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你们好!穆虎龙(1课时)第七节戊戌变法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表现?思考: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基础: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 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
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 康梁的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问题:为什么在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
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 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有了初步发展
2.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原因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二.康、梁的维新思想(舆论准备)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人物:思想特点: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
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王韬、郑观应2.后期的维新思想及人物(19世纪90年代)代表人物:康有为、思想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但没有摆脱封建纲常,带有
浓厚的封建色彩。影响: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并付诸实践;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准备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1.康有为的思想
2.梁启超的思想
3.康、梁酝酿变法 康有为的思想及活动1.开办万木草堂,阐发维新思想
2.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
(特点)
3.代表作《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理论基础4.评价(既反映……也暴露……) 梁启超活动担任《时务报》主笔
发表《变法通议》
阐述变法图存道理 变 法 的 酝 酿1.领导“公车上书” 1895.春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成立强学会 1895 夏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3.传播维新思想 鼓吹变法
北 《中外纪闻》《国闻报》
南 《时务报》
4.设立学会、学堂 维新思想政治运动“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保国会时务报时务学堂万木草堂继 续 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论战1.论战内容:(1)要不要维新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论战的性质: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论战的作用: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推动了维新
运动的高涨.继续 百日维新1.诱因:
2.准备:
3.新政:列强掀起瓜分潮 德国强占胶州湾《应诏统筹全局折》——施政纲领
保国会——资产阶级政党(1)开始:光绪帝6月颁布《定国是诏》1898.6.11--9.21(2)主要内容与评价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
资本主义的
发展有利于西
学的传播戊戌政变西太后弄权政变
六君子人头落地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1.意义
2.失败
原因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本课小结变法背景(社会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康梁思想(著作、特点)活动准备(著书立说、办校讲学、上书言事、编创报刊、组织基础、舌战顽敌)百日维新(上书、组织、标志、内容、评价)变法结果(政变、失败原因、意义、教训)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