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导入
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作者简介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与李白合称“李杜”。
作者简介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背景简介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何种情怀?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望月之久,忆念之深
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正解:月夜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整体感知
诗 眼:
独看
双照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合作探究
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炼字精准。
2.艺术构思巧妙。
合作探究
1.炼字精准:
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
合作探究
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1.炼字精准:
合作探究
2.艺术构思巧妙。
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合作探究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诗人抒写的是望月思家的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
主题归纳
我们试把诗人陷身贼中的同期作品结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这首诗正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个侧面,沉郁的情调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更是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望月生“忆”,是诗人忆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必然是彼此经历过的国难和家愁了。
合作探究
《月夜》的感情倾向,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常常显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这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的遭遇和不幸透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月夜》不失为杜甫诗中独具特色的佳作。
合作探究
背诵《月夜》,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
课后练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咏月诗三首·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这首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拓展探讨,了解“月”的不同象征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结合诗中的情景意象推敲炼字,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理解诗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制作相关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新课导入
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岳州舟中。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与李白合称“李杜”。
品读诗文
1.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配乐朗诵诗文,(出示幻灯片)
学生听诗文,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幻灯片出示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2.再读诗文,体会情怀
生自读诗文,师生共同探究诗文,
问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何种情怀?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望月之久,忆念之深﹜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言外。﹜
正解:月夜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3.三读诗文,品味语言
小组内再读诗文,寻找诗眼。
诗 眼:独看 双照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作用
背诵诗文,探究特点
同桌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正解: 1.炼字精准。2.艺术构思巧妙。
(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五、课堂小结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诗人抒写的是望月思家的离愁别恨。情怀万种,最能触动人的是人之至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这首诗的主题。我们试把诗人陷身贼中的同期作品结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这首诗正好代表杜诗风格的一个侧面,沉郁的情调所含蓄的感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愁人思妇之作,更是流离兵革中的苦痛:这就是诗中提到的“忆”。望月生“忆”,是诗人忆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由“今夜”的“独看”,设问“何时”能“双照”,“双照”而带上“泪痕”,来日必将共忆同诉的也就必然是彼此经历过的国难和家愁了。《月夜》的感情倾向,竟与诗人的爱国之情是这么脉脉相通!感情常常显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这么一首抒写一己之情的诗,也饱和着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息,由个人的遭遇和不幸透露了那个战乱的现实,因而,《月夜》不失为杜甫诗中独具特色的佳作。
六、布置作业
背诵《月夜》,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
附:板书
月 夜
---杜甫
今夜 独看。
望月思家 思家生感 向往和平
何时 双照?
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咏月诗三首·月夜》同步练习
(
基础知识达标
)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诗的作者是 ,它是我国伟大的 诗人。
2.理解诗中词语。
云鬟:
清辉:
虚幌:
双照:
3.全诗的领句是 ,领词是 。
4.诗人写说妻子见月而思己的诗句是 ,具体表现妻子思己之苦情形的诗句是 。
5.诗人身在 ,妻子身在 ,诗人思念妻子儿女,却反写 ,这表现了诗人写法的独特。
6.“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句使用了 方法,写儿女不了解(因为年幼)母亲忆长安之意,实写
7.“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示了诗人 的愿望。
(
课后能力提升
)
二、问题理解
8.根据诗句,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妻子独自望月的情形。
9.诗中的“独看”与“双照”相对成趣,你能体会到此中的妙处么?突出诗中情境特点。
10.诗人既然有“小儿女”和妻子在一起,为什么却说闺中“只独看”呢?
11.颈联是相像妻子在鄜州望月思恋自己,请品味“湿”“寒”的表达效果。
12.请描绘出此诗中实有三种月夜境界。
13.比较本单元三首咏月诗的异同。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 杜甫 现实主义
2. 妇女的鬓发 指月光 薄而透明的帷帐 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3.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独看
4.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5. 长安 鄜州 妻子思念自己
6.衬托 妻之孤独凄然
7. 与家人团聚
课后能力提升
8. 月儿,静默在鄜州的夜空。妻子独自一人倚靠栏杆,久久出神地望着它。初秋的薄雾,不经意间润湿了她如云的髻鬟,而她的心里,只惦记着安危未卜的夫君,洁白的手臂在清辉中渐渐冰凉,一颗晶莹的泪珠,从如玉的脸颊悄然滑落……
9. “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10.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妻子看月,实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母亲心中的思念,正反衬、突出了妻子是“独看”,即独忆。
11. 突出了妻子忧心忡忡,长久思念,夜深不寐。
12. 一是诗人所在之长安月夜,诗中未着一字;二是家室所在鄜州月夜,诗中拟想而写到的;三首将来与家人团圆的月夜,诗中对之而寄托希望的。
13. 内容上都表现了孤独寂寞感。李白二首更侧重对人生的思考;杜甫《月夜》是思乡、思亲,同时也反映了乱离,寄托了对社会安定的期望。语言风格上,李白两首想象大胆丰富,富于浪漫情调;《月夜》运用了独特的“对面”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