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36张ppt)+ 视频 (共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36张ppt)+ 视频 (共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29 08:45:25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 大风歌
望华车 市井夺未央
尘沙起 鸿门巧对王
纳贤良 无畏得天下
三章法 垓下定汉疆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并天下·百废待兴承敝易变·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繁华初现秦亡汉兴·古为今鉴第一篇章
汉并天下·百废待兴 西汉的建立刘邦时间:建立者:都城: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长安资料卡片:
“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前200年冬,刘邦率三十万
大军反击匈奴。被匈奴冒顿单于
率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于白登山
(今大同市东面),被围到第7天,
汉军饥寒交迫,危在旦夕。陈平
生妙计,派汉使向冒顿单于新得的阏氏(单于的王后)献上了许多的金银珠宝和一幅美人图,才得以解围。白登之围为什么西汉建立之初就遭遇了战败,白登之围背后反映了西汉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
百废待兴 汉初社会现状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dàn)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人民失去农作之业,从而发生大饥荒。一石米要五千钱,人们互相残杀啃食,死的人超过了一半。 )
材料二:“自天子不能具醇(chún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了。 )
——《汉书·食货志》 结合视频及史料分析: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经济萧条,国家贫困论从史出残破荒凉汉初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材料一:秦朝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还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北筑长城征派40万,征伐南方调发50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70多万;农民受到剥削压迫,纷纷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节选材料二:秦朝的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 汉得天下后,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称引《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刘邦讨厌儒生,因而骂道:“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理!”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
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陆贾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刘邦都极力称赞,称其书为“新语”。陆贾想让汉高祖认识到什么? 只有吸取秦亡的教训,施行仁政,让人民休养生息,才能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发展。第二篇章
承敝易变·休养生息汉初的统治政策休养生息的含义休养生息,有安定人民生活,使其经济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意思;也能指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目的又是什么?原因:
客观上,汉初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
主观上,吸取秦亡的教训。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1.“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刘邦知识拓展:
西汉初,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即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与秦代相比,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作用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3、“农,天下之大本也。…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鼓励农桑1、“兵皆罢归家。”2、“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4、“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免徭役)。”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解读以下材料,将材料与右边的相关词语连接起来。1.西汉初年,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这说明当时( )
A.战乱频繁 B.经济萧条
C.农民赋税繁重 D.君臣都提倡节俭2.汉高祖施行的休养生息措施不包括( )
A.下令让士兵还乡务农
B.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
C.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D.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BC第三篇章
文景之治·繁华初现?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中子,庶出长子,西汉第六位皇帝 。休养
生息自主学习请同学们快速的阅读课本有关“文景之治”,然后思考:
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之类的珍宝,饥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当衣服穿,还不如谷物和丝麻。)
——《汉书·景帝纪第五》(汉文帝在诏书中说)
夫刑至断肢体,……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刑法达到断掉肢体……多么令人痛苦而又不合道德啊 ……要废除肉刑,用别的惩罚代替它。
——《史记·孝文本纪》(文景时期)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
(年龄在八十以上的人,朝廷每人每月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五斗酒。)
——《汉书·文帝纪第四》 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依据史料和课本第三目,快速抢答!1、注重农业生产2、轻徭薄赋(文帝时)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以来,宫室、苑囿,车骑,服饰都没有增加。) ——《汉书·文帝纪第四》5、勤俭治国,以身作则(文帝时)“除田租税之半”(由原来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 )
——《史记·孝文本纪》3、以德化民4、废除一些严刑苛法以德化民:相对于用武力和镇压使百姓服从,意思是以恩惠来感化百姓,让百姓服从。缇萦救父废除了很多严刑峻法如:取消造成身体残缺的肉刑;
废除诽谤朝廷有罪的法令;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重视“以德化民”汉文帝亲尝汤药 (文帝时)“除田租税之半”(由原来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 )
——《史记·孝文本纪》2、轻徭薄赋(文景时期)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 ——《汉书·文帝纪第四》3、以德化民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汉书·景帝纪第五》(文帝时)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5、提倡节俭 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汉文帝在诏书中说)夫刑至断肢体,……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史记·孝文本纪》4、废除一些严刑苛法1、注重农业生产文景之治·繁华初现“自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自从皇帝即位数年来,汉朝兴盛七十余年之间,国家安定,没有大的事情发生。)
——《史记·平淮书》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家家生活富足。)
——《资治通鉴》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太仓的粮食逐年增加,陈粮压陈粮,装满了粮仓,都露到了外边。)
——《汉书.食货志》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文景之治” 的表现依据史料和课本第三目,快速抢答!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出现的第一个治世。人民生活安定汉高祖
“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经济萧条
政权不稳本课小结汉文帝汉景帝“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这或许与当时的盛世
背景不无关联。”
——汉阳陵博物馆馆长 东方的“蒙娜丽莎”第四篇章
秦亡汉兴·古为今鉴 回顾历史请思考:强大的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弱小的汉朝又为什么会一步步走向强盛呢? 秦统一后,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最终因暴政而亡。西汉建立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使得汉初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我们可以从秦亡汉兴中得到哪些启示? 历史告诉我们:成有俭败由奢;温和的统治能使社会安定,人民接受统治并促使社会向前发展,残暴统治必然招致灭国的横祸,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3、今天我国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
A.汉高祖时期 B.文帝景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光武中兴时期B4、中国古代把“社会安定,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裕的统治时期”称为“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和谐“治”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5、“文景之治” 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AA写在最后的话:
西汉初期,特别是“文景之治”,是两千多年来泱泱中华汉文化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后世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字、汉语、汉服、“汉族”名称,社会风俗、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等汉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在西汉初期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汉朝统治四百多年来,远承炎黄文化,近接秦朝政体,汉初统治者反秦之敝,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以德化民,终成汉武大一统盛世。汉初统治者的居安思危、开拓进取戒奢以俭,艰苦奋斗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