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七节戊戌变法-新人教[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第七节戊戌变法-新人教[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12-04 10: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第二章]第七节 戊 戌 变 法一、背 景1、社会形势:甲午战争后,瓜分狂潮,危机严重2、社会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①表现:略②原因:③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3)思想基础: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早期维新思想(60S)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①②王韬、郑观应局限性:未形成理论体系;未付诸实践梁启超及《变法通议》理论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传统思想深厚,为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本人的出身、经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康、梁维新思想(根本)二、兴 起一、背 景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维新思想到政治运动)三、发 展《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宗旨、性质、影响)(背景、内容、性质)二、兴 起一、背 景三、发 展四、高 潮百日维新标志:1898、6,颁布《定国是诏》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打击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增强军事实力有利于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有利于传播西学有利于培养人才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的主张;维新派行动比宣言退步了五、结 束二、兴 起一、背 景三、发 展四、高 潮戊戌政变1、原因:新政触犯顽固派利益2、准备:①控制京津地区;②控制人事任免权;3、政变:①囚禁光绪;②杀六君子;③废除新法五、结 束二、兴 起一、背 景三、发 展四、高 潮六、失败原因、教训、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①采取改良,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③资本主义经济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①顽固势力强大 ②各地官员不支持变法 ③袁世凯叛变(根本)2、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半社会的中国行不通。3、历史意义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③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含义:广义:兴起、发展、高潮、结束(1895—1898)狭义:百日维新(1898、6、11—9、21)1、19世纪末20世纪初,决定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国内最根本的因素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康有为向光绪皇帝递呈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施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4、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促进思想启蒙 C、发展社会经济 D、推动政治改革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现立宪制度C、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5、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他曾经游历了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香港和上海,阅读了一些介绍西学的书籍,逐渐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机,必须维新变法的道理。康有为(1858-1927)《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保国会时务报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国闻报北京上海长沙广州天津戊戌变法时学会、学堂、报刊分布图 这幅图片反映的就是变法前夕康有为在总理衙门驳斥荣禄等顽固派的情景。
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时间:1898年1月24日下午3点
地点:总理衙门的西花厅
双方代表:李鸿章、荣禄(封建顽固势力)
康有为(维新派)
?
顽:祖宗之法不可变。
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 于祖宗之法!即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
维: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 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仍亡。
顽: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顽:君为臣纲,夫为妻纲,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维: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相将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设议院于京师,而令天下郡县,各举其守宰。
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此乃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
维: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 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1.内容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 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实质:3.意义:(首要问题)(核心问题)请思考目的:①不愿做“亡国之君”;
②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光绪皇帝为什么要支持变法?光绪是不是维新派的政治代表?因此,光绪皇帝不是维新派的政治代表,他仍然是一个封建帝王。相互利用尖锐对立争权夺利谭嗣同(1865—1898)“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再 见 中外纪闻强学会保国会时务报万木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