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教学设计
课题
4.1势能的变化与机械功
授课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课标依据
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以及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关于这个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
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重力势能、重力做功和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初中学生虽接触了重力势能,但很表浅,本节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以及重 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克服重力做功(重力 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关于这个关系,由于与动能定理的表述不一致,学 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功能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具体实例发现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重力做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重力势能表达式的理解与运用
2.重力做功的特点及与重力势能的关系
3.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法
与
学法
讨论法,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
课程导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PPT
教师播放
制作
重力势能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PPT
探究
制作
重力做功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PPT
探究
制作
案例分析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PPT
学生操作
制作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从能源的重要性谈起,结合旬河、汉江梯级开发,引入势能概念。1、重力势能的大小
(1)学生回顾初中知识,认识到h、m越大,Ep越大。
(2)依P58图4-2推导:
让学生讨论此式的含义,理解到重力的功等于式中“mgh”这个量的变化,让学生查阅课本,看看“mgh”物理中称为什么。
给出重力势能Ep的定义:
2、WG与ΔEp的关系
分析的意义,得:
学生讨论此式的含义(提示:从大小关系和变化两方面讨论)。
3、WG与路径无关
让学生依,对照下两图,说说该式子对第二个图是否适用?
提醒学生可依图4-3分析,让他们对物体沿曲线运动视为微小阶梯对待,理解WG只与高度差有关,而与路径无关。
4、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师点明h的相对性导致Ep的相对性。
由身边的例子导入新课
势能与机械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两个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势能与机械功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到他们的规律
引导学生认识势能的相对性
当堂检测
有效练习
1.关于重力势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每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都是一个确定的值
B、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时,重力势能减少C、当重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少D、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它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02. 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为50J,则:
A、重力做功为50J;
B、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了50J;
C、物体的重力势能为50J;
D、重力做了50J的负功。
作业布置
1、P59、60“案例分析”学生自行完成。
2、P61“家庭作业与活动”1、4题学生讨论完成。
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4.1势能的变化与机械功
表达式:单位:焦耳(J)标量 相对性
零势面:重力势能为零的平面
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取决于
物体始末位置的高度差
教学反思
我在课前反复推敲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环节需要表达的语言,尽可能做到精准、清晰。但课后,细想,在实际教学中,仍有许多地方太过口语化,需要激情洋溢的地方由于不熟悉“台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以后还要多听听其他人的课,努力多锤炼自己的语言。
备注
1.主备教案的内容全部用小四宋体字,二次备课的内容中要删除的内容将字的颜色改为红色(不要真删除),自己添加的所有内容用宋体蓝色字。
2.命名格式要求:序号、章、节、名称(课时)。如:【1】28.1锐角三角函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