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小英雄雨来》(人教)

文档属性

名称 【教案+课件】《小英雄雨来》(人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9 11:49:00

文档简介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小英雄雨来》讲的是在那战火连天、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这是一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的略读课文。本设计旨在把教师定位在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倡导主题式阅读。着力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针对学会略读是本学段的一个硬性要求,针对文章篇幅较长的特点,重点在教学中采用速读知文意,再读知顺序的设计,力求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夯实语文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品读人物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引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12岁的小英雄。他在形势异常紧张的关头,沉着勇敢地掩护了交通员李大叔,并和鬼子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最后凭借自己高超的游泳本领在敌人的枪口下巧妙逃生。你们知道这位年仅12岁的小英雄是谁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4课《小英雄雨来》。(板书课题)
时代背景: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奋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在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胜利结束了“八年抗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情感兴奋。怎样激起学生与主人公一道满怀国仇家恨,满怀爱国的赤子情怀,是感受作者的意图,感受主人公形象的关键所在。
二、略读课文,知晓大意
1、指名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2)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4)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给每个部分加个小标题。
2、自读自悟,感知大意。
(1)针对课文自身篇幅较长的特点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阅读要求。
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②在阅读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
③汇报交流。
(2)教师检查词语认读情况。(幻灯片出示词语)注意:“晋、冀、枕”的读音;“絮”的字形。
(3)教师导学:本文在形式上也很有特色(以序号自然分段),再次略读课文,讨论课文的表达顺序,并按顺序概括小标题。
3、集体交流,筛选要点。
(1)检查学生对难字、易错字认读情况。
(2)学生说说课文讲了雨来的哪几件事。教师引导梳理、概括信息点,并提炼成为小标题。
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宁死不屈——机智逃生。
(3)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以下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①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让学生认识到这是雨来能够掩护革命干部,同日寇做斗争的思想基础,正是雨来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面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故事。)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即加强了小说的回环往复,使文章主题更鲜明,又真实地反映雨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②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对这一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
④有志不在年高。(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4、再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结合小标题,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设计意图:自主读悟,从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按“连接语”学习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信息点,筛选信息点。然后,围绕重点、难点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互相交流阅读情况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决问题。最后,再围绕“连接语”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教师适当地引导对信息点的梳理、整合、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解疑。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实效,学习略读方法,提高略读能力。
三、感悟写法,体会妙用
1、教师导学: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出示自学提示:
(1)快速浏览全文,用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读一读。
(2)想一想:这些景物描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说一说:这些景物描写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3、学生交流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过渡: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对家园的热爱之情,同时衬托了人物的心情。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设计意图:环境描写对于文中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和感悟。组织学生自读找到文中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表达效果,从而引领学生体会环境描写方法的妙处,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的习作,达到阅读与写作的完美统一。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课内拓展。
(1)学完这篇课文,你要向雨来学习什么?
(2)阅读“资料袋”。
2、课外拓展。(选择性作业)
(1)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3)搜集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故事。
(4)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照雨来身上那种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联系自己,从思想深处受到感染教育。阅读“资料袋”,让学生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性。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呼应,有助于对学生爱国意识的进一步引发,同时恰当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略。
课件15张PPT。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人物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3.引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通过品读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学习目标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12岁的小英雄。他在形势异常紧张的关头,沉着勇敢地掩护了交通员李大叔,并和鬼子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最后凭借自己高超的游泳本领在敌人的枪口下巧妙逃生。你们知道这位年仅12岁的小英雄是谁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4课《小英雄雨来》。谈话导入
齐读课题
小英雄雨来时代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奋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终于在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胜利结束了“八年抗战”。
字词学习jìn jì xù xiā xuán wō
晋 州 冀 北 花 絮 瞎 眼 漩 涡
wāi nuó zhěn pī yǒu
歪 斜 挪 动 枕 垫 劈 开 黝 黑
shuān kāng yāo hè páo nuó
枪 栓 糠 皮 吆 喝 刨 土 挪 动
qiào lǎo kā bì kàng jiū
刀 鞘 姥 姥 喀 毙 炕 揪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在_________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_____为了掩护_________,机智地同_______作斗争的故事。
抗日战争雨来革命干部敌人
看看课文一共分为几部分,请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知识点拨
1.游泳本领高2.上夜校念书3.掩护李大叔4.与鬼子斗争5.河沿的枪声6.雨来没有死知识点拨“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 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有志不在年高。朗读感悟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知识点拨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反复出现三次,即加强了小说的回环往复,使文章主题更鲜明,又真实地反映雨来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点拨
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知识点拨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自学提示:
(1)快速浏览全文,用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读一读。
(2)想一想:这些景物描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说一说:这些景物描写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对家园的热爱之情,同时衬托了人物的心情。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感悟写法(1)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3)搜集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故事。
(4)写一篇读后感。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