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导入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知老树的形象;
2.品味文中精妙的语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正确认识科学与环保的关系,理智处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 山东临沂县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 。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工作。 王鼎钧的创作内容很广,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杂文、随笔、小品、电视剧、影评、小说批评等等。 尤以散文见长.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 《情人眼》等。
作者简介
倒坍 引颈受戮
周道如砥 佝偻
刽子手 踝骨
碾压 虬须
tān
lù
dǐ
guì
huái
niǎn
qiú
gōu lóu
检查预习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倒塌。
萌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检查预习
思考: 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在“那树”身上发生怎样的故事。
朗读感悟
友情提示:
可以从树的环境、外形、品格、遭遇等方面概括,也可以从作者对树的感情、从读者对树的感情、从树的作用等方面概括。
1.那是一棵容貌奇特的大树。 2.那是一棵生命悠远的大树。 3.那是一棵生命顽强的大树。 4.那是一棵无私奉献的大树。 5.那是一棵命运悲惨的大树。 6.那是一棵富有爱心的大树。
总结:那是一棵容貌奇特、生命悠远、顽强无私、命运悲惨、富有爱心的大树,它还是一棵令我们心生敬意的大树。
那 树
早期——近期——现时
合作探究
早期的大树
1.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早期的那树的?
2.早期的大树是怎样的形态?找出相关句子。
3.那树对人有何益处?
古老茂盛 坚固稳定
生长环境、树的形态、对人类的贡献。
给人心灵的安慰;给人夏日的凉爽;
带给孩子们欢乐;给情侣提供场所。
合作探究
近期的大树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人们如何对待那树?
2.这一部分写出了那树的哪些内在的品质?
无私奉献 任劳任怨
树根被压;
工头和科员的端详;
司机与乘客的对话。
嫌弃、厌恶
合作探究
现时的大树
1.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情?作者写这些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2.结尾写骑摩托车者掉入树坑有何用意?
车撞树
人伐树
蚁别树
人挖根
人的无理
是对人类强烈的讽刺。
合作探究
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感知形象
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体悟情感
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鉴赏领悟
?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 ?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鉴赏领悟
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主题归纳
主题
手法
情节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
美 点 追 踪
写景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
美点追踪
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课堂讨论
1.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将如何处置那树?
2.想象蚂蚁与那树告别时,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3.如果你是那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
课堂讨论
树的消失,不单单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人与自然友好和谐关系的丧失。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课堂小结
阅读《巨木之死》,比较两文的写法。
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拓展阅读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课后练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比较·探究《那树》教学设计
台湾著名作家王鼎钧的《那树》就是一篇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散文。这篇散文通过叙述一颗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之情,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因此,这使得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倾向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既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又给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留足了空间。所以,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既要突破这种复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的困难,又要在突破这一困难的同时充分利用文本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文本的深处,读出文本中思想和情感的厚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制作相关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导语设计 :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1.关于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参考答案:
(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教师总结:各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多媒体显示:?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 2.理解课文的主旨。?
?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 成果展示:?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五、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巨木之死》,比较两文的写法。?
巨木之死?佚??名?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让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大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比较·探究《那树》同步练习
(
基础知识达标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佝偻(gōu) 倒坍(dān) 鸟巢(cháo)
B.哮喘(chuǎn) 虬须(qiú) 刽子手(kuì)
C.举镐(gǎo) 豁然(huò) 杀戮(chuō)
D.斗笠(dǒu) 头颅(1ú) 幼稚(zhì)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袭 栖息 产除 引颈受戮
B.踝骨 奔腾 葬礼 周道如底[来源:学。科。网]
C.泥泞 繁密 泄漏 屹立不动
D.掩覆 嚼碎 默气 星临万户
3.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了早期的“那树”,下面不属于此内容的是( )
A.奇特的容貌。 B.特殊的生长环境。
C.对人类大有功德。 D.大 树的生存受到的威胁。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思考。
B.第几自然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啐,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 树惨遭砍伐时的情景,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本文语言准确精当,而且充满感情,如“雨后滴翠”“冒死掩覆”“屹立不动”等都生动地描述了那树的形象,感人至深。
能力拓展:
5.仿句。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 》中作者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 出那树的古老,请你也写一个排比句,要求体现“母爱”这一主题,并且符合以下句式:
当 时,她 ;
当 时,她 ;
当 时,她 。
6.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
(2)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 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
(3)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
(4)住在树十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 )
知识创新:
7.某地拟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棵千年古柏正好处在高速公路必经之地,须加以砍伐。各界人士闻讯后纷纷上书有关部门,要求修改设计方案。请根据下列人物身份,各拟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的理由。
①植物学家说:
②历史学家说:
③美学家说:
综合学习:
8.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l%,远远超过陆地面积、科学家研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至今海洋中的生物物种仍远远多于陆地上的生物物种。 ,因此,必须从“为了地球上的生命”的高度来拯救我们的海洋。
(1)将下面的内容填入画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但近年来海洋正在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巨大“垃圾场”,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种类急剧减少。
②海洋里丰富的食物资源,千万年来滋养着人类。
③长期的过度捕捞使全世界的产鱼区繁殖量不足,捕鱼区域只能 向深海推进,这更加剧了海洋资源的枯竭。
④海洋里又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等,它对人类的贡献是全方位的。
A.④①②③ B.②④③① C.①③②④ D.②④①③
(2)面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海洋资源的枯竭,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将你的话写在下面。
我想倾诉:
(3)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徽,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其画面的创意。
(
课后能力提升
)
(一)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时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啐,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9.选文共写了两件事,试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这两件事。
一是 ,二是 。
10.“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句中的“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语有怎样的深意?
11.“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这句体现了作者语言的什么特点?
12.对于为什么要锯掉大树。选文中交代了喝醉了酒的驾驶者撞死在树上,因此要大树偿命的理由。你如何看待这个理由?这样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13.假如你就是这棵大树,当电锯对着你的“踝骨”咬下去时,你会想些什么?试写出来。
14.作者借写大树的命运,想要表达的主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树的命运引发,作者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本文在于揭示动、植物世界的友爱,而人类无情。
C.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已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再发生。
D.动、植物有预知能力,比人类更有灵感。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D
2.C
3.D
4.CD
5.示例:当天气变化时,她嘘寒问暧;当我成功时,她和我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当我遇到挫折时,她帮我排忧解难。
6.(1)比喻(2)比喻、拟人(3)拟人(4)比喻、夸张
7.示例:①不能砍!这棵千年古柏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物种遗传的绝好的样本。不能砍!②这棵千年古柏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和悠久文化的象征。③不能砍!千年古柏的挺拔虬 劲的风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8.(1)D
(2)为了使我们共有一个美好的家园,请注意呵护海洋。
(3)图案外围为绿色橄榄枝,代表一切植物和生态坯境。内圆由蓝天.青山、绿水和红太阳组成。ZHB三字是“中国环保”的缩写,寓意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我们要共同保护它。
课后能力提升
9.一是醉汉驾车出事;二是电锯锯倒树身。
10.“咬”“骨粉”和“呻吟”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
11.简洁的语言中含有谴责,带有一股辛辣。
12.因为醉汉驾车出车祸这一事而要锯掉大树,显得颇为滑稽,不合情理。反映了作者的批判态度。
13.本题为开放题,答案略
1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