭个棚屋,屋里屋外栽些花草藤蔓,屋间放置老家的绿茶、好吃的零食、有弹性的藤椅和心爱的木狮、铁佛、陶罐、石砚等。这是一己的私人角落。平日在外边跑累了,回来坐在这里聚聚气力,抑或有什么未了的思考,便到这里舒展一下脑袋里的翅膀。
②今日,我特意在那个木雕花架上挂了几件艳丽五彩的小物件——丝线粽子。这种端午特有的吉祥小品,给花架上青翠又蓬松的蜈蚣草一衬,端午的气息油然而生。其实,过这种古老的节日,不必太刻意表达什么深刻的精神内涵,随性而自然地享受一下传统情味就是了。
③小雨从昨晚就来到我的城市里,此刻依旧未走。雨太小,看不到零零落落的雨点,却见屋外边绿叶被雨点敲得一动一动。
④眼瞧着这优美地悬垂着的丝线粽子,悠悠地想起一件相关的老事:
⑤念小学的时候,每逢端午佳节,都是班上同学们缠丝线粽子的一次热潮。大家先用硬纸叠成小小的粽子壳,然后用五彩丝线一道道缠起来,缠的过程中不断改变颜色,最后缠成一个个五彩纷呈却各不相同的小粽子来。这原本是课堂上老师教的一种节日手工,由于大家喜爱,课间休息时也缠,下课后不回家还缠。丝线粽子最大的魅力是,颜色完全任由自己搭配,所以每个人都想缠出一个特别又好看的丝线粽子,向别人显摆。于是,弄得教室满地都是彩色线头,做卫生可就费劲了,那些花花绿绿的小线头一扫全绕在扫帚上,得使好大劲才能摘干净。
⑥缠粽子的丝线都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那时代母亲们在家都做针线,各色丝线家家都有,关键看谁配色好,想法出奇。
⑦我的班上有一个女生,叫徐又芳——那时的孩子名字都是三个字,大概与家族的字辈有关。记得她个子高,短发,衣着很旧,据说她家里穷,家里没有好看的丝线,就从地上拾别人扔的线头来缠;可是她心细手巧,虽然拾的线头很短,但缠出的粽子反而色彩十分复杂和丰富,斑斓又精细,超过了所有的人。我向她借一个拿回家给母亲看,母亲也连连称赞说,这种缠法要每缠一道线换一个颜色,太难了。我说她的线都很短,只能缠一道,因为她的线是从地上拾的。母亲说,这孩子太可怜了,便用一个木线轴缠了各色的丝线,叫我带给她。
⑧要命的是那时我太不懂事。丰子恺说:“孩子的目光是直线的。”其实孩子的一切都是直线的。转天我到班上,把线轴给她,真心地对她说:“我母亲说你太可怜了,叫我把这线给你。”
⑨我以为她会高兴,谁料她脸色立刻变得很不好看,只说一句:“我不要!”似乎很生气,转身就走,从此便不大搭理我了,一直到小学毕业各自东西,以后再没有见到她。这个带着对我的误解却无法接受我歉意的女孩如今在哪里?
⑩我当时不明白她何以会那样气愤,后来明白了:别人的自尊是决不能伤害的。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伤人自尊,那会是一种很深的伤害。
?这事过了差不多六十年。虽然平时不会记起,但每逢端午悬挂丝线粽子时都会想起来。原来它深深地记在我的端午的情结里,一年一度提醒着我。
?写到此处,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外边的朱花碧草像洗过澡一样鲜亮。
1.文章第①~③段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又芳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孩,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她的自尊心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结合文章,说说作者的“端午的情结”具体指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答题技法详见P57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年“我”送徐又芳丝线原本是善意的举动,为什么却对她造成了伤害?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从中获得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文核心素养:口语表达】 事隔多年,如果“我”与徐又芳相见了,“我”应该对她说些什么呢?请把“我”要说的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①意定神足;②随性自然;③悠闲惬意。
2.[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徐又芳有自尊心”的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 ①用捡来的线头缠出最好看的丝线粽子,超过所有人;②虽然家贫,但不愿接受别人的怜悯施舍。
3.[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寻找文中议论或抒情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 ①对往事的难忘;②对曾经不经意伤人自尊的愧疚;③对没有机会澄清误会和表达歉意的遗憾。
考点解读
考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考点解读】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以及民俗民风等。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这类题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较为常见,主要是考查环境描写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等。
【技巧点拨】
(1)在文章的开头,常见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作铺垫等。
(2)在文章主体部分,常见的作用有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等。
(3)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一般起到揭示(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4.环境描写。描写了小雨似有若无的特点,营造了和谐安宁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悠闲惬意的心境。
5.理解:徐又芳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孩子,“我”不仅没有赞扬她心灵手巧,反而用“你太可怜了”作为送丝线的理由,深深伤害了徐又芳的自尊。
启示示例:顾及别人的感受,采取恰当的方式,善意才容易被他人接受。
6.示例:徐又芳同学,你好!当年的一句话,给你造成了困惑和伤害,在这里,我表示深深的歉意。真是对不起!现在,我已经明白,人的自尊心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
生别死离① (周恩来)
阅读字数:约260字 建议用时:10分钟 分值:11分 考查题型:第3题
人物简介: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被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壮烈的死,苟且的生。
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
别了,牵肠挂肚;
死了,毫无轻重,
何如做个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
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也随着死生,
只是他们却识不透这感人的永别,
永别的感人。
不用希望人家了,
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
飞向光明,尽由着你!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
生死参透了②,努力为生,
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
1922年3月
[注] ①1922年,中国工人运动先驱黄爱被湖南军阀赵恒惕逮捕,惨死在长沙浏阳门外。周恩来在德国听闻噩耗,无比悲愤,提笔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②生死参透了:指彻底地领悟了生与死的意义。参透,佛家语。
1.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着从文中找出一例,并体会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什么”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题技法详见P57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壮志撼山岳、豪气贯长虹的伟大诗篇,像这样笑谈生死、催人奋进的诗篇还有很多,请试着写出其中的两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字典:【难堪】 难以忍受。
【贪生怕死】 贪恋生命,畏惧死亡。
【牵肠挂肚】 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
积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在分析其作用时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比如本文开头两句,就有批判,有歌颂,对比效果十分明显。
[答案] 作者将“壮烈的死”和“苟且的生”加以对比,有力地批判了剥削阶级的生存哲学,热情地歌颂了无产阶级的生死观。
2.[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把握。解题时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及内容,切不可主观臆断。
[答案] 这几句是说一个革命者必须参透生与死的意义,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考点解读
考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
诗歌是作者思想感情与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感情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的人、事、物的态度的分析。人们在阅读诗歌时,总会感受到作者对所描绘、记叙或论说的事物的态度,是赞颂还是批评,是欢喜还是悲伤,是肯定还是否定。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诗歌。
【技巧点拨】
1.通过分析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关键性词语,特别是一些能够体现作者的好恶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主题思想。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分析题目就便于把握文章的中心,由此,就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时,还要注意作者创作诗歌时的背景;梳理诗歌的写作思路,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3.[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归纳时要善于抓住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子,然后分析作答。
[答案] 这首诗不仅歌颂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精神,而且表达了作者相信革命必将胜利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坚定决心。
4.[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积累。本题看似范围广泛,其实设定了一定的条件。所选诗词必须要和本诗的主旨相契合,这样才能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示例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示例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华阴老腔 (邢小俊)
阅读字数:约1 500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4分 考查题型:第2题
阅读关键词:华阴老腔 生命力
阅读提示:人类的本能里,似乎有股回望的冲动,因为过去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找到通向未来的那束光。新的时光里,过去是如何被聆听、被重新激活与传承的呢?今天,让我们听一听黄土地上传来的“老腔”的文化之音。
写作借鉴: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这一群人,似乎刚刚从田地里疲惫归来,在自家的院落里放稳锄头,把牛儿拴牢在槽上,身上分明还沾满了泥土的新鲜和芬芳。
他们静默地在那里歇息,或蹲或站,横七竖八,像一群姿势各异的泥塑,神情沉稳。身后,是大片的玉米地,更远处是连绵的像馒头一样的黄色土丘,丘与太阳平行,中间是死一样的静寂。
“繁花似锦地,八水把城绕!”猛地,似乎天上滚过一声惊雷!一人啸起,满世界帮腔。
这些人像忽然惊醒的兵马俑,全都充满力量地扭动起来。从无到有,之间没有一点迹象;从无到盛,之间没有一点过渡——这小小的场地瞬间就蒸腾起巨大的势能,静谧的空气也立即变得燥热不安起来,先前困倦的世界突然变得亢奋异常,浑圆连绵的黄土沟壑似乎也被激活了,黄尘漫天……
吼叫中,扭动中,他们成了当年汉唐帝国的子民。青布裹头,悬汉罐烹调,独尊儒术,吼老腔自娱,显古国的荣耀和自信。
定睛看,他们手中分明操着家伙——自制的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铃铃等乐器,粗糙、简易,却有力。那个精瘦的老头,没有乐器,却坐在那条四尺长的四腿木板凳上舞动着他的铜烟袋,像指挥着他的千军万马。
“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说不尽生活的简洁而厚重,命运的斑驳与苍凉。
“一颗明珠卧沧海,浮云遮盖栋梁才。灵芝反叫蓬蒿盖,聚宝盆千年土里埋……”说不尽的英雄落魄,明珠暗投。
“将令一声镇山川,人披盔甲马上鞍,大小三军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头戴束发冠,身穿玉链环,胸前狮子扣,腰上跨龙泉……”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紧锣密鼓地敲击,恍惚间髯口黑面的将军上了阵,霎时间,重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剑戟撞击,马蹄踏踏,尘烟弥漫,人喊马嘶。
你看,这些歌者,他们无一例外地全投入进去,容不得羁绊,容不得压抑,容不得委屈,容不得平庸!
人喊马嘶,眼光凛凛,气势汹汹,热汗纷扬……
他们似乎忘情了,发狠了,没命了!
他们似乎要挣脱,要撕破,要撞开!
所有人都在表现,所有人都是主角!
观者无不惊愕!小小的心胸无不被强烈激荡和震撼着。被俗世生活压迫而变得逼仄窄狭的心胸,瞬间开阔舒坦,英雄之气喷薄而出,恨不得挥刀催马与贼厮杀!
此时,领首者情绪愈发激烈,他仰天长啸,唱词激昂,豪迈奔放,像在倾诉,似在号哭。受到感应,那位蹲坐在板凳上的精瘦老人猛地跳将起来,疯了一样抄起板凳,抡过头顶,举起,举起,再举起,像竭力要用四腿长凳撑起天。板凳再放下来时,一手狠狠地摁着,腾出来另一只手,抓起一块惊木狠狠地击打板凳面,那令人惊诧的哐哐响声不啻惊雷轰鸣,围观者、帮腔者齐声吼叫。
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
观者的眼睛睁大了,头发竖起来了,额上的青筋跳蹦,视觉、听觉都在经受着最大的冲击和撕扯!
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千里的乌云万里的闪电,千军万马冲撞与撕咬,嚎叫,乞求,呻吟,大笑,哭诉,痛苦抑或快乐,悲欣抑或麻木,世界在战栗着……你已听不到了唱腔,你已看不见了人,你只感觉一团躁动的热量和能量在呼啸,在聚集,在奔突,在疯狂而执拗地寻找某一个出口……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不知天底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像一阵狂风骤雨猛地刹住了阵脚,说停,它就戛然停止了,似乎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在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静!
世界似乎毁灭过了,又似乎重生过了!
“姓姚,家住桃园桃花坞,人面桃花相映红……”
一耄耋老翁分开众人,走到人前,穿青衣,面容清秀,身材精瘦,吱吱呀呀,唱词寥寥几句,简洁而意味深长。
他描述的家在渭、洛、黄河交汇处,这里曾是重要的水路码头,千帆竞进,逆水行舟,千百纤夫,光膀赤脚,拉纤曳船,叩舷而歌——这些来自生活最本源的歌吟,散发出黄土地的激情、淳厚、豪迈。
人如蝼蚁,河流滔滔!他们世世代代站在这厚土上呐喊、啸叫,直起直落、宽音大嗓,这中国古代酣畅淋漓、充满阳气的“摇滚”啊——好一个华阴老腔!
朝代更迭,人事兴覆!他们一茬茬出生、茁壮、老去,重归泥土,好一个黄天厚土啊——好一个华阴老腔!
大地却总是默然无语!以沉睡的姿态,吞噬一切,悲欣交集!
1.开头两段文字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从修辞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3分)[答题技法详见P58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间部分写的“精瘦老人”属于“歌者”还是“观者”?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大地却总是默然无语!以沉睡的姿态,吞噬一切,悲欣交集!”作者的欣喜来自哪里?试结合全文探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交代本文叙写的对象是一群普通庄稼人,写出了这群人劳作之后的疲惫慵懒及所处环境,和下文演奏华阴老腔时的精力充沛、酣畅形成对比。
考点解读
考点——排比的表达效果
【考点解读】
排比是一种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对排比这一修辞手法的考查,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技巧点拨】
排比的表达效果:
(1)用排比手法写人,可将人物刻画得丰满细致,充分、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
(2)用排比手法写景状物,可使文章节奏鲜明,景物描写丰富多彩、生动传神。
(3)用排比手法抒情,可使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语势得到增强。
(4)用排比手法说理,可使文章节奏鲜明,条理清晰,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有无可辩驳之感。
总而言之,用排比手法可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感情强烈,还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2.画线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突出了演唱者充满激情、磅礴豪迈的气魄。
3.[解析] 根据文段内容可知老人先观后唱。刻画人物形象必定要借助常用的描写方法,比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侧面烘托等。细读相关文段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老人起先属于“观者”,但由于“歌者”的激昂演奏,老人受到感染,也成为“歌者”的一员。主要通过对老人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老人的激情投入;一系列的动词极其传神,极富画面感。
4.[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具体思路如下: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②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③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结合全文,尤其是文章结尾部分,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华阴老腔情有独钟是因为它来自生活最本源,散发出黄土地的激情,蕴含了激昂勃发的生命力量。
[答案] ①“华阴老腔”来自生活最本源,散发出黄土地的激情、豪迈,是中国古代酣畅淋漓、充满阳气的“摇滚”,让人觉得欣喜;②“华阴老腔”调动了所有人的热血、激情,蕴含了激昂勃发的生命力量,让人觉得欣喜。
抬头见喜 (老舍)
阅读字数:约1 230字 建议用时:15分钟 分值:16分 考查题型:第3题
阅读关键词:回忆往事 节日习俗 喜庆寓意
阅读提示:“抬头见喜”是岁末年初洋溢着祥和欢悦气氛的一句吉祥话儿,可是本文与之恰恰相反,从中秋的愁醉写到年少时新春的惨淡凄凉,当结尾“抬头见喜”在幻境中出现时,达到了伤感悲郁的高潮。同时,显示出温和幽默的文风。在全文的布局上,“抬头见喜”意象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的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戏谑浑然一体。
①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清明了,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②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
③设若故意躲着借款,着急,设计自杀等等,而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似乎”,因为我实在不敢说准了。幼年时,中秋是个很可喜的节,要不然我怎么还记得清清楚楚那些“兔儿爷”的样子呢?有“兔儿爷”玩,这个节必是过得十二分有劲。可是从另一方面说,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所以说“似乎”最喜爱中秋。
④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粽子,不爱吃。城隍爷现在也不出巡;即使再出巡,大概也没有跟随着走几里路的兴趣。樱桃真是好东西,可惜被黑白桑葚给带累坏了。
⑤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⑥长大了些,记得有一年的除夕,大概是光绪三十年前的一、二年,母亲在院中接神,雪已下了一尺多厚。高香烧起,雪片由漆黑的空中落下,落到火光的圈里,非常的白,紧接着飞到火苗的附近,舞出些金光,即行消灭;先下来的灭了,上面又紧跟着下来许多,像一把“太平花”倒放。我还记着这个。我也的确感觉到,那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间。
⑦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我慢慢地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假如我将来死后能入天堂,我必把这一笑带给上帝去看。
⑧我好像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支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地就睡了。母亲也没精神。
⑨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也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地躺着。躺着躺着,多咱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那就快睡去了。
[原载一九三四年一月《良友》(画报)第四卷第八期,有删改]
[注] “抬头见喜”是岁末年初洋溢着祥和欢悦气氛的一句吉祥话儿。在老北京的民俗中,更有以残烛结穗在墙上形成的烛花投影取譬,谓之“抬头见喜”,以示来年喜庆旺炽的。
1.文章重点写了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作者对这三个节各怀着怎样的情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新年往事的回忆最详细,记叙了与年少时候的新春有关的三件往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3分)
时间
往事内容
一记事儿起
①
长大了些
②
中学时期
③
3.对下列句子进行品析,体会老舍的散文的语言特色。(3分)[答题技法详见P58考点解读]
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地躺着。躺着躺着,多咱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那就快睡去了”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文核心素养:写作素养】 老舍的端阳、中秋、新年是这般模样,你的端阳、中秋、新年又是怎样的呢?请你叙写自己的一件节日往事。(要求:用到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100字左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解析] 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即可。①“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粽子,不爱吃。”②“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酒入愁肠呀!”③“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最后有条理地归纳提炼与情感有关的关键词表述即可。
[答案] 端阳:可有可无,不爱,无兴致,可惜。中秋:似乎最喜爱,忧愁。新年:冷淡,最没劲,悲伤,忧郁,凄凉。
2.[解析] 解答时要根据题目中“与年少时候的新春有关的三件往事”细读文章的第⑤~⑧段,找到对应的信息,依次按“什么人+什么事”的形式概括。
[答案] ①母亲挂《王羲之换鹅》图,姑母讲图中故事。②母亲在院中烧起高香接神,雪片飘飞。③姑母刚死,哥哥当差,家中空寂,学监准假,回家看见母亲愁对红烛。
考点解读
考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考点解读】
在中考中,对语言风格特色的考查主要有三类:
(1)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夸张、排比、设问、反语等的表达效果。
(2)赏析某个词语(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等)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3)赏析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幽默风趣、寓庄于谐等。
【技巧点拨】
简析语言特色的一般步骤:
(1)审读题目,确定答题角度(修辞、词语、整体风格)和答题范围。
(2)结合具体内容,套用答题模式,简明表述。
答题模式:
(1)从修辞角度品析模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2)从词语角度品析模式:词语(词性、词义)+表达效果+思想感情。
(3)从文章整体角度品析模式:整体语言特点+具体示例+表达效果。
3.[解析] 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体会语言特色。关键是要选准角度,这个句子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入手,然后写出其作用即可。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特色是:幽默风趣,俗白精致,饱含温情,富含潜台词,有浓郁的北京风味。
[答案] 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家中的穷困生活及新年要账还账的窘态,语言俗白精致,有淡淡的幽默和自嘲意味。
4.[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解答时要抓住标题中、结尾处“抬头见喜”的寓意与文章“从中秋的愁醉写到新春的惨淡凄凉往事”来把握。
[答案] 结尾处写到“幻出一个‘抬头见喜’”,与标题“抬头见喜”相呼应,本是岁末年初洋溢着祥和欢悦气氛的一句吉祥话儿,然而在热闹的爆竹声里与“我”相伴的都是苦境——中秋愁苦,新年凄苦,热闹是别人的,忧郁凄凉是自己的。作者用自嘲的方式写出“抬头见喜”的幻境出现时自己伤感悲郁的情感。
5.[解析] 这是一个类似于微写作的表达题。首先选取一件节日往事,然后运用上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语言通顺、表达完整即可。
[答案] 示例:今年中秋节的晚上,我和妈妈买回了一只烤鸭,还在饭桌上陆陆续续地摆上各种味道的月饼,有五仁的、莲蓉的、叉烧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双黄的,咬一口,甜甜的,味道好极了!吃完团圆饭,我就和弟弟一起上天台赏月。那月光多轻柔,犹如轻纱般撒向人间;那月亮多可爱,犹如白玉让我们欣赏;那夜空多美,在月亮的衬托下,犹如人间仙境。我抬头仔细瞧着,不由得想起了李白写的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向青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