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五中2006-2007学年1月高一历史必修一四五单元试题(岳麓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五中2006-2007学年1月高一历史必修一四五单元试题(岳麓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9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01-30 12: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泉州五中高一历史单元测试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四、五单元) 2007-01-14
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部分 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计30小题)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回答1~6 题。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哪两种主要形式 ( )
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
C.地主制与农民政权 D.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 )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4.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是指 ( )
A.斯巴达 B.雅典 C.罗马共和国 D.罗马帝国
5.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
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华宣战。对上
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6.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D.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在西方列强坚船炮利冲击下,中国步入存亡危急之秋,逐步走向灾难的深渊。回答7~11 题。
7.“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反映的是
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 B.烟草传人中国后的盛况
C.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D.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
8.以下不平等条约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 )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协定关税
C. 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9.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具有的特点是( )
①数量增多 ②开始深入内地 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 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的中日谈判中,李鸿章说:“贵国何必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腾回答:“尚未下咽,饥甚。”此对话说明了 ①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盗本性 ②汉奸卖国贼的奴才嘴脸 ③谈判中要有一定的策略 ④李鸿章以退为进的方法为保住清政权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新要求是指 ( )
A. 中国成为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B. 将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C. 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D. 瓜分中国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四周共有8幅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从东面起,由历史顺序排列,依次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江。在胜利渡江的两旁,还有两幅装饰性的图案,内容是: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这群浮雕反映的一百多所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探求与抗争历程,回答12~20题
12.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 )
A.金田起义 B.天京变乱 C.定都天京 D.湘军攻陷天京
13.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 )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B.不能充分依靠群众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14.最能完整地体现下图所反映历史事件性质的口号是 ( )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5.“五四运动带着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种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的是(  )
A.有无产阶级先进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影响
C.具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特点 D.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16.“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适合用此诗做比喻的历史事件是 ( )
A.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7.右图为199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的题词,他题词的依据是南昌起义 ( )
A.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揭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18.决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中共表表八一宣言,
B.蒋介石态度的明显转变。 C.全国人民拥护一致抗日。
19.抗日战争能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及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
B.德意法西斯投降
C.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团结抗战
20.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三次历史性变化是 ( )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 ④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化角度来看,社会主义道路也是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模式,它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成一种并存、竞争与共同发展的关系。据此回答21~24
21.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新的、比较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依据是 ( )
A.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
C.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2、巴黎公社在客观上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中 ( )
A、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理论
C、资本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社会形态的理论
D、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理论
23、1872年在《宣言》发布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没有一战就没有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B.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有战争的条件
C.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一战激化俄国各种矛盾,推动革命的发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也是中共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据此回答25~29题:
25.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把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由实现共产主义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这个“现阶段”指 ( )
A.国共合作时期 B.进行武装斗争时期 C.北伐战争时期 D.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6.下列对1927年8月~12月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是当时惟一正确的选择
B.表明中共中央基本上摆脱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
C.均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武装,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成功实践
D.在寻找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受到俄国革命道路的影响
2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中国革命策略发生转变,“转变”是指 ( )
A.改变武装斗争的方针 B.走和平夺权之路
C.以农村包围城市 D.通过土地革命动员农民参加革命
28.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长征胜利完成
2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 ) 
A.王明“左倾”错误指导    
B.华北事变,民族危机严重,北上抗日需要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难以在中央苏区立足 
D.“避其主力,打其虚弱”,更好歼灭敌人
图片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载体,准确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历史学习一种重要能力,据此回答30题:
30.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政治文明发展主要方向的是 ( )

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31题18分、第32题15分、第33题12分、第34题分,共55分)
31.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代命运,中国步入存亡危急之秋。中华民族面临救亡与发展两大主题,为此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18分)


(图一)《海国图志》 (图二)《国闻报》(严复创办) (图三)《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1)面对两次鸦片战争造成的民族危机,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开始探索救亡之路,请举出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代表人物各一个,(2分)并说明其基本主张(4分)。
材料一 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其本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2)联系图一反映的信息,指出材料一在救亡方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联系图二和图三,指出这种变化导致的两大救亡运动。(2分)
材料二 李大钊在1918年7月发表的《俄法革命比较观》一文中指出:“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
(3)李大钊所说的“俄罗斯革命”指什么事件?(1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方向又有什么重大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3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3年12月17B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认为那种可以救国(军阀宰割、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割0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
俄国497票 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那几位
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
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
材料二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材料三 后来,……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分别是什么? (3分)
(2)材料一中第三项调查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3)材料二中“贫瘠的中国西北部”指的是哪里? (2分)为什么具有“革命乐观情绪”的“千千万万青年人”会聚集到这里? (2分)
(4)材料三中的“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分)如何理解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2分)
33.(12分)19世纪中期以来,一种新型的文明模式—社会主义文明开始出现,并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历程,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暂处于低潮,但中国模式的社会实践取得巨大成就,继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巴黎公社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这里的“尝试”指什么?(1分)
贫困的农民 忍饥挨冻的士兵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攻打冬宫
(2)从以上各幅图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4分)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3分)
(4)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是如何正确反思并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4分
34.(10分)
2006年是红军胜利长征70周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景仰的钦佩的精神!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从政治、军事角度方面分析当年红军长征的原因。(2分)
材料一 大渡河,是一个无法让人不把石达开和红军联系在一起的地方。今天,在这里有一高大门楼,两侧有一副对联:“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1935年5月,在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四川,准备向北穿过彝族地区,强度大渡河。当时,蒋介石曾放言:要让中央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1863年5月14日,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率4万多人马,在大渡河畔准备北渡时遭清军围堵而全军覆没。)
(2)当年石达开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来到大渡河边、准备北渡的?(2分)
(3)红军强渡大渡河后,胜利进军,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假如石达开北渡成功,你认为其最终结局会怎样?请加以分析说明。(3分)
材料二 《我的长征》是中央电视台、北京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由崔永元担任主持人的大型电视活动,有20名体验者于2006年5月1日,在当年红军出发的地点开始踏上长征路,他们将用10个月左右时间,沿70年前红军长征主要路线,徒步至终点。
材料三 毛主席《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结合主席诗词,假设你是《我的长征》剧组20名体验者之一,谈谈你在重走长征路上对长征精神的理解。(3分)
高一历史政治文明历程5、6单元参考答案
一.1.5×30=45
01-05:BADBC 06-10:ACBAA 11-15:CBCDC
16-20:BCADB 21-25:DBADD 26-30:CCBCD
31.18分
(1)魏源:(1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曾国藩(或李鸿章)(1分):“师夷长技以自强”(或“中体西用”)(2分)。
(2)变化: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分)
运动:戊戌变法;(1分)辛亥革命(1分)。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1分)
(4)变化:由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到学习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3分)
主要原因:①中国先进分子过去向西方寻找救国之路屡遭失败;②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希望。(4分)
32.(15分)
(1)主流民意:认为国民革命是重要的救国方案(1分):俄国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美国(1分);列宁和孙中山在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1分)。
(2)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1分);五四前后,李大钊等宣传马列主义(1分)。
孙中山: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
(3)陕甘宁革命根据地(2分):它是中国当时的革命中心(2分)。
(4)西安事变(2分);它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2分)。
33.12分
1)巴黎公社一个新型工人政权.(1分) 2)信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农民相当贫困,阶级矛盾尖锐;(1分)一战中俄国士兵处境困难,加剧沙皇统治危机;(1分)列宁发表演讲(即四月提纲)指明革命方向;(1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权。(1分)
3)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③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出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3分)
4)八一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发生在城市或以进攻城市为目标,就是借鉴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夺取政权的革命模式(1分)。但起义遭受失败或挫折后(1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分析形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1分),最终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权。(1分)
34.10分
1)原因:中央领导人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分)
2)历史背景: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因收到洪秀全的猜忌而负气出走;清军的围追堵截。(2分)
3)失败。(1分)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的理论武器,这种自身的局限性决定
了农民阶级不能承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2分。只答出结局而不分析说明者不得分。答
出胜利结局,且分析理由充分,也可酌情给分。)
4)精神: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革命集
体主义精神;排除万难,挑战极限的革命乐观主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