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课件+教案+学案(三份,共38+31+2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24.河中石兽课件+教案+学案(三份,共38+31+2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31 20:37:49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2张PPT。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按常情做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示例:文中老河兵是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分析的,而讲学家虽然说得也有道理,却是脱离实际的宣讲。山西永济蒲津渡的铁牛、铁人的位置,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如说它是因为黄河改道而沉入水中,有没有湍急的水流,水底是泥是沙等情况都要具体考虑才行。这样说来,老河兵的说法仍然是正确的。一、二、略。
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示例:1.寻根究底
2.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风而动、闻所未闻三、四、五、课件38张PPT。河中石兽24 笔记小说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其实有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重点)(重点)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笔记小说古代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
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的故事,意在劝善惩恶,内容记述若真若假,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纪昀在作品中表达出同情与悲悯。鲁迅对《阅微草堂笔记》有很高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阅微草堂笔记》河干   圮   棹数小舟 曳
啮沙 臆断欤ɡānpǐzhàoyènièyìyú铁pá( ) 木fèi( )
yān( )于沙上 sù( )流钯湮杮溯(一)古今异义
1.是非木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2.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今义:听觉器官,耳朵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6.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二)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之: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力(的,助词)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
(三)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为顺流下矣
点拨:省略主语,和尚们;“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
2.求之地中
点拨:省略介词“于”。3.棹数小舟
点拨:省略主语“僧”。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点拨:“寺中”前省略介词“于”。
5.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倒装句
1.当求之于上流
点拨:介宾短语“于上流”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2.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介宾短语“于数里外”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3.求二石兽于水中
点拨:“于水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点拨:“为”表被动。(五)名句积累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导思1.寺僧、讲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打捞石兽的?结果如何?导思2:人们根据老河兵的什么经验来进行打捞?结果怎样?未果果得导思4.本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脉络分明,结构严密。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叙议结合关键词:
实践出真知导思3.由本文的故事我们可得出什么启示?启示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河中石兽》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临:靠近。
圮(pǐ):倒塌。
焉:于此,在那里。
棹(zhào):划(船)。
曳(yè):拖。注释: 河干:河岸。干,水边,河岸。阅:经过,经历。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设帐:设馆教书。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注释: 尔辈:你们这些人。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湮:埋没。译文: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精神失常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原文: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盖:因为。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寻找。
如:按照。注释: 译文:
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1. 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本题可运用人物性格概括法进行分析。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2.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与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兽?【答案】老河兵考虑到流水的影响,也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根据他的判断准确找到了石兽。4.第4段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答案】本题运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答案】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 【难点探究】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
确的?第①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在石兽沉落处和下游寻找石兽及结果。
第②段:讲学家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③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叙事: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第④段:由事到理,阐明遇事不能主观判断的道理。议论:归纳主旨,总结全文河中石兽叙事: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议论:归纳主,旨,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逐层深入,叙议结合。
本文脉络分明,逐层深入。文章分四段,正好是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和尚在石兽沉落处没有找到石兽,又根据物体被水冲向下游的规律,判断石兽已被冲走,驾船往下游寻觅,结果也无所获。紧接着展开第二个层次,设帐讲学的讲学家以博学自夸,嘲笑和尚不懂事物的特性。他分析了石与泥沙的不同特性后,得出石兽深陷在原处的结论。言之凿凿,使听的人“服为确论”。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叙述老河兵的分析,使本文深入到第三个层次。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但它是合乎科学的。作者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般地议论一句,立刻收尾,戛然而止,揭示了文章主旨。全文故事曲折,脉络分明,层层深入,结构严密,余味无穷。同学们,实践里头出真知。希望你们今后遇事要能多动脑筋,分析各方面的因素,不做空头理论家,少闹和讲学家一样的笑话。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2.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译文】暗潮已经来到却没人懂得,只有篙师懂得识别水痕。课件31张PPT。第24课 河中
石兽七年级语文?下(R版)第6单元1. 请用标准的正楷字抄写下面的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略。2.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qǐ)于河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
B. 僧(sēng)募(mù)金重修
是非木杮(shì),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
C. 湮(yān)于沙上  可据理臆(yì)断欤
D. 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
遂(suì)反溯(shù)流逆上矣C????????????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竟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曳铁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是再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靠近。 终了,最后。 拖。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主观地判断。 只。4. 写出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看(文字)。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判断动词。??经过,经历这(3)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理学。??事物的道理、规律5.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尔辈不能究物理  寻根究底
B. 湮于沙上 湮没无闻
C. 转转不已 争论不已
D. 一老河兵闻之 博学多闻D????????6.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
译文: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D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依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D. 竟不可得。
译文:竟然没有找到。7. 按要求填空。
(1)《河中石兽》选自《________________》,此书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作者纪昀,字________,清代学者、文学家。
(2)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阅微草堂笔记 晓岚一、课文研读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B.棹数小舟 棹:划(船)
C.不亦颠乎 颠:精神失常
D.当求之于上流 求:寻找C....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它的一方面,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有很多啊,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10.阅读全文后根据文意填空。
(1)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认为其“______________”。
(2)讲学家认为石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流下矣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3)老河兵认为石兽“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反溯流逆上矣 11.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事物的变化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凭常情去主观判断。正确分析,综合考虑,才能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二、拓展阅读(中考?张家界改编)
【甲】河中石兽
文章见“课文研读”。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缩。此指“夹”。 ⑤掉:摆动。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曝书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晒经过,经历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洞。14.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原因: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原因: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摆动的。讲学家笑找石兽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15.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臆断。讲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判断。(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摆动的,所以画错了。(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3)要注意细节。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乙参考译文】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玉作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摆动着尾巴角斗,画错了啊!”姓杜的读书人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奴,织布应当去问婢。”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河中石兽 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知道本文作家作品。
3、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作家作品】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四库全书》的总篆官。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故卒后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自主探究】
一、填空
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山门圮于河( ) 僧募金重修 ( ) 棹数小舟 ( ) 曳铁把 ( ) 是非木柿 ( ) 湮于沙上 ( ) 不亦颠乎 ( ) 啮沙为坎穴 ( ) 反溯流逆上 ( ) 可据理臆断 ( )
【拓展延伸】
一、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
【当堂反馈】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署,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急)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谢罪)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
1、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
2、熟读文章,积累实词
【整理评价】
反思一下我这节课的表现:
A、学习状态 ( )①很认真,自我表扬 ②还可以 ③还要加油
B、参与程度 ( )①展示了__次 ②质疑、补充了__次 ③板书了__次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并能无障碍翻译课文。 
2、清楚课文中人物捞石兽所用的方法不成功或者成功的原因。
【作家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他有意模仿亚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展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自主探究】
1、一起讨论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拓展延伸】
掌握古今异义词:
1、干:(古)岸 (今)不潮湿
2、阅:(古)经历 (今)看
3、物理:(古)事物的道理 (今)一门学科
4、是:(古)这 (今)判断动词
5、已:(古)停止 (今)已经
【当堂反馈】
纪昀的逸事广为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
【整理评价】
反思一下我这节课的表现:
A、学习状态 ( )①很认真,自我表扬 ②还可以 ③还要加油
B、参与程度 ( )①展示了__次 ②质疑、补充了__次 ③板书了__次
【教师小结】
河中石兽 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梳通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河中石兽》记载的是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积累词语,理解大意。
一、读准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二、在阅读中积累下列词语:
1.?古今异义?
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
阅:古义:古义:经历??阅十余岁????今义:阅读
是: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
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
为其来也???在?
3.词性活用??
三、探究结构
第一层:和尚重修庙门难寻石兽;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兽已深埋;
第三层:按老河兵指引找到石兽;
第四层:阐述遇事不能主观之理。
二、探究中心
1.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断的道理。
总结固趣:
?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从这个故事看,纪晓岚为人机智,善于强词夺理,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他记载的“河中石兽”,居然会逆流而上,它是真的吗?本节课我们将在进一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加以探讨。
探究固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课文,探讨文意。
一、学生翻译课文,老师讲评较正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课堂探究:
1.故事对石兽的位置的看法各是怎样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⑴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理由,水有冲击力,将随水流而下。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2.为什么寺僧与讲学家的看法是不对的,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明确: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
3.?你认为课文讲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吗?为什么??
总结固趣
布置作业:
?预习《小圣施威降大圣》,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
趣味教学资料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吴德锋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