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秋》 (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课件+教案+练习)(幻灯片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水调歌头·中秋》 (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课件+教案+练习)(幻灯片2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29 16:29:02

文档简介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中秋节大家是怎样过的呢?
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呢?
同学们知道哪些与中秋咏月有关的诗词呢?
集体背诵《咏月诗三首》。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
学习目标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背景简介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背景简介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文体简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宫阙(qùe):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品读鉴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大意: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品读鉴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何事:为什么。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品读鉴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意: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品读鉴赏
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联想想象
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联想想象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品读鉴赏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品读鉴赏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品读鉴赏
⑤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品读鉴赏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品读鉴赏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品读鉴赏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品读鉴赏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品读鉴赏
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半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课堂小结
欣赏古词的方法
第一步: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第二步: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第三步:品味探究,体会诗情。
课堂小结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来表达祝福?
拓展迁移
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地头思故乡。 李 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 继《枫桥夜泊》
拓展迁移
1.课外阅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并尝试从内容、情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将本课的三首中秋咏月诗词进行比较。
2.背诵本词,背诵中要想象(联想到)诗词抒写的情境。
课后练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水调歌头·中秋》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中秋》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词,理解诗词意蕴,感悟诗歌情感。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制作相关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一、唤起体验:
1.导语设计:
昨天是什么节日?(中秋节)同学们是怎样过的呢?中秋节又有哪些习俗呢?(吃月饼、赏月等)同学们知道哪些与中秋咏月有关的诗词呢?集体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一首唐诗——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中秋咏月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出示相关课件,板书课题。)
2.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试读。
3.学生齐读。
4.播放配乐FLASH动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可以边看画面边想像词的意境)
5.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
(1)上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qùe):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大意: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2)下半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大意: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三、品赏探究:
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课件边点拨:
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
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可能有(适当出示课件):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
“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课堂小结。
(1)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
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半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师生共同总结欣赏古词的方法(用PPT课件出示):
第一步: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第二步: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第三步:品味探究,体会诗情。
四、拓展迁移:
1.创设生活情境,回答问题。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可以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来表达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交流课外积累的咏月诗句。(师生共同交流,用PPT课件出示部分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地头思故乡。 ——李 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 继《枫桥夜泊》
五、课外作业:
1.课外阅读《我的思念是圆的》,并尝试从内容、情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将本课的三首中秋咏月诗词进行比较。
2.背诵本词,背诵中要想象(联想到)诗词抒写的情境。
附:板书设计
上阕: 把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
下阕: 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


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水调歌头·中秋》同步练习

(
基础知识达标
)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苏轼( ?)遥问天上宫阙(? ),何事长(? )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 )户之间无眠,chánjuān( ?)?( ?)有意,必定起舞弄( ?)人间清影。?
???2.?解释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事长向别时圆( ?)?
???3.?苏轼,字 ,号 ,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 及父亲?同为“?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6.?《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 ”的句子。?
???7.?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
课后能力提升
)

[甲]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江城子?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乙词以“芙蕖”喻指 ?。?
???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4.对乙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
???5.甲乙两词皆由景入情,景为情设,情为景生,请你从“梅”“兰”“竹”“菊”或“风”“花”“雪”“月”中任选一个意象,以类似的方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shì què cháng qǐ 婵娟 nòng
2.执,持;忍受,禁受;戏弄;常常。
3.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词牌名
4.C
5.C(应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课后能力提升
1.朝廷;弹筝的美丽女子。?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3.D?
?4.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5.抓住事物特征并由特征产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