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诗三首-把酒问月》 (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课件+教案+练习)(幻灯片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咏月诗三首-把酒问月》 (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课件+教案+练习)(幻灯片1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9 16:26:27

文档简介

课文导入
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学习目标
1.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2.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4.体会月与人的关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作者简介
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作者简介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作者简介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 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作品解读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两句以倒装句式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既有神往,又有迷惑。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神往与迷惑。接着具体写诗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诗句鉴赏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这两句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诗句鉴赏
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月出如明镜飞升,下照朱红色的宫殿楼阁,云雾(“绿烟”)散尽,清辉焕发,犹如美人揭开面纱,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对月色作描绘,极写月色之美。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诗句鉴赏
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这两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奇,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于是 他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诗句鉴赏
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这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据说她偷食了后羿的不死灵药,飞升奔月。嫦娥虽已获得不死之身,但也堕入了万劫不复的寂寞之中。而此时月光明澈,无论天上人间,神仙凡子,皆是万古寂寞。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诗人对人生哲理探求。
诗句鉴赏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而今人现在所看到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月古月实为一个,亘古不变,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替。古月尚存,而古人已逝,人同月相比,生命实为短暂。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诗句鉴赏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来来去去,如同流水一样相次逝去,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这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这四句上承关于宇宙的遐想,继之以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类在亘古自然面前,实在渺小之至,在永无止境的时间洪流里,更是不足一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感慨。
诗句鉴赏
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酒杯里。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对酒当歌”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而李白化用此句表达的则是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情怀。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
诗句鉴赏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自我。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课堂小结
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 ), ( ) 。试分析它美在何处?
2.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 ,( ) 。
3.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诗句是:( )?,( )。
4.最能体现诗人对人生感悟的诗句是:( ) 。感悟的内容是;( )。
5.诗的主旨是: ( )。
6.《把酒问月》中最能体现自然漫长,稳定,人生多变的诗句是:( ) , ( )。

课堂练习
1.背诵这首诗;
2.预习《月下独酌》。
课后练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咏月诗三首·把酒问月》教学设计


《把酒问月》是李白的一首应友人之情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2.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4.体会月与人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制作相关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皎洁、明亮,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娇宠,无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如今“人生代代无穷已”,却依然“江月年年只相似”。今天,让我们伴着月的千般皎洁,万般情丝,走近李白,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把酒问月》。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作品解读
月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它不会说话,也不能回答人的问题,那么诗人为什么还要问月呢?原来在这首诗的下面有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解释了问月的原因。由此可见这是是一首应友人邀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诗中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 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形象。?
四、诗歌赏析
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两句以倒装句式的一问统摄全篇,对于天地宇宙,无限时空,既有神往,又有迷惑。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对无限时空里的奇迹的神往与迷惑。接着具体写诗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 “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
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这两句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
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月出如明镜飞升,下照朱红色的宫殿楼阁,云雾(“绿烟”)散尽,清辉焕发,犹如美人揭开面纱,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对月色作描绘,极写月色之美。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
4.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这两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奇,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于是?他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这两句诗人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嫦娥是后羿的妻子,据说她偷食了后羿的不死灵药,飞升奔月。嫦娥虽已获得不死之身,但也堕入了万劫不复的寂寞之中。而此时月光明澈,无论天上人间,神仙凡子,皆是万古寂寞。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诗人对人生哲理探求。
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人不曾见过古时的月亮。而今人现在所看到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今月古月实为一个,亘古不变,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替。古月尚存,而古人已逝,人同月相比,生命实为短暂。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来来去去,如同流水一样相次逝去,他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一轮明月。这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这四句上承关于宇宙的遐想,继之以人生哲理的探求。人生有限,宇宙无穷。人类在亘古自然面前,实在渺小之至,在永无止境的时间洪流里,更是不足一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感慨。
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酒杯里。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对酒当歌”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而李白化用此句表达的则是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情怀。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
五、课堂小结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飞的诗人自我。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六、课堂练习:
1.《把酒问月》中,写比喻月色之美的诗句是: ?, 。试分析它美在何处?
2.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间流逝之速的诗句是: , 。
3.写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诗句是: ?, 。
4.最能体现诗人对人生感悟的诗句是: 。感悟的内容是; 。
5.诗的主旨是: 。
6.《把酒问月》中最能体现自然漫长,稳定,人生多变的诗句是: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预习《月下独酌》。



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咏月诗三首·把酒问月》同步练习

(
基础知识达标
)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把酒问月》是唐代伟大诗人 创作的一首 诗。
2.《把酒问月》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 开始,以 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
3.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写到酒;从 写到 。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 与 ,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诗人 的自我形象。
4.给下列加点字词的分析
丹阙( ) 孤栖( ) 金樽( ) 徘徊( )( ) 邈( )远
云鬓( ) 虚幌( )
5.“丹阙”指 。“绿烟” 。
6.“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句中“但”的意思是 ,“宁”的意思是 。
7.诗中引用了一个神话传说是 。
8.“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引用的典故是 。
9.诗中描写月色之美的诗句是 。
10.“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含有的修辞手法是 和 。
(
课后能力提升
)

二、问题理解
11.诗人眼中的明月既然“皎如飞镜”,却为什么还要写到“绿烟”?
12.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象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怎样的心绪?
13.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 李白 咏月抒怀
2. 饮酒问月 邀月临酒
3. 空间感受 时间感受 景物描绘 神话传说 孤高出尘
4. què,qī,zūn,páihuái ,miǎo, bìn,huǎng
5. 朱红色的宫殿 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6. 只 怎
7. 白兔捣药
8. 当歌对酒时
9.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10. 回环 互文
课后能力提升
二、问题理解
11.诗人写“绿烟”,是为了衬托明月。在朦胧缭绕的“绿烟”之中,明月有别样的神韵,而“绿烟灭尽”,则令明月的清辉更为皎洁,仿佛陡然焕发熠熠神采一般。
12.诗人问嫦娥“孤栖与谁邻”,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高寂寞。
13.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从而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