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1)第七单元测试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B
B
A
C
A
A
D
A
C
C
B
D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D
B
D
B
D
B
D
B
D
D
A
D
B
31.①企图:经济上扶持西欧,政治上控制西欧。(4分)
二战后初期基本实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破灭。(4分)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做梦都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2分)
② “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4分)
它们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也改变一边倒的政策,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4分)
③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2分)
32. (1) 二战后,由于美苏两国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加之两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5分)
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两国为首的两极对峙格局。(2分)
影响:世界被分裂成对立的两部分;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使世界处在毁灭性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国制衡在半个世纪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但为了争霸,美苏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了世界和平。(5分)
(2)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增强,(3分)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2分)
这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分)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课文主线: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出现了公共权力、第一个国家政权。
主要的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
商朝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概念:p2 (其中包括了分封制的目的)。
分封制 最高统治者:周王。
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降族、被商灭掉的古国。
意义:使周人势力范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西周 概念:p3 (包括了分封制的目的)。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 内容:大、小宗体系。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实质:不仅是家族等级制度,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第2课,课文主线:从春秋战国的争霸到秦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破坏;兼并、争霸战争频繁。
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各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前221年,嬴政、号称“皇帝”
秦朝的统一 历史条件:客观上①历史潮流(民族融合、渴望统一、大国兼并小国);②秦国实力最强(商鞅变法)。主观:嬴政的正确决策。
疆域:p6 地图 (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 。
中央:①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②设三公九卿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太尉(职能?)
地方: 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措施: 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选拔和考擦官吏的制度;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影响:开始形成了、、、彻底打破了、、、奠定了、、、(p8)
第3课,课文主线: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势力不断起来反抗中央,中央不断的集权。
制度:郡国并行,即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王。
汉朝 七国之乱:p10(起因、过程、结果略)
汉武帝的集权:①措施:建中朝、设刺史、推恩令。②影响:p11 。
唐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根因:藩镇割据势力的继续和发展。
五代十国 社会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建立:960、赵匡胤、陈桥兵变、称宋太祖。
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北宋 措施 削实权: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地方设通判、派文臣。
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到京师。
影响: 利:改变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三冗”、“积贫积弱”的局面。
第4课,课文主线:中央集权制度下,呈现出皇权不断的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秦:(确立皇权)三公九卿制
三省: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评价:互相牵制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
宋朝:(加强)“二府三司”制。二府即枢密院和中书门下(联系第3课宋太祖的集权措施)
元朝:一省制(中书省)。
废除丞相制度(原因:①吸取元朝权贵乱政的经验教训②认为丞相都是小人,都会专权
明朝:(新的高度) 政③认为中央事务由皇帝一人直接管辖会更稳定。目的:加强君主专制。过程:略)
设内阁(殿阁大学士 内阁 权力增大)。
清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顶峰) 起因: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雍正:军机处 职权: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可没有裁决权力,只能跪奏笔录。
影响:简化了行政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皇权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
第二单元: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概念: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其附近地区的文明。
爱琴文明 代表: 克里特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前1700年)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迈锡尼文明:(约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王宫、卫城、王室墓陵、线形文字B。
黑暗时代:约公元前1200年-前900年,共300年。
城邦的概念:约前8――前6世纪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主。
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
地理环境对希腊文化的影响 航海业和海军的发达。
农业受阻碍 。 殖民活动
政体类型:君主制、僭主制、寡头制、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发展历程 贵族制: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内容P23略)。
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最终确立民主制。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体现 五百人议事会:主持大会,休会期代使权力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
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评价:略(笔记和单元测试答案上有完整的评价)
君主制 。
政制的演变 贵族共和制:(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平民保民官)。
帝制:屋大维的元首制 戴克里先公开的君主统治。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十二铜表法》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
评价:虽然没给平民带来很多好处,但是、、、、、(略P30)。
法律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赦》
评价:略P30—31(课本和单元测试答案上有完整的评价)。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资产阶级新政体的确立其主线是:王权的不断衰落,议会不断掌权
《大宪章》:开始限制了王权
君主立宪制 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权利法案》 内容: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早期的内阁:顾问,无权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2)第一任内阁首相:罗伯特。沃波尔
3)原则: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 1)1832年议会改革,使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得以首次进入议会
19世纪后半期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两党制发展
第9课:课文的主线是: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及其宪法的发展、维护联邦的统一、两党制的发展
背景:独立后松散的邦联弊端暴露(政治、经济)
联邦宪法的制定 制定:1787年制宪会议(地点、代表利益、何宪法? 宪法的内容)
原则:联邦制原则,权力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国会制定出前10条宪法修正案
维护联邦统一 1861美国内战。
不断完善宪法。(修正案)
①两党有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
两党制 ②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原则体制中的重要成分
③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历经8次的反复,原因:专制势力强大、共和派的力量弱小
背景:封建专制阻碍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三等级)
①1791年宪法和君主立宪制(1791-1792)
②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799)
③法兰西第一共帝国(1804-1815)
历程 ④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
⑤七月王朝(1830-1848)
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
⑦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
⑧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5-1940) 1875年宪法 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第11课:主要内容:德国的统一及其保留的历史残留
背景:封建割据严重阻碍了德国的发展
德意志的统一 统一进程:1864-1870、俾斯麦、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评价:解决了民族统一问题、结束了封建割据、但保留了专制主义色彩
建立:1871年、法国、凡尔赛宫
政体:君主立宪制(与英国比较)
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德意志帝国宪法 实质: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内容:p47(体现出专制的色彩)
特点: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建立:1919年
魏玛共和国 进步性:皇帝专制的君主立宪制转向代议制的民主制,使人民享到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局限性:没有摧毁旧帝国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基础
法西斯专政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 (了解其原因)
第四单元:主线: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根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目的:市场)
原因: 直因: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导火线:虎门硝烟
鸦片战争 经过:1840――1842略,见课文P54
鸦片战争 结果:败签订<南京条约>(3点内容)<望夏条约><黄铺条约>。
影响: ①主权领土遭破坏,②被迫卷入、、、③开始论为两半
根因: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 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P55页右上角地图
经过:英法联军(1856――1860)
结果:战败,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影响:①两半进一步加深(理解表现P55)
②权力结构发生变化③洋务运动兴起
根因:资”经济的发展-----“大陆政策”P60
原因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P60
甲午战争 经过:1894.7---1895.4,略P60
结果:战败,签定<马关条约>(其内容见P60小字部分)
影响:①国势艰危,民族危机重重②面临瓜分诳潮③刺激中华民族的觉醒
借口: 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名P61.
经过:略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 结果:签定<辛丑条约>
影响:(重点理解它)①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加重人民负担
②军事上,破坏中国主权危害国防安全③政治上,两半最终确立
①阶级矛盾尖锐----根因
原因 ②民族危机
③自然灾害---直因
④洪秀全的组织和发动
经过:1851—1864 P57—58 笔记很详细
①<天朝田亩制度> 革命性; 空想性
太平天国运动 两个纲领 ②<资政新编> 先进性,不足
这是重点内容,重在结合内容理解
① 反帝反侵略(性质) ②社会影响P59三个动词
意义 ③几千年来斗争的最高锋(因有完整革命纲领)
④农民思想的进步---<资政新编>体现出
局限: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失败的根因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官绅掀起的口号为”自强求富”只在维护清朝的
原因: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重在分析口号
意义:P62最后一段
背景:①民族危机严重; ②清末新政加重人民的负担
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兴中会,政党:同盟会(第一个)P63
条件 思想基础:孙的革命派与康梁的改良派的论战(内容) P63
武装起义:1911的黄花岗起义等
武昌起义:(概况,结果,影响:震撼了…使…..土蹦瓦解)重在体现阶级局限性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成立: (概况,P65 ;重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分析)
帝制的终结:1912-2-12; 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P65共四点
①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性质
意义 ②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对当时意义最重大
③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④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的根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启示 : 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②要革命的成功,必须要坚持先进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
日本加紧侵华与”二十一条”P67
起因: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P67(和会的主题,实际)
爆发:1919-5-4,口号:”--------” P68
五四运动 经过 阶段: 第一阶段:北京,学生 第二阶段:上海,工人
高潮:”三罢斗争”.(与之前的革命相比较)
结果:罢免了、、、、拒绝了、、、、、P69
性质:反封反帝的爱国运动
意义: 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思想解放、团结。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喷薄欲出。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根源:工业革命――资“的发展――社会不公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及主张P76)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诞生 英国政治经济学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
主观因素:马、恩的个人实践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 标志:《共产党宣言》(内容P77,意义P77)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背景 资“临时政府妄图解散国民自卫军(P78)
措施: 政治上,新型的工人政权;经济上,维护工
实践:巴黎公社 人的利益;教育上世俗代宗教,义务教育
性质:第一个工人政权―――失败
意义:P78最后一段加笔记的“、、、第一次尝试”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落后。
政治上:沙皇专制的统治
背景 社会矛盾交织。
导火线:俄国参加一战―――激化各种矛盾
主观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时间
1917―2
1917-10
地点
彼得革勒
彼得革勒
主力
士兵,工人
士兵,工人
任务
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统治
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结果
推翻、、建立资临时政府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性质
资‘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经过:
《四月提纲>的内容: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实行土地革命,退出战争P81
①政权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大会
社会主义国家 政府--人民委员会《土地法令》《和平法令》
政权的建设 ②1918春,苏维埃政体在苏俄初步确立;
③1922年,苏联成立(四个加盟国)
影响:P82
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
条件 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第一个??)
1,中共的成立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
标志:中共一大(时间,地点,内容,意义)P85重点内容
2中共二大 :1912,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反军阀
(思考:一大二大哪个目标更可行???)
最高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3工人运动 时间: 1922—1923,
第一次高潮: 始终点:香港海员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
经验教训:P85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
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4国民革命的兴起 发展:北伐(1926年7月)
失败的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教训:没有取得革命领导权;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在八七会议上予以纠正)
5,南昌起义-----概况:1927-8-1 周,贺,叶,朱,刘
意义:打响了、、、标志着、、、(P86)
6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开始建立农村根据地
7秋收起义----(毛泽东)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向农村,井冈山道路(重点内容P87)
将介石”禳外必须安内的政策”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直因
1934-10------1936-10
8红军长征 内容:纠错;确立(P87)
过程 遵义会议 意义:扭转了、、挽救了、、走向成熟
《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87)
背景:民族矛盾加深;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
9西安事变 概况:1936-12-12,张、杨
和平解决的原因:见第2课堂
意义:P88(重点)
日本的侵华:①卢沟桥事件1937-7-7――全面侵华开始
②侵略活动:P88页
10 抗战初期 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标志《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1937-9
战场:正面战场(主);敌后战场
日本: ①对中共“扫荡”、“三光政策”
相持阶段 ②对国民党:政治诱降
国民党:抗日――反共。表现:五届五中全会,皖南事件(高潮)
中共:全面抗战,维护统一战线。方针是???P89页
抗战胜利:1945-8-15 意义:P90
表现: ①光明:中共;民主,和平,联合政府
11两种命运 ②黑暗:国民党;专制,内战,一党独裁
①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肯定和平民主建国
较量: 但解放区军队、政权问题没解决
②政治协商会议:了解内容 P91页
防御阶段(1946.6――1947.7)粉碎全面、重点进攻
12,人民解放战争 进攻阶段(1947.7――1948.9)跃进大别山 P91页
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 P92页
胜利:国共谈判,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祖国的统一
1,政治协商会议:1949-9 北平----准备建立新中国、通过的《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大法,而这次的政协在人大召开之前代行国家最高权力。
2,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是、、、的胜利P95。
4,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代替了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宪法的内容、意义见P96页
历程:1954年宪法确立――1957反右斗争扩大化停顿――文革10年名存实亡――十一界三中全会恢复与发展
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代表组成: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
原则:民主集中制
意义:奠定了、、规范了、、、昭示了、、P97
历程:1954年宪法确立――1957反右斗争扩大化破坏――文革十年瘫痪――1982年“十六字方针”春天
基础:P97页
6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指导思想:1956年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意义:P98调动了、、、开创了、、、
职能变化:建国初代行人大职权,一届人大后,作用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基本内容:P98
7,民族区域自治 确立: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
更明确:1954年宪法
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新疆、宁夏、西藏、广西
①阶级斗争的“左”倾错误思想
原因 ②林彪、江清等人的推波助澜
③个人崇拜、个人迷信
8,文革 政治上:破坏民主与法制
危害 经济上:严重倒退(日本、德国、亚洲经济在腾飞)
践踏人权,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任何保障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破坏
9 启示:必须健全法制与民主的建设
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胡耀邦主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体制的改革 政治协商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政权的建设。
建立起较完备的法律体系(P102知道颁布了何法律)
法制的建设 一大进步:《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保障“民告官”
新时期:依法治国,97年的十五大作为重点,99年写入宪法
①重要性:P102页最后一段
②法律的颁布:两部P103页
10,基层民主选举 ③村民自治的内容: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
④意义:P103页最后一段
①最初:针对台湾问题。②酝酿:“九条方针”叶剑英
“一国两制” ③形成:80年代,邓小平。④宪法保障:五届五次人大⑤确立:六届二次人大。⑥成功运用:香港澳门问题
11,祖国统一 条件:国力强盛、国际地位提高、方针正确
香港澳门得回归 香港:1984《联合声明》-1997《驻军法》生效
澳门:1987《联合声明》-1999.12.20
曲折:①败退台湾,蒋家王朝仍坚持自己是正统;②李、陈 台湾 上台后,两岸交流不正常;③国际反华势力存在
发展:①1979停火②80年代放宽“三通”限制③“92共识”④95“八项主张”承诺不放弃武力⑤2002“十六大”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原因 美苏两国军事经济力量的膨胀
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
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①目的:反苏反共志, “冷战”的兴起 ②实质:干涉别国内政;③标志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马歇尔计划(①目的:表面上经济援助西欧,
表现 经济上: ②实质上是控制西欧)
苏:1949年经互会的成立
军事上: 美:北约――1949.12
苏:华约――1955.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冷战”中的“热战” 表现:1950年朝鲜战争和1961越南战争
说明: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美国的扶持
原因 经济发展要求政治地位的提高
欧洲的崛起 只有联合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
过程:1951年、1958年、1967(记住课文114页的史实)
对欧:经济政治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实力的增强
影响 (记住欧共体的合作措施:P114页最后一段)
对美:经济上竞争,政治上独立自主,冲击其霸权地位
原因:P115①②③④⑤外部原因朝鲜越南战争美国军火订货
日本的崛起 ①日本经济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56――1972)
影响 ②经济上竞争,政治上独立自主,冲击美国霸权地位
③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形成
背景:P116页第三自然段
含义:P116页第三国家内部不是盟国关系;不与大国结盟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
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两极对峙格局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弊端
原因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错误思想―主因P124(指导思想的错误)
苏联的解体 ③东欧剧变――外因 最严重的错误
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过程:8.19事件――独联体成立――最高苏维埃最后一次会议
标志:两极格局的瓦解
国际形势:紧张与动荡并存,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两极瓦解后 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民族、宗教纠纷,领土争端,霸权、恐怖主义
空袭南联盟:北约首次非法对主权国家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1999
短期:一超多强
新的国际格局 长期: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影响:3个有利于P126
时间
外交成就
历史意义
1949年
中苏建交
缓解了新中国的经济困难,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巩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5年
参加万隆会议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71年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空前提高
1972年
中美《联合公报》
中日《联合声明》
改善了中美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改善了中日关系
1978年
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
中美建交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02年
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加强中国与东盟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时期
主要对手
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
美国、苏联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
苏联
“三个世界”理论和“一条线”战略
80年代以来
霸权主义
“两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